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3时,江陵县熊河镇幸福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天瑶家庭农场的虾塘边,传来细微的水声。90后返乡大学生创客刘浩戴着头灯,俯身捞起一网——网中的南美白对虾通体透亮、活蹦乱跳。这是他雷打不动的“巡塘功课”,也是他到江陵创业近10年的工作日常。
江汉风报道:凌晨3时,江陵县熊河镇幸福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天瑶家庭农场的虾塘边,传来细微的水声。90后返乡大学生创客刘浩戴着头灯,俯身捞起一网——网中的南美白对虾通体透亮、活蹦乱跳。这是他雷打不动的“巡塘功课”,也是他到江陵创业近10年的工作日常。
“这里就是我的‘办公室’。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会议报表,只有这一方水、一网虾,却是最踏实的生活。”刘浩笑着说。
逆向抉择
从“都市金领”到“虾塘创客”
刘浩手握长江大学养殖专业文凭,却走上了起早摸黑的养虾路,这一切始于一次许多人难以理解的“逆行”。
刘浩曾是上海某水产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年薪百万。然而2017年,他却毅然辞职,选择回到家乡江陵创业。
“很多人说我傻,放着舒服日子不过,偏要回来当‘泥腿子’。”刘浩说,自己其实是看准了养殖行业,希望能带领家乡父老一起致富。于是,他俯下身沉下心养殖南美白对虾——这种原产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优质虾种,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市场价格能达每斤20元,被誉为“虾中爱马仕”。
高回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南美白对虾对水质、温度极为敏感,一旦发病往往整塘报废,不少养殖户望而却步,刘浩却偏要迎难而上。
然而,创业首站选在武汉就遭遇重挫。因气候差异,虾苗大规模死亡,他投入的200万元几乎全部亏空。他感觉人生跌到了谷底。
蹚出新路
让“傲娇虾”变身“金疙瘩”
跌倒后,也可以再站起来!刘浩回到家乡熊河镇散心,意外发现转机。
熊河镇地处鱼米之乡,水土优良,村民历来有养虾传统,正是南美白对虾生长的理想环境。在镇政府支持下,他仅用半年就租下虾塘,重整旗鼓。
吸取在武汉养殖的教训,刘浩不再采用业界常见的“高密度精养”,而是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江陵模式”:利用土地租金较低的优势,主动降低养殖密度。这一调整实现一举两得——既减少了病害传播风险,又让虾有更充足的生长空间,虾更健康、个头更大,价格也更有优势。
这种江陵“对虾”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很快就成了供不应求的“金疙瘩”。刘浩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0亩,逐步扩大到两三百亩,辐射至秦市乡、普济镇等周边乡镇。
创新共富
从“独行者”到“领路人”
创业成功后的刘浩,没有把技术藏在自家塘里。他主动帮乡亲们搭建起“技术站”,从水质调控、饵料配比到虾病防治,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免费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摸索10年的经验。刘浩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靠技术挣钱,那才叫成功。”
农户邹佳九就在刘浩的农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早上把活儿干完,下午还能顾家。临时有事打个招呼就行,灵活又踏实。”像邹佳九这样通过在农场务工或自学养殖实现增收的村民,每年可增加5万至10万元收入。
10年转瞬,刘浩从都市白领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人”。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摸索出的这条“科技赋能、生态优先、乡邻共富”的养殖新路。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江陵对虾”跳出湖北、走向全国,让一尾尾南美白对虾跃上千家万户的幸福餐桌。
来源:荆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