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作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贵州作为彝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彝族姓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彝族作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贵州作为彝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其彝族姓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深入探究贵州彝族姓氏,不仅有助于揭示彝族社会的发展脉络,还能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理解。贵州彝族的姓氏体系较为复杂,
既有古老的彝姓传承,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彝汉双姓或采用汉姓的现象。从分布来看,不同地区的彝族因历史迁徙、聚居环境等因素,
姓氏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对贵州彝族姓氏的研究,将从其历史渊源、命名方式、演变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地域分布差异等多方面展开,为全面认识彝族文化提供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
彝族历史上的 “六祖分支” 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据彝文古籍记载,在远古时期,彝族的始祖笃慕俄娶了三位妻子,共生六子,这六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为六个不同的支系,即武、乍、糯、恒、布、默。
这六个支系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形成了彝族早期的部落联盟和社会结构。“六祖分支” 标志着彝族从原始的部落形态向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过渡,
各个支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彝族社会以游牧和农耕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各支系之间既有联系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语言、习俗等方面开始出现一些差异,但共同的祖先崇拜和文化认同依然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六祖分支” 为彝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彝族姓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
现今分布于贵州的彝族,大多属古代武、乍、糯、恒、布、默 “六祖分支” 中的恒、布、默三支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逐步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
恒部后裔在迁徙过程中,一部分进入黔西北和川南、川西地区,被称为东恒扯勒家或古侯家;另一部分则前往滇东北地区,成为西恒乌蒙家。元代奢节夫人、明代奢香夫人、大屯土司庄园主
(辛亥革命志士)余达甫(若瑔)、黄埔军校一期生杨伯瑶、贵州民族研究所余宏模老所长等古今名人,均为恒支系东恒扯勒氏后裔。他们的迁徙路线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可能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拓展领地或躲避战乱。在迁徙过程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渐适应了新的地域环境,并与当地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
布部后裔在安顺和毕节一带形成了德布氏、布播勒或布巴兰家;在毕节市中西部一带则有德布氏、布乌撒或必俄索家。他们的迁徙可能与部落之间的资源争夺、
人口增长等因素有关。经过长期的迁徙和发展,他们在贵州的这些地区逐渐定居下来,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发展农业、畜牧业等生产活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默部后裔在贵州境内称德施氏、阿哲家或水西家。汉文史志称阿哲为济火,因助诸葛亮征南有功,受封罗甸国王,世长其土。从蜀汉建兴年至清康熙之世,阿哲后裔受历代王朝封号达六次,在贵州、
水西独家世袭 1474 年至 “改土归流”。他们的迁徙和定居与政治因素紧密相连,凭借着与中央王朝的良好关系,
在贵州水西地区获得了广阔的领地,并建立起了较为强大的地方政权。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他们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贵州彝族的迁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与不同民族相互交流、融合,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也为贵州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自古以来便沿用父子联名制度,这是其传统姓氏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父子联名制的基本模式是将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依次顺推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谱系链条。例如,
“支嘎阿鲁” 的下辈即为 “阿鲁 AB”,再下一辈为 “ABXX” 等。这种制度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命名方式,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文化层面来看,
父子联名制体现了彝族对家族传承和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通过这种方式,家族的世系得以清晰地记录和传承,
每一代人都能明确自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从而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社会层面来看,父子联名制有助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和稳定。在彝族社会中,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
