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让土壤保肥又环保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7:11 2

摘要:地里的氮肥,可能一半都白施了!每年农民伯伯撒下的氮肥,近 50% 没被庄稼吸收 —— 要么随雨水流进河里,把清水泡成 “绿汤”(水体富营养化);要么变成笑气(强温室气体,吸热能力是 CO₂的 298 倍)飘上天。既浪费钱,又污染环境,这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

地里的氮肥,可能一半都白施了!每年农民伯伯撒下的氮肥,近 50% 没被庄稼吸收 —— 要么随雨水流进河里,把清水泡成 “绿汤”(水体富营养化);要么变成笑气(强温室气体,吸热能力是 CO₂的 298 倍)飘上天。既浪费钱,又污染环境,这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老大难”。不过,中国农业大学等团队的最新研究,给这个难题找到了 “微生物解法”!他们的成果发表在植物学领域权威期刊《New Phytologist》(影响因子 9.4)上,首次揭开了土壤里的 “隐形帮手”—— 丛枝菌根真菌(AMF),如何联合细菌给土壤装 “氮保险箱”,把易流失的氮肥牢牢锁住。

丛枝菌根菌有保肥作用

咱们先搞懂一个关键:氮肥为啥留不住?
氮肥施到土壤后,大部分会变成硝酸盐(NO₃⁻) —— 这东西像个 “调皮的孩子”:雨水一冲就渗进地下,污染地下水;或者被微生物 “拆成” 氮气、笑气,飘到空中。传统解决办法比如 “硝化抑制剂”,效果有限还可能有残留,不是长久之计。

而土壤里藏着一种 “天然盟友”——丛枝菌根真菌(AMF) 。它能和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根系 “交朋友”:真菌长出自家的 “菌丝”(像细细的丝线),帮植物吸收磷、氮等养分;植物则给真菌提供 “食物”(碳水化合物)。但过去几十年,没人知道 AMF 还能管 “氮肥流失” 的事。

这项研究的意义,就是首次打通了 “AMF - 微生物 - 氮转化” 的链条:让 AMF 从 “养分搬运工”,变身为 “氮流失守护者”,为绿色农业找到新方向。

研究开始前,团队带着 3 个关键疑问:

AMF 能不能促进土壤里的 “硝酸盐氨化”(把易流失的硝酸盐→易吸收的铵态氮)?在 AMF 的 “专属地盘”——菌丝际土壤(菌丝周围几毫米的小环境)里,有没有特殊微生物在帮忙?AMF 和这些微生物是怎么配合的?是靠分泌物 “喊话”,还是靠改变环境 “搭台”?

为了摸清 AMF 的 “套路”,团队设计了一套 “微观实验室”,把复杂的土壤过程拆解开:

团队做了个 “双室装置”:一边是 “根室”(种玉米,让 AMF 和根系共生),另一边是 “菌丝室”(只有菌丝能进去,根系进不来)。这样就能排除根系干扰,单独看菌丝的 “功劳”。

他们给 “菌丝室” 里的土壤,施了带¹⁵N 标记的硝酸盐(相当于给氮原子贴了 “二维码”)。48 小时后检测:如果 ¹⁵N 出现在铵态氮里,就说明硝酸盐真的被转化了。

用 “宏基因组测序” 扫描土壤里的微生物基因,找能 “转化氮” 的基因(比如 nirB 基因,能把亚硝酸盐变铵态氮)。还从土壤里分离出一种叫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 的细菌,专门测试它和 AMF 的互动。

用微传感器测菌丝表面的氧气浓度 —— 毕竟很多氮转化微生物 “怕氧气”,如果 AMF 能降低氧气,就能给它们创造 “舒适区”。

经过一系列实验,团队发现了 AMF 的 “硬核操作”:

对比普通土壤(无 AMF),有 AMF 的菌丝际土壤里:

铵态氮浓度高 42%;带 ¹⁵N 标记的铵态氮,居然是普通土壤的5.01 倍
这说明 AMF 真的把大量硝酸盐,变成了易被植物吸收的铵态氮。

团队分离出的 Paenibacillus sp. DP01 细菌,自带 “氮转化神器”——nirB 基因,能高效把亚硝酸盐变铵态氮。更绝的是:
AMF 的菌丝分泌物,能让这种细菌的氨化效率提高 3 倍,还能促进细菌形成 “生物膜”(像给细菌搭了个 “堡垒”),牢牢附在菌丝上,“组队” 干活。

AMF 菌丝会 “消耗” 周围的氧气,让菌丝表面的氧气浓度比普通土壤低 10%-15%。这种轻微缺氧环境,正好适合芽孢杆菌进行氨化作用 —— 相当于 AMF 给细菌 “定制” 了工作间。

未来可以把 AMF 和芽孢杆菌做成 “菌剂”,农民播种时拌在种子上,或者施到田里。这样土壤里的 “氮保险箱” 就生效了 —— 预计能减少 20%-30% 的氮肥用量,还能让庄稼多吸氮,亩产能提 5%-10%。

对于有机农业来说,这种 “靠微生物保肥” 的办法,不用化学抑制剂,更环保。比如种蔬菜、水果时用,既能减少农药残留,又能让口感更好。

如果全国农田都用这种技术,每年能减少几百万吨硝酸盐流失,河流里的 “水华” 会少很多,笑气排放也能降 15% 以上,对气候变化也有帮助。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发现,到田埂上的实际应用,这项研究让我们看到:原来土壤里的真菌和细菌,不是 “各自为战”,而是能 “组队” 解决农业难题。

未来,随着更多 “微生物搭档” 被发现,咱们或许真能实现 “少施肥、多增产、护环境” 的目标 —— 让农民省钱,让土地肥沃,让河水变清。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给农业可持续发展交出的 “微生物答卷”!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