摘要:我一口气读完了赵金海写的《记者是什么》书稿,印象太深了。全书文稿朴实、厚重、耐看,短而精巧,言之有物,意味深长,很有嚼头……
献给第26个中国记者节!
赵金海著《记着是什么》(连载一)
记者是什么?
赵金海著
序言
一位老记者讲的记者的故事
王喜民
我一口气读完了赵金海写的《记者是什么》书稿,印象太深了。全书文稿朴实、厚重、耐看,短而精巧,言之有物,意味深长,很有嚼头……
作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对一线采访的记者,可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在河北台驻站记者中,我与赵金海是接触最多的一个。赵金海的人品就如作品一样朴实。他勤奋、好学、扎实、认真、肯干,从这部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想象融入了赵金海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赵金海的《记者是什么?》是一位老记者写记者的专著,但这本书没有教科书式的定义、概念和深奥的理论,他是通过自己长期的记者生涯,深度地感悟,用心地思考,写出的活生生的记者的工作,记者的生活,记者的苦恼,记者的欢乐,记者的情和趣,记者的爱和恨。
我和赵金海是同事,是文友。我在河北电台当编辑,他是邯郸记者站记者,我们曾多次一块采访,一块写稿,是合作默契的好同事。退下来后,我跑了一些地方,写了几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赵金海退休后,放不下写作,写地方文化,写新闻时评,写身边的人和事。我们通过网络,切磋交流,是心灵相通的文友。
赵金海把记者当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1984年,赵金海从鸡泽县委宣传部报道组调到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当记者,当时30岁,风华正茂,在记者岗位上一干30年。记者站驻在地方,远离机关,大多报道选题要靠自己到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典型,记者既要学习上边政策,也要了解当地情况,由于他深入实际多,他采写的稿件数量在驻各地记者中是比较多的,质量也比较高。记得大约是1990年的时候,邯郸地区推行棉麦一体化“1751”工程,解决了当地土地紧张,粮棉争地的矛盾,我和赵金海在邯郸地区各县跑农村,到农户,采访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总结这一经验。赵金海采访不辞辛苦,写稿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他在记者中获得全国和省的好新闻奖也名列前茅。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第一届河北省“五优记者”。在全省驻各地记者中第一个被评为高级记者职称,也是河北电台在各地设记者站以来几十年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的记者。赵金海在县里工作过,当记者干得也不错,当地领导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他有机会离开记者站到地方做个一官半职,他热爱新闻事业,喜欢记者工作,他说,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儿就行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工作在记者岗位上。
赵金海把学习和写作当终身。当记者东奔西跑,写稿“爬格”,宵衣旰食,是个苦差事,不少记者退下来,“马放南山枪入库”,
轻轻松松过退休生活。而赵金海好像记者没当够,“爬格”没“爬”够,写作“刹不住车”,仍然像在职时当记者一样,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随笔等各类文章100多万字,出了八本文集。尤其是赵金海写的新闻时评类文章,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写写回忆,写写旧事容易,而经常不断地写短平快的新闻时评,需要锲而不舍地关注时政,观察社会,认真学习,深度思考。如他写的小评论《假如公章会说话》:
涿州水灾急需救援队,救援队前往灾区需要有灾区的邀请函,开邀请函需要盖公章,应急部门的公章在一个被水围困的办公楼里,公章拿不出来,邀请函盖不了章,盖不了章,就开不了邀请函,没有邀请函,救援队不能去灾区。
一边需要救援,一边在找公章。水火无情,不能怠慢,办事程序,一步不少,形式主义在危急关头暴露无遗。单位都有“一把手”,大多是“一把手”说了算,公章不在“一把手”在,没有公章有首长,这个时候最能看出首长“一把手”的意志力和决断力。这个时候,首长“一把手”就应该签字负责。别说一纸公函,一些重要文件签字比公章更权威,更管用。
公章不会说话。假如公章会说话,不知道公章该说啥?