共同生活。父子联名制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家族内部的团结和协作,
也为家族在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父子联名制一直被彝族人民严格遵守和传承。它不仅在口头传承中得以延续,还通过彝文古籍、碑刻等形式得到了记录和保存。许多彝族家族都拥有自己完整的父子联名谱系,这些谱系成为了研究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例如,贵州水西地区的安氏家族,就通过父子联名制记录了家族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为后人了解彝族土司制度和家族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在彝族传统姓氏体系中,“尼彝” 和 “笃”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含义。“尼彝” 亦写作娄彝、纳一、呢义、嫩液、能益、娄溢等,因方言土语的差异,音译选字有所不同。从含义上理解,
“尼彝” 其实是表血统概念的氏族名称,在彝族民间多被称为家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象征,承载着家族的历史、
文化和传统。“尼彝” 的形成与彝族的分宗仪式密切相关。当彝人家族繁衍到一定代数,如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为了扩大开亲范围,避免近亲通婚,会举行分宗仪式,
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在分宗仪式即 “做斋” 祭祀大典中,布摩(神职人员)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占卜,确定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
并给新家支取名,这个新的名称就是 “尼彝”。“尼彝” 一经确立,便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首先,它用于判别家族成员是否属于同一家族。由于彝族人民在历史上经常四处游牧或迁徙,
家族成员之间可能长期分离,通过 “尼彝” 可以准确判断彼此的家族归属,
避免同一家族的人通婚,维护家族的血缘纯净。
其次,“尼彝” 还可以用来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在彝族封建等级社会中,不同的家族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异,“尼彝” 成为了区分贵族和平民、判断家族根骨是否纯正的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与非贵族或所谓根骨不正的人家通婚。
“笃” 亦写作侯笃、吼督等,通常被认为是姓氏的类别。它与 “尼彝” 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彝族传统姓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笃” 主要用于盘问家门和根骨,在婚姻等重要社会活动中,
人们会通过询问 “笃” 来了解对方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确保婚姻关系的门当户对。在贵州的大部分彝族聚居区域,“尼彝” 相对传承得比较好。
很多已经按照汉族习惯续家谱的家族仍会在家谱中注明尼彝或口传,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婚、祭祀以及械斗等比较重大的事情仍然需要告知尼彝,以辩亲疏、正伦理。
例如,在一些彝族聚居的村庄,当年轻人谈婚论娶时,双方家庭首先会询问对方的 “尼彝” 和 “笃”,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家族或是否存在合适的婚姻匹配关系。在祭祀活动中,
家族成员也会依据 “尼彝” 来确定自己的祭祀位置和参与顺序,体现了 “尼彝” 在维护家族传统和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阿哲家支源于三国时期彝族人物妥阿哲。妥阿哲在当时的彝族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因帮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妥” 在彝语中的意思是青松,象征着坚韧不拔;
“哲” 意思是基业,寓意着开创稳固的事业根基。由于其疆域在鸭池河以西,故又被称为 “水西土司”,彝语称为 “阿哲兹莫”。从蜀汉建兴年至清康熙之世,阿哲后裔受历代王朝封号达六次,
在贵州水西地区独家世袭长达 1474 年,直到 “改土归流” 政策的实施,
其世袭统治才宣告结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阿哲家支在水西地区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
阿哲家支作为地方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管理着水西地区的行政事务,维护着地方的稳定。在经济上,他们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在文化上,阿哲家支积极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彝文,修建了许多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和文化设施。阿哲家支的后裔以其名字为家支名,
称为 “阿哲家”。随着历史的发展,受汉文化的影响,阿哲家支逐渐采用了汉姓 “安”。在贵州水西地区(今大方、黔西、毕节等地),
安姓彝族人口众多,他们大多认同自己是阿哲家支的后裔。
例如,在大方县的一些彝族聚居村落,安姓家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阿哲家支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记忆。在祭祀活动中,他们会隆重祭祀祖先妥阿哲,传承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遵循阿哲家支的传统规范,体现了家族文化的延续性。
乌撒家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彝族始祖笃慕的第二十三世孙姆默遮。姆默遮从古苦勾的德布家支分出后,其二世孙默遮俄索通过英勇征战,不断扩大领土范围,成为乌撒部的开基君长。
“乌撒” 是 “沃索” 的音译,在彝语中,
“沃” 的意思是富裕,“索” 的意思是健康,这两个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随着乌撒部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后裔被称为乌撒土司,彝语称为 “乌撒兹莫”。
