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7 月的一个清晨,赣锋锂业的采购员王磊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陷入沉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从年初的 8 万元 / 吨悄然反弹至 15 万元,短短半年实现 87.5% 的涨幅。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在 50 万元的历史高位让无数车企胆寒。同一时间
2025 年 7 月的一个清晨,赣锋锂业的采购员王磊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陷入沉思: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从年初的 8 万元 / 吨悄然反弹至 15 万元,短短半年实现 87.5% 的涨幅。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在 50 万元的历史高位让无数车企胆寒。同一时间,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赶制一批发往特斯拉柏林工厂的 4680 电池,而大洋彼岸的松下堪萨斯工厂却因订单不足被迫削减产能。这戏剧性的反差,正是当下电池产业链剧烈变动的缩影 —— 当锂价坐上过山车,技术路线加速迭代,全球产能重新布局,投资者该如何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找到真正的价值锚点?
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产业格局。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 1500 万辆大关,同比增长 28.8%,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 66.4% 的份额,继续保持绝对主导地位。更令人瞩目的是储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全球储能系统部署规模达到 205GWh,同比激增 53%,中国以 67% 的市场占比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跑者。这两组数据勾勒出电池产业链繁荣发展的基本盘,也解释了为何资本市场对这条赛道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隐忧。特斯拉 2024 年全球销量出现 1.1% 的下滑,这是其历史上首次年度销量同比下降。无独有偶,松下能源在北美投资 40 亿美元建设的堪萨斯工厂,因《通胀削减法》补贴政策变动导致需求萎缩,投产即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困境。这种头部企业的业绩波动并非偶然,而是揭示了产业链发展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是政策推动下的刚性增长需求,另一方面是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带来的周期性阵痛。
中国在全球电池产业链中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从上游锂资源开发到中游电池材料制造,再到下游电池封装测试,中国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动力电池为例,宁德时代 2024 年全球市占率继续排名第一,销量达 475GWh,同比增长 22%。在材料端,恩捷股份的隔膜产品全球市占率超过 30%,星源材质以 15% 紧随其后,两家中国企业垄断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了战略高地。
政策驱动是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 "双碳" 目标下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欧洲的碳排放标准、美国的《通胀削减法》,共同构成了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三角。但政策变动也带来不确定性,美国《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生效后,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在 2025 年 9 月底终止,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预期。这种政策风险提醒投资者,在关注产业增长的同时,必须密切跟踪全球政策环境的变化。
电池产业链的投资逻辑可以浓缩为三个关键命题:原材料价格周期的把握、技术路线迭代的判断、全球化布局的风险收益权衡。这三大命题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分配格局和投资价值。
锂价周期的 "冰火两重天" 最具代表性。2022 年碳酸锂价格飙升至 50 万元 / 吨的历史峰值,引发上游锂企疯狂扩产;2024 年价格暴跌至 8 万元,多数企业陷入亏损;2025 年又反弹至 15 万元,上演 "过山车" 行情。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失衡:从需求端看,全球电动车和储能需求持续增长;从供给端看,锂矿开发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导致供给弹性不足。天齐锂业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公司采用 "长协为主、期货配合,点单作补" 的销售模式,通过长单锁定基本盘,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风险,这种灵活策略使其在 2025 年上半年库存成本贴近市场价格,有效抵御了价格波动冲击。
技术路线的 "三国演义" 正在上演。当前动力电池市场形成了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并存的格局,前者凭借成本优势在储能和中低端电动车领域占据主导,后者则以高能量密度主攻高端市场。而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技术方向,但量产时间表存在普遍误读。根据宁德时代技术白皮书,全固态电池的车规级中试线预计 2026 年建成,2027 年才启动小规模量产,规模化应用需等到 2030 年前后。目前市场上宣传的 "固态电池车型" 多为半固态产品,本质是 "液态电解质 + 少量固态电解质" 的混合体系。这种技术迭代节奏提醒投资者,既要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长期机遇,也要警惕概念炒作带来的短期风险。