赵金海是个用心的人。我当过编辑、记者,也分管过记者工作。当赵金海把《记者是什么?》书稿给我,由于职业原因,一看书名,会想到这是不是一本有关记者的论著啊?翻看书中的文章,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跃然纸上。记者的形象是什么,记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空洞的论述,多是有事儿有理儿,
有人物,有故事,通过人物和故事来说理儿。如他写的随笔《一位退休“老记”的专注》:
记者,就得记;既要动笔记,也要脑子记;好脑子不如赖笔头,重要的事,重要的人名、地名,要用笔写下来。八分采访两分写,采访的功夫大于写稿的功夫。
4月8日是台儿庄大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老记者、邯郸日报社原社长李文海来参加活动。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人誓死捍卫祖国,追求民族独立,打破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神话的第一次正面大规模对决,它在中国抗战历史上留下无比壮烈与辉煌一页。台儿庄还新建了“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馆”。
记者走到哪里不忘“记”。看到朋友圈文海在台儿庄纪念馆现场专注的照片,使我想到多年前和这位老记者一起采访时,他就是这样地专注,这样地用心,不停地记,不停地想,不停地和采访对象探讨、交流,刨根问底,不放过一个个有用的细节。功夫在稿外。有人说,文海的报道写得具体、实在,是他身入、心入,采访太投入、太专注,内里有功夫。
一位老记者用朴素的语言和故事,深入浅出地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义利观。
作者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高级编辑、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2023年9月
目录
前言
“八路军母亲”孙子郭乃所追忆新华社太行烈士
“帮不了忙,别添乱”
“背篓子”与抓典型
“冷”的思考
“爬格”出人才
“身正不怕影子歪”
艾丰说记者有感
百年前媒体对邯郸的舆论监督
笔如千斤重不能随便写
采访的讲究
采访与“吃枣”
采访院士辛德惠
采写连续报道要力求做到“新、深、准”
春泽妙手写诗文
从“老苗精神”到“老乔精神”
从“屋顶广播土记者”到高级记者
从报道组走出的领导干部
从矿工到记者
大手笔小题目
当个好记者不容易
第一次背起了录音机
二进东巷
狗咬人气哭记者杨小莉
邯郸电台《清晨热线》节目的责任和坚守
好传统不能丢
好人陈剑干大事
鸡泽媳妇的好新闻
记者“无冕”却“有位”
记者不能“躺平”
记者采访受阻记协“两快”做得好
记者的功力
记者的慎独
记者的使命
记者的眼光
记者的真与假
记者官员作家
记者和官员
记者节感言
记者节里说张君
记者老申记者节的心里话
记者是官员的挑战者
记者下笔须慎重
记者眼里记者这点儿事儿
记者要捕捉时代的瞬间
记者要成为思想家
记者要研究倾向性问题
记者要有“不怕扔到井里”的精神
假自行车与假记者
精品与精神
抗日烽火中记者劳动英雄荣林娘
矿工出身的记者何相存
老记者郭增顺
老记者李文海说记者
老记者王春法
老记者闫守才
老领导行士文
老摄影记者巩如君
老宋
老台长郭祖良
老乡眼中的老记者
李振祥把记者当朋友
两代记者一个风格
卖官实录不宜说得太细
没有好老婆不要当记者
媒体要规规矩矩做下去
媒体和记者的悲哀
媒体和记者要“硬”起来
明白如话写文章
难忘的激情岁月
难忘的情义
七嘴八舌说记者(之一)
七嘴八舌说记者(之二)
舍不得乡土的李日山
深情的回忆难忘的友谊
生活的真实在哪里?
是时候考虑该如何改进我们的新闻报道了
手机与礼仪
说真话的记者李月锋
台长说得好
天增写稿很精细
铁窗中她的论文要重写
王喜民不停地跑不停地写
为老记者“立传”感言
文海说记者
文章怎样写简短?
我的形象观
我和文友聊短稿
我始终站在记者一边
种人不可当记者
闲说“抓记者”
现场新闻的特定环境
想发财不要当记者
想起在鸡泽采写过的人
小事儿不要搞得太复杂
小屋笼尽济世心
写稿“爬格”不吃亏
写稿不要“穿靴戴帽假大空”
写稿就得多学习多思考
写身边事才接地气
写新闻一定要有大局意识
写作是件“痛苦”的事
新闻“抢”和“缓”
新闻传播的“两极分化”现象
新闻如同说明文
学好新闻理论提高写作水平
一本实用的新闻教材
一对好夫妻,两个“爬格”人
一身正气杜国堂
一条微信是如何变成一篇新闻稿的
一位老记者的不了梦
一字之差看文风
由“廖铁人”说开去
由“市长奖记者”想到的
由记者“奏本”副总理所感
由一位市委书记关注舆论想到的
有感于记者晒住房
舆论不要帮倒忙
舆论监督促提高
舆论监督学青岛
舆论监督也是正能量
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岳岐峰借“箭”与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再说“记者没有真和假”
在总理身边的采访
张吉文的“牛”文章写得“牛”
张胜女的评论有风骨
这一次采访让我难忘
正面新闻要考虑负效应
正确对待舆情
政治家记者李日山
政治家记者张欧亚
只有短,才能实
周志鹏和记者路
专员送我们赶火车
走基层——邯郸日报的好传统
琢磨了20多年的一句话
一组短文(54篇)
附录
“记者节”话记者 王田
不当码字匠要当好记者 邢云
好一个“赵氏风格” 李文海
记者的职业和政治紧密相连 李文海
记者生涯,不可无诗 李春泽
简评金海 靳文华
老记者的“新”追求 邢云
难忘和金海一块采访 王维新
怒放的青春 勤奋的人生 蔡向斌
人民记者 赵建兵
一位记者对我的三次采访 张家增
一位老记者的心里话 邢云
前言
记者是什么?每个人的认识不一样,回答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记者多年,只觉得每天采访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跑得不停,写得不停,相比别的职业,记者是比较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时间过得快的职业。
不是专家、学者,不管新闻教科书对记者的解释和定义是怎么说的,也不是有意识地写记者,研究记者,只是把平时遇到和看到的事儿,感悟到的心得和体会随心所欲地写成文字记录下来,一篇文字一件事,一篇文字说一个理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说哪儿哪儿了。回头一看,和记者的工作和生活,和记者的高兴和烦恼,和记者的酸甜苦辣有关的文字,集中起来约15万字。有用的话不在多,啰里啰嗦十万言,不知道把“记者是什么”说清了没有?
2023年8月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