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前旅顺火车站一张防疫照片说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7:01 1

摘要:2020年2月,发现一张1910年旅顺火车站防疫的照片。照片上两个戴口罩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对车门口两个扎大辫子的中国男人进行问话检测体温,还有3个日本警察维持秩序。站台上远处还有警察和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根据两个中国人的服饰来看,时间应是初冬,当时在东北发

2020年2月,发现一张1910年旅顺火车站防疫的照片。照片上两个戴口罩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对车门口两个扎大辫子的中国男人进行问话检测体温,还有3个日本警察维持秩序。站台上远处还有警察和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根据两个中国人的服饰来看,时间应是初冬,当时在东北发生了什么情况?整个旅顺火车站戒备森严,乘车还要被严格检查,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1910年前后东北的疫情。不查不知道,一查北东北的大鼠疫真的吓了一跳。

旅顺火车站防疫照片(源自网络)

东北鼠疫的来源及其严重的后果

1910年夏,俄国境内西伯利亚由于旱獭传染发生鼠疫。中国男子张万寿恰值此时到鼠疫源地招募华工,10月初数名华工突然死亡,俄方驱逐染疫中国华工,使鼠疫由俄国传入中国境内。

据《东三省疫事报告》记载, “俄人知该病之可恐,遂将该棚华工一律逐出。满洲里与达乌里亚间传染之媒介,实即被逐之华工,遂酿成此三省最惨最烈之疫症!”两名被逐华工来到满洲里市,1910年10月25~26日,出现疫状,相继吐黑血死亡。沙俄驱赶华工的做法,导致鼠疫病菌携带者大量流动,疫情迅速在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沿线散播的严重后果。先后波及了69个县市,死亡人数达六万多人。疫情仅发生一个多月,吉林、黑龙江就有近二万人死亡。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疫情如江河决堤般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患病较重者,往往全家毙命,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将其房屋估价焚烧,去执行任务的员役兵警也相继死亡。一时从城市到乡村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东北大鼠疫不仅造成了当时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还带来了生存压力及经济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别由于交通断绝而影响了城镇人民的正常生活。如何控制疫情成为了考量此刻已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一道“生死命题”。

运尸队在搬运鼠疫死亡者的尸体(1911年)(源自网络)

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1911年1月,清政府召集北京所有医生在协和医学堂召开抗击鼠疫大会,商讨相关事宜,并指定协和医学堂为鼠疫防治中心。

为了控制和消灭这次鼠疫,东北三省治疫事务民政司详订章程,分饬各省内外所属州县迅速成立防疫会,负责本地区防疫救治等事务。各省官府成立了以医官为首的卫生警察,负责监督清扫城市卫生和捕鼠;他们身穿特制的防疫服,深入到街巷,挨户访问,把病人搬进临时设立的隔离室,对染疫者或有嫌疑的人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对病人住处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这其中的一些做法,得益于医学博士伍连德的建议。

防疫执行消毒队,出自《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出版

伍连德临危受命担负防控鼠疫的重任。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中国广东台山,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89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维多利亚女皇奖学金,成为继林文庆之后第二位获女皇奖学金的华人,旋赴剑桥大学学习,是首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他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

1910年12月,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1910年12月23日,经过休整后的伍连德同助手陆军军医学堂学员林家瑞踏上了去往东北的火车,并于翌日下午抵达了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随后清政府抽调所能调动的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方的一些医生,陆续前往东北。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如此恶疾,报名支援东北的中外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十分踊跃。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以及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青年时期的伍连德(源自网络)

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清政府下令各处严防。为了能控制住局面,官府先从长春调来1160名步兵对疫区内进行交通管制。政府规定,傅家甸疫区内居民出行必须在左臂佩戴证章,根据各区不同证章分为白、红、黄、蓝四种。佩戴证章者可以在本区内行动,但要前往别区,则必须申请特别批准证。就连区内的军人们也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章,不许随便走动。

同时,授权伍连德全权接手哈尔滨防疫局。防疫局下设检疫所、隔离所、诊病院、庇寒所、防疫执行处、消毒所等部门。其中,检疫所专事检查进入防疫区者是否染疫;庇寒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消毒所各区设立一个,为参与防疫工作的医生、巡警和夫役提供沐浴消毒服务。

傅家甸防疫首设之消毒所,出自《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出版

伍连德发现,这一次发生的疫情显然与以往对鼠疫的认知有很多冲突。初到哈尔滨时,姚医生也向他坦陈了他的观察:傅家甸民居低矮肮脏,冬天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一人染病很快即感染全家——他认为这种病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和呼吸传播的急性肺部炎症。在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前,日本南满铁路也派了一名日本医生前来调查病因,他一到哈尔滨,就立即雇人捉老鼠,希望在老鼠身上发现鼠疫杆菌。一连解剖了几百只,却没有发现一例带鼠疫菌的。基于种种事例,伍连德大胆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无需通过动物媒介,而可以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他将此命名为“肺鼠疫”。而在此之前东北各地政府出资发动市民捕捉老鼠。

医务工作者(源自网络)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设计了一种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成本费仅需当时国币2分半钱。后来,在沈阳召开的国际鼠疫研究会上,各国一致赞成采用这种口罩。至今,医务人员仍在使用这种口罩,并称之“伍氏口罩”。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得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瘟疫,他决定解剖尸体。旧时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不但面临着社会风俗的压力,从法律层面来讲,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伍连德只能秘密进行。

这一次的尸体解剖,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在伍连德等人的推动下,1913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公布了关于尸体解剖法规的总统文告,随后颁发了详细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准许尸体解剖的法律性文件。

当时没有实验室,伍连德和助手就在当地总商会借了一个房间,做血液化验。将样本固定后进行组织切片检验。在贝克显微镜下,伍连德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伍连德立即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报告此事,并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傅家甸;向关内征聘医生等。

”旱獭“又名”土拨鼠“——肺鼠疫的真凶(源自网络)

正在城市外围担任封锁任务的600名警察被撤换,在接受防疫培训后,被分配到防疫局医生直接控制的4个分区和防疫站。

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几种。各病院中均设有医官、庶务、司药生、看护、巡长等职务。既为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了治疗,又避免他们之间交叉感染。“疑似病房”的提法是伍连德首创的,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伍连德借了120节火车车厢,用做隔离营。

伍连德凭借直觉,感觉鼠病菌在地面下也是可以存活的,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时间去做实验证明这一点。后来俄罗斯专家果然证明了这一点——在哈尔滨严冬的极低的温度下,肺鼠疫的病菌至少能存活3个月。时值隆冬,土地坚硬,大量的尸体摆放在乱葬岗,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处理掉这些尸体,唯一的办法是集中火化。当时在中国根本就没有火化的概念,阻力很大。伍连德说服官方,做家属工作,挖4个大坑将2200多具尸体浇上煤油焚烧。俄方仿照中国的做法把已下葬的尸体挖出来集中火化。由于伍连德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仅用4个月就消灭哈尔宾疫区的鼠疫。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源自网络)

消灭了哈尔滨鼠疫之后,伍连德又转战长春、沈阳等地,经过努力,到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睿智勇敢,担当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拯救一场险些波及全球的灾难。伍连德本人也因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声名远播,后来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梁启超曾赞誉道:“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用四个字来概括梁启超的这一评价那就是——国士无双。

事实上,伍连德当年控制疫情的手段在今天仍同样适用,即传染病防治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未被感染人群。

黑龙江伍连德博士纪念馆(源自网络)

来源:旅顺老李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