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里那四条路不是新发明,只是把“普通人能用的工具”拆成每天可执行的小动作。
“42岁,简历投出去像进了黑洞,房贷催得比闹钟还准时。”
如果这句话让你心里咯噔一下,接下来三分钟值得看完。
文章里那四条路不是新发明,只是把“普通人能用的工具”拆成每天可执行的小动作。
先看第一块拼图:系统学习。
不是报班,是把刷视频变成上班打卡。
每天两小时,只看三类账号——讲失业再就业的、卖平价日用品的、直播间不到百人的。
拿本记账本记下他们几点开播、几点上链接、话术重复几遍,三百小时后你会得到一张“普通人变现时间表”,比任何课程都准。
第二块拼图:拍视频。
不用滤镜,把镜头对准厨房、地铁、面试路上。
拍五十条再谈剪辑,前四十条大概率没人看,但手指会习惯镜头,脸会习惯自己。
真实感不是滤镜调出来的,是拍到第三十条时你懒得再遮黑眼圈,观众反而开始留言“和我一样”。
第三块拼图:直播。
粉丝不过千也能开卖,平台推流逻辑是“时长+互动”。
每天两小时,哪怕只有十个人,也要把十个人的名字念三遍。
三十天后,后台会出现同一批ID,他们开始问“上次那包9块9的抹布还有吗”,这时候第一笔稳定收入就来了。
最后一块拼图:供应链。
直播间人数过百再去义乌,别空手去,带一张Excel,写上过去三十天卖得最好的五款商品和退货率。
厂家一看数据就愿意给独家价,利润立刻从15%跳到35%。
没有数据时去谈,只会被当成散客。
有人把以上四步搬到地铁口,边摆摊边直播,手机支架夹在行李箱上,直播标题写“今天能卖完这箱咖啡就回家给女儿交学费”。
排队的人不一定全为咖啡,更多是想看一个中年人如何把焦虑变成算盘珠。
屏幕另一端的打赏和线下的扫码付款同时到账,线上线下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同一笔账的左右口袋。
半年后回头看,最大的资源其实是“已经跌到谷底所以不怕再丢什么”。
没特长、没人脉、没存款,反而成了最轻的上阵状态。
来源:喜庆的溪流V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