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福建人,特别是闽南这一片的,总觉得跟隔壁广东的潮汕地区,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
我叫林敏,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女人。
说得再具体点,是厦门人。
我们福建人,特别是闽南这一片的,总觉得跟隔壁广东的潮汕地区,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
语言有点通,拜的神明也差不多,连喝茶的架势都摆得一模一样。
所以,当公司派我去汕头和一个老客户谈续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谱的。
我觉得,这不就跟出差去趟隔壁泉州差不多嘛。
结果,我错了。
错得离谱。
在汕头待了短短三天,我感觉自己积攒了三十年的人生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
脑子里盘旋着三个巨大的问号,不问出来,我怕自己会憋到“走火入魔”。
这趟差,是从一壶茶开始的。
对方公司的老板姓陈,一个看起来五十出头,微胖,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男人。
约在他们公司的茶室里。
那茶室,嚯,可真讲究。
一套乌黑发亮的梨花木茶盘,摆满了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紫砂壶、白瓷杯。
陈总亲自上手,洗杯、烫壶、纳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宗师般的气度。
我端坐着,脸上挂着职业微笑,心里已经把合同条款过了三遍。
第一泡,陈总闻了闻,摇摇头,直接倒了。
第二泡,他倒进公道杯,再分到我们面前的小品茗杯里,汤色金黄透亮。
“林小姐,来,试试我们潮汕的单丛。”
我赶紧双手接过,学着他的样子,先闻香,再小呷一口。
茶是好茶,香气霸道,回甘明显。
“好茶!”我由衷赞叹。
陈总笑了,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缝,“喜欢就好。”
然后,我们就开始喝第三泡、第四泡、第五泡……
一个小时过去了。
我们除了聊天气、聊茶叶、聊两地的风土人情,一个字都没提到工作。
我有点坐不住了。
我从厦门飞过来,时间宝贵,续约的合同细节还有好几条要敲定。
在我看来,这种事,不就该是开门见山,一条一条过,谈妥了,签字盖章,然后我订机票回家,完美。
可陈总呢?他气定神闲,仿佛今天的主题就是品茶会友。
我几次想把话题引到合同上,都被他轻飘飘地岔开了。
“哎,林小姐,你再试试这泡,喉韵是不是又不同了?”
“你们厦门现在房价怎么样啊?”
“听说你们那个沙茶面,很有名哦。”
我心里那个急啊,像有只猫爪子在挠。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疑问。
为什么啊?为什么你们汕头人谈生意,能花这么多时间在“前戏”上?一壶功夫茶,从天亮喝到天黑,你们不觉得……效率有点低吗?
在我们福建,尤其是我做销售这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我们也会喝茶,但更多是作为一种商务礼仪,点到即止。三杯茶下肚,正事就该上场了。
哪有像陈总这样的?
我甚至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根本不想续约了,在这儿跟我“打太极”呢?
我的表情管理快要失控了。
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就在我耐心告罄,准备直接摊牌的时候,陈总呷了一口茶,慢悠悠地开口了。
“林小姐啊,你们公司上次提的那个附加条款,我觉得有点意思。”
我一愣,心脏差点漏跳一拍。
来了!正题终于来了!
我赶紧坐直身体,摆出谈判的姿态。
“陈总,您指的是关于后期维护服务升级的那条吗?”