乌撒土司在历史上对乌撒地区(今威宁、赫章等地)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文化方面,乌撒土司也注重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彝族的传统习俗、
语言文字等。在政治上,乌撒土司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管理,同时又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自治权,维护着地方的稳定和秩序。受汉文化的影响,
乌撒家支后裔采用了汉姓 “安”。在威宁、赫章等地,安姓彝族中有不少是乌撒家支的后裔。他们在当地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着许多与乌撒家支相关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例如,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他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展现乌撒家支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传承家族的荣耀和精神。
阿旺仁家支又称为普安土司,其历史发展与南诏国以及中央王朝的统治密切相关。唐朝天宝十载(751 年),普安地区的布部依附南诏国,被赐号 “于矢部”。唐大历后,默部家族首领阿宋夺取统治权,
先改号为 “齐弥部”,后又复号 “于矢部”。宋末元初,于矢部被朝廷命名为于矢万户府,元十三年(1276 年)改为普安路总管府,此后历经多次改制。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 年)
普安路改为普安军民府,永乐元年(1403 年)改为普安安抚司,
龙氏家族慈长任安抚使。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龙祖烈之子龙天佑率领各营营长归顺清朝,仍担任原职。清嘉庆二年(1797 年),阿计营土司龙天麟因平叛有功,被授予世袭土守备职务。
清咸丰三年(1853 年),龙象乾在征剿回民起义时阵亡,阿计营几乎遭受灭顶之灾,土司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阿旺仁家支在普安地区不断发展和演变。
他们在政治上积极寻求与中央王朝的合作,争取地方的自治权,
同时也努力维护家族的统治地位。在经济上,注重发展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阿旺仁家支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阿旺仁家支后裔的汉姓主要有龙、陇等。在今贵州黔西南州等地,龙姓、陇姓的彝族中,有部分是阿旺仁家支的后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着一些与阿旺仁家支相关的文化传统,
如独特的服饰、饮食习俗以及传统的祭祀仪式等。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他们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彝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播勒家支,又称为播勒土司,其历史源远流长,
可追溯到唐代。在唐代,彝族德布部凭借强大的实力占领了播勒二城,也就是现今的普定地区。后来,济火将这块土地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克柏墨,克柏墨从古苦阿格来占据了普里。在彝语中,
普里被称为播勒,亦称 “播勒大革”。唐代在此地设置普宁州,并封普里部长为普里郡王。
元代时,播勒地区被设置为普定万户;明代则改设为安顺府。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播勒家支在播勒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在政治上,播勒家支作为地方的统治家族,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管理,同时在地方事务中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在经济上,
他们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鼓励民众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在文化方面,播勒家支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彝族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等。
他们修建了许多具有彝族特色的建筑和文化设施,
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播勒家支后裔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也逐渐采用了一些汉姓。在今贵州安顺等地,
有部分彝族家族可能与播勒家支存在渊源关系,虽然他们在姓氏上可能已经汉化,但在文化传统和习俗方面,仍然保留着一些彝族的特色,如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的祭祀活动、
独特的歌舞表演等,这些都是播勒家支文化传承的体现。
扯勒家支,又称为扯勒土司,其远祖属于彝族六祖中的恒部。约在东汉桓帝、灵帝年间,恒部始祖穆阿卧第十九世孙德赫辉率部进入赤水河上游两岸,在此建立了 “鳛部”。经过多代的传承和发展,
传至三十世默遮扯勒时,其势力逐渐壮大。此时,以默遮扯勒的名字作为部落名,称 “扯勒部落”。元代设立永宁路后,
奢氏家族被授予宣抚司职位,开始在当地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明代时,奢崇明父子曾在此地建立政权,但后来因 “奢安之乱” 被废除。在 “奢安之乱” 后,扯勒家支遭受重创,
部分后裔为了躲避战乱和迫害,不得不改名换姓隐居起来。位于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的大屯土司庄园,是扯勒土司后裔遗留下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这座庄园融合了彝族虎图腾、火文化元素与汉族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不仅是扯勒家支历史的见证,也是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
融合的典范。从建筑风格上看,庄园既有彝族传统建筑中对虎图腾和火文化的体现,如建筑装饰中的虎形图案、
火塘的设置等,又吸收了汉族建筑的布局和工艺特点,如四合院的布局、精美的木雕和石雕等。扯勒家支后裔现在大多姓余。在毕节等地,余姓彝族中可能有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