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
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连日来,自治区民委会同有关地区总结梳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供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近年来,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探索实践“一带三区”工作路径(“一带”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三区”即特色产业示范区、城市民族工作示范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示范区),绘就“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的和美画卷,为助力推动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政治引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走深走实。一是在责任落实上体现主线要求。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台全面贯彻主线要求的36条措施,制定《通辽市民族工作手册》。健全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与民委委员制双轮驱动体系,建立委员单位双月会商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工作共研。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依托市、旗两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将主线要求贯彻到工作全过程。二是在理论武装上体现主线要求。制定《加强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作方案》,举办相关培训500余期,开展主题宣讲和知识竞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三是在全领域覆盖上体现主线要求。将主线要求纳入政治考察、实绩考核、政治巡察重点内容,全方位融入展陈布展、城市布局、景观雕塑和公共文化设施。市人大开展高校“铸牢”教育主任集体视察,市政协进行专题议政协商,制定考核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聚焦主线。
通辽市聚焦“互嵌互融同发展 通达辽阔共繁荣”主题,探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三区”工作路径(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二、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一是构建西辽河文化研究新形态。突出“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通辽市西辽河文明研究五年行动计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通辽基地,建立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博物馆联盟,系统开展理论研究阐释。二是强化研究成果转化。举办西辽河文化发展策划会和研讨活动,发布学术报告40余篇,打造“从西辽河走向大中华”文化数字馆,完善文化数据库和“云上西辽河”数据服务平台,在央视推出《西辽河畔 千里同风》纪录片,实施“日出西辽河”全媒体传播项目,推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等精品图书。三是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合作,开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验与启示、蒙古族饮食习俗演变规律、融城建设实践等研究,诠释通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通辽市第三届西辽河文化节开幕式(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三、增进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推动“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依托4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2000余场次。推动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举办有奖竞答、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成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团深入基层宣讲。连续举办“8·18”哲里木赛马节、西辽河文化节、哲里木版画全国巡展、草原旅游婚礼节等活动,打造各民族“三交”重要窗口。二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通辽篇”。策划“央媒看通辽”采访活动,形成系列报道。深挖马背上的法官那顺、“三千五民兵建奇功”等民族团结佳话,推出《西辽河畔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200余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学习模范、争当模范。三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定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及配套措施,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加强与高校和教研机构合作。全市1100所学校全部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106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进民汉合校、混班混宿,普及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十六届哲里木赛马大会在通辽市科尔沁那达慕文化体育中心开幕(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四、深化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突出“融”的导向。将“互嵌式”理念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更新规划,推动民族工作部门列入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引导农牧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强化东中西部协作,与31个地区签订劳务协议,培育“库伦‘荞乡’新农人”等42个特色劳务品牌。举办招聘活动370余场,提供岗位11万余个。与13省20地签署跨区域合作协议,深化信息共享和服务管理。二是激发“三项计划”内在活力。推行“融居驿站”等互嵌式社区实践,培育22个互嵌式发展试点和449个“红石榴+”互嵌式发展阵地。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4100余场,覆盖34万余人。实施“石榴结籽心连心”工程,打造“悦来通辽”文旅品牌,推出14条主题旅游路线,提升景区主线内涵,实现“游”、“学”融合。三是持续深化全域创建。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重要任务,以市委常委会、全市动员会、互观互学现场会、双月述评会等形式高位部署和推动落实。构建“创建示范点位体系图”,实施“双百工程”。开展解说员培训,形成解说词汇编、案例汇编等成果,扩大区域创建品牌影响力。
“‘缘’起西辽河 共筑中华情”——中华文明三大源头区域城市各族青少年交流实践活动中,来自西安、呼和浩特、通辽三地80余名各族青少年齐聚通辽,在扎鲁特山地草原研学(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五、推动共同现代化,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打造“同饮一江水 民族一家亲”等工作品牌,扛起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主战场责任,完成生态治理718万亩,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标杆,治沙生态产业年产值39亿元。持续推进“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通辽牛肉”品牌价值达279.15亿元。举办“魅力通辽”中蒙俄商品博览会。打造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道路维修等项目200余个。260家医疗机构实行DIP医保支付,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地区。新建、改建学校及幼儿园18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2024年以来,落实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5402万元,为民贸民品企业发放贷款补贴9986万元,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开展“铸牢”前置审核,梳理修改地方性法规7件,确保法规政策向主线聚焦。建立三级民族事务服务管理网络,全市2359个嘎查村(社区)配备民族工作干部,培训网格员2.5万人次。建立“四所一庭”协作模式,成立100余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五籽同心”模式获《法治日报》报道。培育“移动蒙古包警务室”等品牌,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建立健全涉民族因素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动联合执法,净化网络生态。组织网评员撰写正能量文章,营造良好网络氛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扎鲁特旗法院特邀调解员那申乌日塔(左二)在草原上巡回办案(图片来源:通辽市民委)
通辽市将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在“一带三区”路径上探索实践新思路、新举措,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通辽力量。
初审:青林、梁铁宝(通辽市民委)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