他点点头,“是啊。这个想法很好,但是呢,具体落地的细节,我觉得还可以再商量商量。”
他放下茶杯,从旁边抽出一份文件。
我定睛一看,正是我们的合同草案。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种记号和批注。
有些地方,甚至还画了思维导图。
我瞬间就破防了。
原来他不是在跟我耗时间,人家早就把工作做到骨子里去了。
刚才那一个多小时的闲聊,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在观察我,了解我,甚至是在“考验”我。
考验我的耐心,我的性子。
他是在用潮汕人最传统的方式,来建立一种“自己人”的信任感。
生意,在他们看来,不是冷冰冰的条款和数字,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和信赖。
茶喝透了,人看准了,事儿,自然就顺了。
接下来的谈判,顺利得不可思议。
陈总提出的修改意见,条条在理,甚至比我们自己考虑得还要周全。
不到半小时,所有细节全部敲定。
他大笔一挥,签了字。
“林小姐,年轻有为啊。”他笑着把合同递给我,“晚上我做东,带你去吃点我们汕头正宗的好东西。”
我捏着那份签好的合同,心里五味杂陈。
第一个疑问,好像有了答案,又好像没有。
我理解了他的逻辑,但还是觉得……有点绕。
可能这就是我们福建人和潮汕人骨子里的不同吧。
我们讲“爱拼才会赢”,讲究的是一个快准狠。
他们讲“时机一到,自然就好”,讲究的是一个水到渠成。
晚上,陈总果然没食言。
他没带我去什么富丽堂皇的大酒店,而是钻进了一条看起来有点年头的小巷子。
巷子两边是那种老式的骑楼,灯光昏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食物的混合香气。
最后,我们在一家门口挂着“XX牛肉火锅”招牌的店前停下。
店面不大,甚至有点简陋,但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就是这儿了。”陈总一脸神秘地对我说,“别看地方破,保证你吃过一次,终生难忘。”
我将信将疑地跟着他走进去。
一进门,一股浓郁的牛骨汤香味就扑面而来。
店里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开放式厨房,十几个师傅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正在飞快地切着案板上鲜红的牛肉。
那场面,有点像武侠片里的高手对决,刀光剑影,看得人眼花缭乱。
陈总显然是这里的常客,老板远远看见他就热情地打招呼。
我们被领到一个靠窗的卡座。
桌子中间是一个简单的炭炉,上面炖着一锅清汤,汤里漂着几片白萝卜和玉米。
“这里的汤底,就是牛骨熬的,什么都不加,吃的就是一个原味。”陈总介绍道。
然后,他没问我,直接跟服务员报了一连串我听不太懂的词。
“吊龙、匙柄、五花趾、三花趾、胸口朥……都给我来一份。”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
吃个牛肉而已,至于分得这么细吗?
在我们厦门,吃火锅,不就是肥牛、牛腱子、牛肉丸,齐活了。
很快,一盘盘切得薄如蝉翼的牛肉就端了上来。
每一盘的肉,纹理、色泽、形状都完全不一样。
陈总夹起一片“吊龙”,在滚开的汤里“三吊水”,来回涮了七八秒,肉色一变,就立马捞起,蘸上沙茶酱,递到我的碗里。
“快,趁热吃!”
我学着他的样子,把那片还带着微微粉色的牛肉送进嘴里。
那一瞬间,我的眼睛都瞪大了。
鲜、甜、嫩、滑,所有的口感在口腔里瞬间爆炸。
牛肉本身的香气混合着沙茶酱的浓郁,简直是绝配。
“怎么样?”陈总得意地看着我。
我除了猛点头,说不出别的话。
太好吃了!
接下来,我又尝试了脆嫩爽口的“五花趾”,肥而不腻的“胸口朥”,入口即化的“匙柄”……
每一种肉,都有它独特的口感和最佳的涮烫时间。
陈总就像一个专业的总指挥,精确地控制着每一片肉下锅的时机。
“这个,要涮10秒。”
“那个,8秒就行,久了就老了。”
“胸口朥要多煮一会儿,煮到变脆才好吃。”
我全程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只需要张嘴等着投喂。
一顿饭,我们吃了快两个小时。
我吃得心满意足,肚皮滚圆,但同时,我的第二个疑问也冒了出来。
为什么啊?为什么你们汕头人,能把“吃”这件事,搞得这么复杂,这么有仪式感?
一头牛,要分出十几个不同的部位,每个部位还有不同的切法和吃法。
一顿火锅,吃得像一门严谨的科学实验。
这……真的有必要吗?
