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信用往往依附于核心企业的背书,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沉睡资产”,难以转化为运营资金,陷入融资与经营的双重困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种以数据信用为核心的“脱核”模式正在悄然崛起,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实现风控逻辑的转变。本文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信用往往依附于核心企业的背书,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沉睡资产”,难以转化为运营资金,陷入融资与经营的双重困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种以数据信用为核心的“脱核”模式正在悄然崛起,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实现风控逻辑的转变。本文将从传统模式的痛点出发,剖析“脱核”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机制,并探讨各方参与者在这一新生态中的角色与动力,揭示信用从静态结果走向动态过程的变革。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银行的信贷决策高度依赖于链条顶端“核心企业”的信用。一级供应商在为格力、海尔这类核心企业供货后,凭借核心企业确认盖章的应收账款(可以理解为“欠条”),可以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的信心并非源于供应商自身,而是源于核心企业“到期即还”的刚性承诺。
然而,这种信用的传递是“断崖式”的 。对于为一级供应商供货的二、三级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手中的“欠条”来自信用资质较弱的同行,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银行主要出于两大风控考量而拒绝融资:
“不敢贷”:由于缺乏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银行无法有效验证二级供应商与一级供应商之间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担心存在虚假交易或上游赖账的风险。“不值贷”:审核小额、高频的融资需求,需要投入大量人工和时间来核对线下单据,操作成本高昂,与收益不成正比。核心企业也通常不会为无直接合同关系的二级供应商提供增信,因为这超出了其风控管理范围,并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与风险。这最终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手握订单和应收账款这些“沉睡资产”,却无法盘活为运营资金,陷入“融资难、经营难”的恶性循环。
破局之道:“脱核”模式与数据信用的崛起为破解上述困境,“脱核”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值得强调的是,此处“脱核”并非要完全脱离或排除核心企业,而是指不再单纯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其理念在于,既然无法获得核心企业的直接担保,那就用技术手段让多方数据自己“说话”,交叉验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就是从“主体信用”转向了“数据信用”。
在这种新模式下,当二级供应商在平台上发起融资申请,平台会启动多方数据交叉验证机制。如图所示,平台通过调取和验证税务数据(如增值税发票)、物流数据(货物轨迹与签收状态)、信息流数据(历史订单、ERP记录)以及资金流数据(历史回款记录),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闭环。随后,人工智能风控模型会对这些跨维度、防篡改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与决策。如果各项数据能够相互印证,证明贸易真实健康,模型就会判定为低风险,自动审批通过并放款。
这一智能化风控愿景的实现,前提是各方参与者愿意打破数据壁垒。脱核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在于其创造了“用数据换价值”的创新机制,让生态中的每一方都能获益。
中小供应商是平台最积极的参与者。它们贡献数据的动机纯粹而迫切:为了活下去。在传统金融渠道中,它们手握订单和应收账款却融资无门。接入平台后,它们选择以真实的贸易数据为“抵押”,换取宝贵的融资机会,从而盘活“沉睡资产”,摆脱对高息贷款的依赖,从根本上破解现金流困局。
一级供应商是平台的关键协同者。它们接入平台并贡献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数据(如订单、收货确认)及与其下游的贸易信息,核心动力是为了保障自身生产与交付的稳定性,并优化自身现金流。通过数据共享,它们间接帮助下游供应商获得融资,从而确保了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避免了因二级供应商断供而导致的自身生产中断。同时,它们也能凭借自己与核心企业的真实贸易数据,在平台上获得更便捷、成本更低的融资,缓解核心企业长账期带来的资金压力,实现双赢。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接入平台并授权验证数据基于两项至关重要的商业考量:
一是对冲供应链中断风险,现代制造业的复杂性使其生产活动与上游供应商的稳定性深度绑定,例如2021年宝马集团因一家二级供应商问题导致莱比锡工厂停产,此类案例表明维护供应链资金健康直接关乎核心企业自身的生产保障;
二是优化全链条采购成本,各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会通过价格机制逐级转嫁,最终由核心企业承担,因此提升供应链金融效率能够从源头降低整体财务成本,为核心企业创造直接的降本空间。这一举措的本质,是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优化,通过数据赋能来系统性地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控制总成本。
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平台的驱动方。它们愿意拥抱新模式、提供资金的核心动力在于破解“不敢贷、不值贷”的困境,从而开辟一片全新的规模化盈利市场。平台提供的跨维度、防篡改的多方数据,使其风控逻辑从依赖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转变为评估交易本身“数据信用”,敢于验证贸易真实性,从而敢于为中小企业放款。同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操作流程极大降低了单笔业务的处理成本,使得海量、小额的小微金融业务变得有利可图,最终帮助其切入了一个过去无法服务的万亿级蓝海市场。
在明晰了各方参与动力之后,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赋能多方、盘活生态的平台究竟由谁构建。当前市场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主要呈现四类主导模式,分别由不同属性的机构推动,其战略意图与商业模式也各有侧重:
第一类是产业核心企业主导型,如比亚迪、海尔等,其搭建平台的核心动机是战略性的:它们将平台视为强化供应链控制权的工具,通过数据共享盘活上下游,直接降低全链条采购成本,并从根本上杜绝因供应商资金断裂导致的自身生产停摆风险,从而巩固其“链主”地位和生态吸引力。
第二类是商业银行主导型,如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是积极的破局者。其自建平台的核心动力是切入过去无法有效服务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通过技术手段以“数据信用”替代传统的“主体信用”,破解“不敢贷、不值贷”的困境,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批量获取优质资产并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类是第三方科技公司主导型,如联易融、京东科技,扮演着中立的“数字连接器”角色。其目标是通过输出成熟的技术平台与风控能力,同时连接多家核心企业与多元化资金方,以此赚取技术服务费,并持续积累宝贵的跨行业数据资产,旨在成为产业金融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第四类是政府及行业协会主导型,旨在推动公益性与区域性发展。它们搭建公共平台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社会问题,通过整合政务数据与产业资源,引入政策增信工具,最终促进区域产业繁荣与稳定就业,实现其政策目标。这四方力量共同推动平台建设,虽初衷不同,却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金融新生态的基石。
这场变革的实质,在于将信用从一个静态的结果,依赖于“我是谁、我有什么”的身份与资产背景,转变为一个动态且可被实时验证的过程,即“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的行为轨迹。
这或许仅仅是序章。当信用的定义被重塑为一种可量化的“行为流”,未来的想象空间将远不止于融资。随着物联网(IoT)、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一笔订单从产生到交付的全过程——货车的位置、仓库的温度、签收的状态——都将成为信用的一部分,实时注入这个动态的价值网络。届时,信用将不再仅仅是融资的“敲门砖”,它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可以被管理、被优化、甚至被交易的“数字资产”,即把一笔笔“未来现金流”进行确权和数字化,使其能够在市场上提前变现。驱动整个产业协作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万物可信、价值互联”的全新商业文明。
本文由 @三两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