全球化布局的 "甜蜜与苦涩" 交织上演。宁德时代 2024 年产能达到 676GWh,产能利用率 76.33%,并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加速建厂。这种海外布局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贴近下游客户,但也面临文化差异、政策变动等挑战。相比之下,松下堪萨斯工厂则因美国补贴政策变化陷入困境,凸显了海外投资的政策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评估企业全球化能力不仅要看产能布局,更要关注其对当地政策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锂价高涨的 2022 年,上游锂企毛利率普遍超过 60%,而中游电池厂承压;2024 年锂价下跌后,上游企业如赣锋锂业毛利率降至 10.82%,全年亏损 26.25 亿元,利润则向中游电池制造和下游应用环节转移。这种利润再分配机制是理解产业链投资机会的关键,不同周期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投资主线。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龙头企业的应对策略和经营表现为投资者提供了观察产业链的最佳窗口。宁德时代的技术突围、赣锋锂业的周期应对、恩捷股份的困境求生,三个案例分别展现了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生存逻辑和投资价值。
宁德时代的 "技术 + 规模" 双轮驱动 战略成效显著。2024 年公司实现营收 3620.13 亿元,归母净利润 507.45 亿元,同比增长 15.01%,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持续的研发投入,4680 电池量产进展顺利,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领先行业;二是全球化产能布局,国内宁德、济宁、洛阳等基地与海外德国、匈牙利工厂形成互补;三是深度绑定下游客户,与特斯拉、宝马等主流车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公司 2024 年下半年产能利用率较上半年提升 20%,显示出强大的需求响应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宁德时代的案例证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转化能力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赣锋锂业的 "周期困境与转型尝试" 折射出上游企业的生存法则。2024 年公司经历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净亏损达 26.25 亿元,每股收益 - 1.03 元。亏损主要源于锂价大幅下跌导致的存货减值和毛利率下滑,公司锂系列产品毛利率从 2022 年的超 60% 降至 2024 年的 10.47%。面对周期低谷,赣锋锂业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优化产能布局,暂停部分高成本矿山开采;二是拓展电池制造业务,2024 年锂电池系列产品收入达 58.97 亿元,占总营收的 31.5%;三是布局回收业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从 "单一资源型" 向 "资源 + 制造 + 回收" 综合型企业的转型,既是应对周期波动的无奈之举,也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是,资源类企业的盈利波动性较大,在行业低谷期的现金流安全比短期盈利更重要。
恩捷股份的 "护城河与周期性" 博弈颇具代表性。作为全球隔膜龙头,公司产品市占率超过 30%,技术壁垒高。但 2024 年公司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 5.56 亿元,反映出即使是高壁垒环节也难以完全抵御行业周期。亏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行业产能扩张导致价格竞争加剧;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利润空间。公司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大海外市场开拓,获取更高溢价订单;提升高端湿法隔膜占比,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一体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恩捷股份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具有护城河的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成本结构,投资者应关注其市占率变化和技术领先优势能否持续。
三个案例共同揭示了电池产业链的投资逻辑:上游企业盈利与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适合周期投资者在低谷布局;中游材料企业需关注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能力,高市占率企业在行业整合期具备优势;下游电池制造企业则要看技术迭代速度和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在行业波动中更具韧性。
电池产业链漫长而复杂,从上游的矿产资源到下游的终端应用,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竞争格局和投资逻辑。深入分析各环节的市场结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是把握投资机会的基础。
上游原材料环节 呈现 "资源为王" 与 "周期致胜" 的双重特征。锂资源市场集中度较高,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头部企业掌握优质锂矿资源,但盈利波动巨大。2024 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 50 万元跌至年底的 8 万元,2025 年又反弹至 15 万元,这种剧烈波动创造了阶段性投资机会。对于锂资源企业,关键指标包括资源储量、生产成本和产能利用率,那些拥有优质资源且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在周期低谷更具抗风险能力。除锂之外,钴、镍等资源也值得关注,钴因刚果(金)供应不稳定而价格波动较大,镍则受印尼产能释放影响价格承压,投资者需根据供需变化调整配置。
中游核心材料环节 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同样重要。正极材料市场竞争激烈,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的路线之争持续上演,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企业在三元领域领先,而德方纳米则专注于磷酸铁锂赛道。2024 年正极材料平均毛利率约 15-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璞泰来占据主导地位,受益于石墨化产能扩张,202,4 年毛利率维持在 20-25%。隔膜环节技术壁垒最高,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形成双寡头格局,全球市占率分别超过 30% 和 15%,毛利率可达 30-40%。电解液环节受六氟磷酸锂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天赐材料、新宙邦等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布局控制成本,2024 年毛利率约 15-20%。综合来看,隔膜和负极环节盈利能力较强,正极和电解液则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更大。