在我们福建,大家也爱吃,但更多是追求一种家常的、便捷的美味。
一碗沙茶面,一碗面线糊,几样小菜,就能吃得很满足。
我们不会花这么多心思去研究,一块肉到底应该切多厚,涮几秒。
我把这个疑问,半开玩笑地问了陈总。
陈总听完,哈哈大笑。
他给我倒了杯茶,慢悠悠地说:“林小姐,你不懂。”
“在我们潮汕人看来,吃,不是为了填饱肚子,那是一种生活,一种态度。”
“我们对食材的尊重,对味道的追求,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追求。”
“就像我们做生意一样,看起来慢,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这牛肉,看起来复杂,但每一刀,每一涮,都是为了呈现它最好的味道。”
“这叫,‘胶己人’的讲究。”
“胶己人”,自己人。
我咀嚼着这个词。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那种对食物的极致讲究,背后其实是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也是一种对“自己人”的极致用心。
他请我吃的,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一种情分的传递。
他把我当“胶己人”,才会带我来这种本地人才懂的“宝藏小店”,才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每一种肉的区别。
这顿饭,比签下那份合同,更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诚意。
我的第二个疑问,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但这答案,让我对潮汕这个地方,更加好奇了。
第二天,工作上的事都办完了,我准备去拜访一个大学同学。
她叫阿玲,是个地道的汕头女孩,毕业后就回了老家,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
我们约在她家附近的一个老城区见面。
我按着导航,七拐八拐,走进了一片充满年代感的骑楼街区。
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厦门中山路很像,但生活气息更浓。
家家户户的窗台都伸出长长的晾衣杆,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像万国旗一样。
空气中飘着各种各样好闻的味道,有炒粿条的香味,有鱼露的咸鲜味,还有不知道哪家飘出来的功夫茶的清香味。
我找到了阿玲家的那栋楼。
楼下,一群阿姨围坐在一起,一边择菜,一边用我听不懂的潮汕话大声聊天,笑声爽朗。
看到我这个陌生面孔,她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那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好奇。
我有点不自在,低着头准备上楼。
“靓女,找谁啊?”一个胖胖的阿姨突然开口问我,说的是不太标准的普通话。
“我……我找一下住三楼的陈玲。”
“哦!找阿玲啊!”胖阿姨的嗓门一下子提高了八度,“阿玲!有朋友找你!”
她这一嗓子,整栋楼仿佛都听见了。
二楼的窗户“唰”地一下被推开,一个大叔探出头来。
四楼的阳台上,一个正在收衣服的阿婆也停下了手里的活。
我瞬间成了全场的焦点,感觉自己像个被围观的大熊猫。
很快,阿玲就“噔噔噔”地从楼上跑了下来。
“敏敏!你来啦!”她亲热地拉住我的手。
然后,她转过头,用潮汕话跟楼下的阿姨们解释了一通。
阿姨们立刻换上了一副热情洋溢的笑脸。
“原来是阿玲的朋友啊!”
“靓女,从哪里来啊?”
“吃饭了没?要不要来阿姨家吃碗蚝烙?”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搞得有点懵。
上了楼,进了阿玲家,我才松了口气。
“你们这儿的邻居,都这么……自来熟吗?”我忍不住问。
阿玲给我倒了杯水,笑着说:“是啊,我们这儿都这样,一个院里住着的,跟一家人似的。谁家有点什么事,不出十分钟,全院都知道了。”
我咋舌。
这……这不就是没有秘密了吗?
在厦门,我住了十几年小区,连对门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
大家关起门来,各过各的日子,互不打扰,是一种默契。
我以为,这就叫现代都市的“社交距离”。
可在汕头,这种距离感似乎完全不存在。
下午,阿玲带我出去逛。
我们走在街上,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巡游。
“王阿伯,去喝茶啊?”
“李婶,今天的鱼很新鲜哦!”
“哟,这不是阿玲吗?旁边这个靓女是你朋友啊?”
阿玲一路走,一路跟人打招呼,感觉整条街的人她都认识。
而那些街坊邻居,对阿玲的个人生活也了如指掌。
“阿玲,你上次相亲那个男的,后来怎么样了?”
“你表哥的儿子,快要考大学了吧?”
“你妈的腰好点了没?”
阿玲也毫不避讳,笑嘻嘻地一一回答。
我跟在她身边,感觉自己像个闯入了别人家庭聚会的外人,尴尬又新奇。
我的第三个疑问,就在这种新奇感中,慢慢浮出水面。
为什么啊?为什么你们汕头人,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好像这么模糊?
