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产权交易与招标采购领域的跨区域合作日益频繁。e交易平台作为交易机构共建共享的“枢纽站”,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壁垒,显著提升了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产权交易与招标采购领域的跨区域合作日益频繁。e交易平台作为交易机构共建共享的“枢纽站”,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壁垒,显著提升了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一、产权交易跨区域参与分析
(一)数据表现
从e交易平台产权交易数据来看,跨区域交易活跃度持续保持高位:
2023年,平台产权交易总成交宗数26537宗,其中跨区域成交9891宗,占比37%;
2024年,总成交29869宗,跨区域成交10356宗,占比35%;
2025年1月至8月,总成交18635宗,跨区域成交5585宗,占比29%。
尽管跨区域成交占比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略有波动,但跨区域交易的绝对数量仍保持较大规模,显示投资人对外地资产关注度持续存在。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甘肃省某高校废旧设备及家具整体转让项目
该项目由甘肃省产权交易所集团组织实施,共吸引43人报名,其中跨区域报名10人。最终经过多轮竞价,项目增值率高达384%,充分体现跨区域投资人带来的溢价效应。
案例二:内蒙古柳青梁服务区汽修项目招租
由内蒙古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全部24名报名者均来自外省市,最终经过639轮激烈竞价,增值率达341%,是跨区域投资人积极参与竞价的典型代表。
案例三:淮安市广告设施拆除残值转让
总报名8人,其中3人为跨区域投资人。项目累计竞价273次,最终增值612%,再次印证跨区域竞争对资产价值发现的关键作用。
综上,产权交易中跨区域投资人虽占比不是绝对主流,但其带来的“鲶鱼效应”明显,往往能够激活市场、推动充分竞价,从而实现国有资产大幅增值。
二、招标采购跨区域参与分析
(一)数据表现
从e交易平台数据显示,平台招标采购板块的跨区域参与程度显著高于产权交易,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2023年招标采购总成交15197宗,跨区域成交10484宗,占比69%;
2024年总成交20846宗,跨区域成交15561宗,占比75%;
2025年1至8月,总成交12465宗,跨区域成交9820宗,占比已升至79%。
数据清晰表明,招标采购活动中,跨区域参与已成为主流。供应方的跨区域竞争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内蒙古某学院实训楼建设项目
项目共39家单位报名,其中跨区域供应商14家。最终节资率高达55%,显示出跨区域竞争对控制项目成本的显著影响。
案例二:江苏某高校宿舍调整修缮项目
项目浏览量超4700次,报名单位38家,其中跨区域报名15家。最终节资率达59%,反映出平台跨区域传播带来的充分竞争效应。
案例三:内蒙古森工集团档案馆改造监理采购
虽只有4家单位报名,但跨区域占2家。最终节资率64%,表明即使在小众专业领域,跨区域竞争仍可带来可观的节资效果。
由此可见,在招标采购领域,跨区域竞争已成为提升采购效率、实现“节资防腐”的重要机制。统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使得采购方能够更广泛地优选供应商,供应商也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开拓新市场。
三、统一平台的价值与行业意义
自创立以来,e交易始终秉持“共建、共享、共用、共治、共赢”的“五共”理念,依托标准化体系构建起公平、高效、安全、多元的交易生态。截至目前,平台吸引了280家各类交易所(中心)、1379家招投标代理机构以及近3000家行政企事业单位入驻组织交易,聚集21万投资人、23万供应商以及1万多专家评委,累计交易额突破8100亿元。
e交易平台通过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数字化交易生态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交易成本高等痛点。
一方面,平台实现了“一屏揽全国”,竞买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全国范围内的投资机会。尤其对于产权交易,跨区域投资人的参与直接推动了资产溢价升值;对于招标采购,跨区域供应商的竞争则显著提高了节资率。
另一方面,统一平台有助于形成“市场发现、竞争定价”的交易机制,增强了交易公正性和透明性,是防止资产流失和采购腐败的有效技术手段。
此外,跨区域交易比率的稳步提升,也反映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在微观层面落地见效,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日趋常态化。
e交易平台运营数据表明,资产并不总是由本地投资人消化,跨区域交易已成为常态化现象。产权交易跨区域成交占比约三成左右,虽比例不高但溢价贡献显著;招标采购跨区域占比已近八成,成为节资的主要来源。
统一平台在促进信息互通、引入跨区域竞争、发现资产真实价值、提升采购节资效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e交易将进一步发挥平台功能,加快打通地域壁垒和制度瓶颈,推动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支撑。
来源:e交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