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红纸裁岁月 匠心传新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08:38 1

摘要:“剪的时候手腕要稳,线条像流水一样才好看……”8月6日,在华阴市红岩手工艺坊,张淑珍正俯身指导学生,声音温和、满眼热爱。作为华阴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30多年来,张淑珍让这门民间艺术在时光里焕发出了新生机。

渭南日报 记者 李二娟 实习记者 石纯瑶

“剪的时候手腕要稳,线条像流水一样才好看……”8月6日,在华阴市红岩手工艺坊,张淑珍正俯身指导学生,声音温和、满眼热爱。作为华阴剪纸第四代非遗传承人,30多年来,张淑珍让这门民间艺术在时光里焕发出了新生机。

张淑珍与剪纸的缘分,早在童年便悄然结下。那时候,奶奶用一把剪刀、几张寻常红纸、几张普通红纸,眨眼间就能剪出翩跹的蝴蝶、饱满的“福”字,寒冬里顿时漾开浓浓的年味。“奶奶的指尖像有魔法,看着窗花在她手里‘活’过来,我就盼着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张淑珍说道。

9岁那年,张淑珍第一次独立完成一幅“团花”,那份喜悦她至今记忆犹新。“我嚷嚷着让奶奶把它贴在窗户上,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张淑珍回忆道,从那以后,她放学后就与红纸为伴,反复模仿奶奶的纹样,琢磨剪纸的窍门。剪纸的种子,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痴迷里,在她的心里深深扎了根。

2005年,从学校毕业后,张淑珍成为一名美术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剪纸中。课后,她给学生讲剪纸的故事,教他们剪纸的技巧。春天的桃花、校园的紫藤、同学之间的趣事……都成了她们剪刀下的题材。

在众多剪纸类型中,张淑珍尤其偏爱单色剪纸。“看似只有红与白,实则藏着千般讲究。”指尖捻着红纸,她如数家珍:“线线得相连,刀刀不能断,阴阳纹样得像琴瑟和鸣,构思时要胸有丘壑,落剪时需心无旁骛。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最后展开纸的瞬间——像拆开一封藏了许久的信,所有的惊喜都在那一声轻响里。”

2019年,张淑珍成立了画室。在这里,她既剪传统的“福禄寿喜”,也创作融入华山元素的“险峰云海”,甚至连孩子们喜爱的动漫形象,在她手中也变得灵动鲜活。常有家长被吸引,驻足惊叹:“这纸竟能剪得这般活灵活现?”赞叹声里,张淑珍萌生了一个念头:“免费教剪纸,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

她索性办起免费培训班,从最基础的“喜”字折法教起,耐心纠正学员的握剪姿势。

孟小兰是培训班的老学员,一有空就来请教。张淑珍帮她画纹样,手把手教她剪。仅半年时间,她从完全不懂到独立完成复杂作品,甚至每个月还能靠剪纸赚点零花钱,日子过得踏实又有滋味。“以前总觉得老手艺跟不上时代,现在剪出来的‘花样’能换钱,比吃了蜜还甜。”孟小兰笑着说。

如今,每月两次的培训场场爆满,两小时的课程里,孩童捏着小剪刀学剪卡通,老者专注复刻传统纹样,培训已超万人。剪纸的温度,就在这代代相传的指尖流转。

“剪纸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得跟着时代走。”这是张淑珍常挂在嘴边的话。

凭借扎实的美术功底,她大胆为传统剪纸注入新的灵感:她剪出白衣执甲的逆行者,线条里藏着众志成城的力量;她将华山索道、高铁列车剪进“山河壮丽”图,让千年险峰与时代脉搏同频。

“传统剪纸重对称、讲寓意,像位严谨的老者;现代剪纸更自由,能随时记录当下的生活,像个活泼的少年。”她笑着举例,在2023年陕西省举办的“百人剪纸大赛”上,她以《幸福乐开花》为题,将饱满的石榴、洁净的荷花等剪在一起,两小时一气呵成。“没想到能拿三等奖,这更加给了我创新的底气。”张淑珍说,创新也让老手艺圈粉无数,有游客专门带着她剪的“华山云海”当伴手礼。

2023年,张淑珍牵头成立剪纸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带着红纸、剪刀走进社区、校园、景区,教留守儿童剪卡通,教游客剪华山美景,让剪纸成为传播华阴故事的纽带。

谈及未来,张淑珍说:“我想把剪纸做成文创产品,印在窗帘、礼盒上,让它走进家家户户;还想拍短视频教程,让全国人都能学。”她拿起剪刀,红纸在指尖转了个圈,“剪纸的时候心里特别安静,烦恼也随着碎纸掉落了,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快乐。”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