邻里之间,亲近得像一家人,个人的私事,似乎也成了大家的公共话题。
这种紧密的社群关系,是怎么维系的?
难道,你们不会觉得……有点“窒息”吗?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阿玲。
阿玲想了想,说:“可能会有一点吧。但更多的是一种安全感。”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我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今天去东家蹭一顿,明天去西家睡个午觉。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端一碗过去。”
“谁家要是遇到难事了,都不用开口,街坊四邻自己就来帮忙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身后永远有一张巨大的网,无论你怎么样,它都会稳稳地接住你。”
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修补渔网的老人说:“你看,我们潮汕人,就像那些渔网上的绳结,一个个看起来独立,但其实都紧紧地连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网到鱼,才能抵御风浪。”
我看着那个老人,看着他手上那张错综复杂的网,若有所思。
我想起了我的小区,一栋栋冰冷的水泥楼房,一扇扇紧闭的防盗门。
我们确实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但也确实……很孤独。
邻居,只是一个住在对门的陌生人。
遇到困难,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物业,找警察,而不是敲开邻居的门。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立的绳结,看似自由,却也脆弱。
阿玲的话,让我对“边界感”这个词,有了新的思考。
或许,所谓的边界,不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扇门。
可以打开,也可以关上。
打开时,是人情往来,是守望相助。
关上时,是个人天地,是自得其乐。
而汕头人,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掌控这扇门的开关。
他们的热情,不是没有分寸的入侵,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和接纳。
他们把你当“胶己人”,才会关心你的家长里短,才会想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你。
晚上,阿玲的妈妈,一个非常典型的潮汕阿姨,做了一大桌子菜招待我。
卤水鹅、普宁豆腐、清蒸海鱼、菜脯煎蛋……
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浓浓的家常味道。
阿姨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看你瘦的。”
那架势,仿佛想在一天之内,把我这几年没长够的肉都补回来。
阿玲在一旁偷笑。
我看着眼前这对热情的母女,看着这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心里暖暖的。
三天的时间,很短。
但我感觉,自己好像读懂了一点点汕头。
读懂了他们那壶慢悠悠的功夫茶里,藏着的是对事业的深思熟虑和对伙伴的尊重。
读懂了他们那顿精细到极致的牛肉火锅里,藏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
读懂了他们那些看似“没有边界”的邻里关系里,藏着的是对同伴的关怀和对传统的守护。
这些,都是用“效率”和“距离感”无法衡量的东西。
临走那天,陈总和阿玲都来送我。
陈总给我带了两罐上好的单丛茶。
“回去没事,也学着慢下来,喝喝茶。”他说。
阿玲的妈妈,则给我打包了一大袋她们自己做的牛肉丸和鱼丸,塞得我行李箱都快关不上了。
“路上吃,这个比外面卖的好吃。”阿姨朴实地说。
我坐在去机场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骑楼和街景,心里那三个盘旋已久的疑问,终于彻底清晰,并且有了答案。
第一个疑问:为什么汕头人谈生意那么“慢”?
答案是:他们不是慢,而是在用自己的节奏,构建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深度信任。他们信奉“欲速则不达”,在他们看来,人情做透了,生意自然就成了。这是一种根植于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在现代商业社会里,显得如此独特而珍贵。
第二个疑问:为什么汕头人对“吃”那么讲究?
答案是:因为“吃”是他们表达对生活敬意的最佳方式。他们将全部的热情与智慧,都倾注在对食材的理解和对味道的创造上。这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种将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哲学。
第三个疑问:为什么汕头人那么“没有边界感”?
