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第一页,他的最后一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9:11 2

摘要:1984年,他第一次站上讲台;2024年,她迎来第一届学生。晨曦中,她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校园,看孩子们蹦蹦跳跳;夕阳下,他轻轻合上教室的门,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开。

1984年,他第一次站上讲台;2024年,她迎来第一届学生。晨曦中,她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校园,看孩子们蹦蹦跳跳;夕阳下,他轻轻合上教室的门,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开。

教育,是时光里最温柔的刻度。漫长岁月中,有人,刚翻开第一页;有人,即将落下最后一笔。

她的“冰与火之歌”

“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告诉自己,要在这座充满生命力的校园里去用心发现每一个生命成长的痕迹。”去年,李佳莹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成为六合经济开发区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并迎来了她的第一届学生。

冰与火的相遇——她这样定义自己与学生的初遇。她喜欢清晨备课时的静谧,教室里却总回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她习惯深思熟虑后的发言,孩子们却总迫不及待地高举小手:“老师我知道!”当怀揣着教师梦站上讲台,李佳莹却发现,现实比想象更加鲜活生动。

转折发生在年底的新教师展示课。“我们要一起上台了!”李佳莹望着44双亮晶晶的眼睛宣布。接下来的两周,从朗读停顿到传递话筒的姿势,从坐姿挺拔到回答的仪态,师生之间逐渐产生默契。展示课那天,孩子们的表现更是惊艳了全校。“下课!”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时,李佳莹看着台上台下闪闪发光的眼睛,突然明白:原来教育不是冰与火的对抗,而是需要“别急,慢慢来”的沉淀。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时刻有爱、善于寻爱、值得被爱的老师。”如今,李佳莹的教学充满了创意:她用书信倾听孩子的心声,用诗歌与绘画融合美育,甚至在《落花生》教学的课堂上拿出一大捆沾着泥土的花生根茎……而孩子们眼中的惊喜不言而喻。“他们是我用心种出的第一批花朵,未来这些花朵无论开放在哪里,我都希望他们能够努力生长,去感受生命带给他们的美好。”这是她与第一届学生共同成长的哲学。

他的“麦田守望”

59岁的张建福,明年就要退休了。同样从晓庄走出来的他,41年里,一直扎根乡村初中学校内,“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他说,今年是他执教生涯的最后一年。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下午时分,程桥初级中学的初三课堂上,张建福声音沉厚,饱含岁月的沉淀。30年前,他曾多次家访劝回辍学学生,如今那个孩子也成了一名优秀乡村教师;数十年后的教师节,他又收到学生的祝福:“张老师,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如今,他仍然守护着农村班级里的孩子们,既当老师,也做家长,“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唤醒灵魂,默默做麦田里的守望者。”41年,足够让青丝变成白发,但对于张建福来说,41年只够做一件事:教书。新一代的学生们这样评价他:“我们张老师可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说这话时,少年眼中满是崇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伴随着孩子们的朗读声,一节课罢。张建福走出教室前回头望了望,热闹的教室里,黑板上的板书《我爱这土地》还未擦去,粉笔静静躺在讲台上,仿佛明天还会继续上演新的故事。他知道,教育这场接力赛,从来没有真正的终点。

写在文末:第一页与最后一章

教育是什么?是晨光中的问候,还是黄昏时的目送?是第一页的期待,还是最后一章的圆满?当在六合经开区小学的课堂上看到一大捆田间新鲜出土的花生,在程桥初级中学的校园里听到铿锵有力的诵读声,我们忽然读懂: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从来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孤独闪耀,而是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共同成长。

她的第一页,是种子破土的瞬间,“别急,慢慢来”的教育哲学,何尝不是对“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的最好诠释?他的最后一章,是薪火永不熄灭的光芒,“麦田守望者”刻进清晨和黄昏的背影,又何尝不是“爱心教人求真,恒心学做真人”最初的模样?

人们常以“大先生”表达对良师的敬意,在此,我们也想致敬每一位在时间中播种未来的“大先生”们,正是无数个他们满怀热忱的启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才能汇聚出推动教育事业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华章。但他们的故事,永远没有终章。

来源:今日六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