下游电池制造与应用环节 呈现 "强者恒强" 的格局。宁德时代以 37% 的全球市占率稳居第一,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优势快速增长,两家中国企业占据全球近 60% 的市场份额。2024 年电池制造环节平均毛利率约 15-20%,但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可达 25% 以上。储能应用成为新增长点,2024 年全球储能装机新增 205GWh,中国贡献 137.35GWh,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企业积极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有所不同,更强调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这为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创造了新机遇。
回收环节 作为产业链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随着首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2024 年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 100 万吨,邦普循环(宁德时代子公司)、格林美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回收业务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约束,还能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宁德时代通过邦普循环实现了锂、钴、镍等金属的高效回收,金属回收率超过 95%,构建了 "资源 - 产品 - 回收" 的良性循环。对于投资者而言,回收企业的技术水平、渠道布局和与电池厂的协同效应是关键考察指标。
站在 2025 年中回望,电池产业链正处于周期复苏与技术变革的关键节点。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新能源转型带来的长期机遇,也要警惕短期波动带来的风险,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寻找确定性的投资标的。
短期来看,锂价反弹带来的上游机会 值得关注。2025 年 7 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回升至 15 万元 / 吨,较年初低点上涨 87.5%,主要受阶段性需求回暖、供给扰动和政策利好推动。天齐锂业等头部企业库存成本已贴近市场价格,有望受益于价格反弹。但需要警惕的是,当前锂价反弹更多是阶段性供需失衡的结果,而非长期趋势的反转,随着新增产能释放,锂价可能再次承压。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库存变化、产能利用率和下游需求强度,避免追高杀跌。
中期来看,技术迭代将重塑产业格局 。4680 等新型电池量产将提升能量密度和快充性能,带动相关设备和材料企业发展;半固态电池的推广应用将利好固态电解质和新型正极材料企业;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等领域的试点应用也可能创造新机会。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 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5%,持续的技术创新将巩固其领先地位。对于投资者而言,技术路线的判断至关重要,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技术趋势并提前布局的企业将获得超额收益。
长期来看,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是关键。中国电池企业的海外扩张将持续推进,宁德时代德国、匈牙利工厂的投产将打开增长空间,但也面临贸易壁垒、政策变动等风险。美国《通胀削减法》补贴政策的调整提醒企业,海外投资需更加注重政策风险评估。同时,本土化生产趋势明显,欧美车企更倾向于与本地电池企业合作,这为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中国企业创造了机遇。投资者应关注企业海外订单获取能力、本地化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水平。
风险因素不容忽视 。一是产能过剩风险,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超过 2TWh,而需求约 1.2TWh,产能利用率不足可能导致价格战;二是技术路线风险,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突破可能颠覆现有产业格局;三是政策变动风险,全球新能源政策调整可能影响行业增长节奏;四是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锂、钴等资源价格周期性波动将继续影响企业盈利。投资者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调整投资组合。
对于对于普通投资者,可采取 "核心 + 卫星" 的投资策略:以宁德时代等产业链龙头为核心配置,享受行业增长红利;以技术创新型企业和周期弹性品种为卫星配置,捕捉结构性机会。同时,密切关注行业数据变化,包括月度电动车销量、储能装机量、原材料价格、企业库存和产能利用率等,通过数据验证调整投资逻辑。
深圳某私募投资人老张的投资笔记上写着这样一段话:"2022 年锂价高峰时,我在 50 元追高买入赣锋锂业,经历了股价跌去 80% 的痛苦;2024 年锂价低谷时,我又因恐惧错失了宁德时代的翻倍行情。这轮产业周期教会我,投资既要敬畏周期,更要相信价值。" 这段话或许道出了许多投资者的心声。
电池产业链的投资从来不是简单的趋势追逐,而是对产业规律、企业价值和市场情绪的综合把握。当赣锋锂业从暴利到亏损,我们看到了周期的无情;当宁德时代在行业调整期依然保持 15% 的净利润增长,我们见证了龙头的韧性;当恩捷股份在亏损中坚持技术创新,我们理解了壁垒的价值。这些企业的起起落落,构成了产业链发展的生动画卷,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站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电池产业链的故事才刚刚展开。从锂矿到电池,从单车续航 500 公里到 1000 公里,从动力电池到储能系统,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塑我们的生活,也在创造新的投资机遇。对于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预测短期价格波动,而是找到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 —— 它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一定是最懂得适应变化、创造价值的长跑者。
正如一位资深分析师所言:"产业周期如潮起潮落,技术变革似浪花朵朵,而真正的价值锚点,永远藏在那些不断创新、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身上。" 在电池产业链的投资旅程中,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锚点,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行,收获时代赋予的投资红利。
来源:认知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