答案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以“宗族”和“乡情”为纽带的强大社群里。那种看似没有边界的亲密,恰恰是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他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彼此扶持,共同进退。这种强大的凝聚力,让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充满了底气。
想明白这些,我忍不住笑了。
这次汕头之行,哪里是出差,简直就是一堂深刻的文化体验课。
它让我这个习惯了快节奏、习惯了“社交距离”的都市人,重新思考了很多东西。
关于效率与耐心,关于精致与生活,关于个体与社群。
我掏出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
“作为一个福建人,在汕头待了三天,有三个问题终于想明白了。这个地方,有一种把生意做成生活,把生活过成艺术的魔力。下次,我还要来,不为工作,只为那一口胸口朥,和那一句暖到心底的‘胶己人’。”
我想,我还会再来汕头的。
不仅为了美食,更为了感受那种独特的,慢悠悠却又充满力量的生活节奏。
它像一壶醇厚的老茶,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尝到其中的真味。
回到厦门,我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每天早上,行色匆匆地挤上地铁,手里拿着一个三明治,两口就解决掉早餐。
到了公司,立刻投入到无休止的会议、报表和电话沟通中。
一切都追求效率,一切都讲究KPI。
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大多围绕着工作,很少有人会去关心你的私生活。
大家就像一颗颗精密的螺丝钉,在庞大的城市机器上,高速运转着。
以前,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充实、高效、充满挑战。
但现在,我偶尔会感到一丝茫念。
特别是在深夜,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公寓时。
我会不自觉地想起汕头那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想起阿玲家楼下那些大声说笑的阿姨,想起陈总茶盘上那袅袅升起的茶香。
那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
我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小小的改变。
比如,我不再用速溶咖啡来提神,而是买了套简单的茶具,在办公室的角落里,给自己泡上一壶从汕头带回来的单丛。
午休的时候,我会花上十五分钟,静静地喝杯茶。
一开始,同事们都觉得很奇怪。
“敏姐,你这是要提前过上退休生活了?”
我只是笑笑,不解释。
慢慢地,他们发现,喝完茶的我,下午的工作状态似乎更好了。
有几个好奇的同事,也凑过来,想尝尝我的茶。
我学着陈总的样子,给他们讲解单丛的香型,教他们怎么品味茶汤里的“山韵”。
渐渐地,我的办公桌旁,成了一个小小的“茶水角”。
大家会在工作间隙,过来喝杯茶,聊几句闲天。
我们聊的,不再仅仅是工作,还有最近看的电影,周末去的餐厅,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烦恼。
我发现,同事们的脸,不再是之前那种模糊的、职业化的面孔,而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那种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
只是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我们都忘了该如何去打开那扇门。
还有,关于“吃”。
我开始学着放慢吃饭的速度。
周末,我会去菜市场,花很长时间,精心挑选新鲜的食材。
然后,照着美食APP上的菜谱,笨拙地学做一些复杂的菜式。
虽然经常失败,把厨房搞得一团糟,但我乐在其中。
当我把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端上餐桌,慢慢品尝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外卖都无法给予的。
我甚至尝试着,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
其中也包括阿玲。
有一次她来厦门出差,我特地请她来家里,信誓旦旦地说要让她尝尝我的手艺。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准备了一桌子菜。
虽然卖相和味道,都比不上她妈妈做的,但阿玲吃得特别开心。
“敏敏,你变了。”她由衷地说。
“以前的你,像个时刻紧绷的战士。现在的你,好像……开始懂得生活了。”
我笑了。
是啊,我变了。
是那趟汕头之行,改变了我。
它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平静的生活湖面,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你跑得有多快,更在于你是否能感受到沿途的风景。
那种从容不迫的“慢”,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讲究”,那种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才是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力量来源。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变成一个“汕头人”。
我骨子里,依然是那个讲究“爱拼才会赢”的福建女人。
我只是在我的世界里,为自己开辟出了一小块“潮汕时区”。
当我需要为事业冲锋陷阵时,我就切换到“厦门模式”,快准狠,分秒必争。
当我感到疲惫和迷茫时,我就切换到“汕头模式”,慢下来,喝杯茶,做顿饭,和朋友聊聊天,为自己积蓄能量。
这两种模式,看似矛盾,却在我身上,达到了奇妙的和谐。
我变得比以前更强大,也更柔软了。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又去了几次汕头。
每一次去,都有新的感受。
我跟着陈总,去拜访了更多的“老字号”小店,吃到了更多匪夷所思的美食。
我跟着阿玲,去参加了她们的宗族祭祀活动,见识了那种深入骨髓的传统和凝聚力。
我甚至能用蹩脚的潮汕话,跟楼下的阿姨们,简单地聊上几句了。
汕头,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而像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一个能让我的灵魂,随时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
有一次,我和陈总又在那个熟悉的茶室里喝茶。
茶过三巡,我笑着问他:“陈总,你当时是不是觉得我特没耐心,特着急?”
陈总也笑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是啊。你第一次来的时候,眼睛里写的全是‘搞定、签约、走人’。就像一杯刚冲出来的茶,火气太旺。”
他给我续上茶,继续说:“但是呢,我知道你是个有能力,也有诚意的人。年轻人嘛,有冲劲是好事。只是需要时间,沉淀一下。”
“就像这壶单丛,要多冲几泡,把它的火气慢慢褪去,后面的甘甜和喉韵,才能真正出来。”
我端起茶杯,看着杯中清澈的茶汤,心中感慨万千。
是啊,人生如茶。
年轻时,我们都像一杯新茶,带着一股锐利的香气和一丝挥之不去的苦涩。
只有经过了时间的冲泡,经历了世事的历练,才能慢慢沉淀下来,散发出温润而持久的醇香。
而汕头,就是我人生中,那最重要的一道“冲泡”。
它用它那独特的方式,洗去了我的浮躁,教会了我从容。
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拼搏和输赢,还有一种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那就是,用心去生活。
我把这些感悟,都写进了一篇长长的游记里,发表在公司的内刊上。
文章的标题,我依然用了那个最初的设想:
《作为一个福建人,去了趟广东汕头,有三个疑问不明白,忍不住问下》
但在文章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现在,我所有的疑问,都有了答案。而这些答案,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词——生活。如果你也对生活感到迷茫,不妨去一趟汕头吧。它会用一壶茶、一顿饭、一群人,告诉你,生活,本该如此。”
这篇文章,意外地火了。
很多同事都跑来跟我说,他们被我的文字打动了,也想去汕头看一看。
甚至我们公司的老板,在一次高层会议上,都提到了这篇文章。
他说:“林敏的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我们做企业的,不能只盯着数据和利润,更要关注‘人’。我们不仅要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要让我们的员工,感受到工作的温度和生活的乐趣。”
那之后,公司的文化,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茶水间里,多了几套茶具。
公司开始鼓励大家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比如美食探店、户外徒步。
加班,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奋斗”模式。
大家开始懂得,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而我,也因为那篇文章,以及之后在工作上展现出的那种“刚柔并济”的风格,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不久后,我被提拔为销售部的主管。
在我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的业绩,不仅没有因为“慢下来”而下滑,反而稳步上升。
因为我们更懂得,如何与客户建立长久而稳固的信赖关系,就像陈总教我的那样。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乙方”,而是客户值得信赖的“胶己人”。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一次意外的汕头之行。
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公司派去汕头的不是我,或者,我没有遇到陈总和阿玲,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可能,我依然是那个风风火火、效率至上的“拼命三娘”。
可能会在职场上,取得更高的成就,赚到更多的钱。
但我也许,永远都不会明白,生活,还有另外一种美好的可能。
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一壶茶里,可以品出人生的从容。
一顿饭里,可以吃出对生活的热爱。
一句“胶己人”,可以道出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承诺。
我很庆幸,我遇到了汕头。
它就像我人生地图上的一个宝藏坐标。
当我找到它,打开它,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成长。
如今,我已经把家里的一个阳台,改造成了一个小小的茶室。
摆着一套从潮州淘来的工夫茶具。
周末的午后,我会坐在那里,为自己,也为家人,泡上一壶好茶。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茶香氤氲,岁月静好。
女儿常常会凑过来,好奇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喝这种小杯茶啊?”
我会笑着摸摸她的头,告诉她:“因为,这茶里,藏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也藏着一种,妈妈很喜欢的生活态度。”
故事很长,我会慢慢讲给她听。
就像那壶需要慢慢品的单丛茶一样。
我相信,她长大以后,也会懂得。
懂得如何去热爱生活,如何去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
这就是汕头,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
来源:轻舟一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