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发出警报!皮肤出现这2种变化,可能是肝癌前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09:4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5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才55岁,平时身体硬朗,连感冒都很少得。可最近,她总觉得皮肤发黄、瘙痒,而且睡觉也睡不踏实。起初她以为是换季过敏,没太在意。直到一次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进一步检查竟是肝癌早期

医生说,如果张阿姨能早点警觉皮肤的变化,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很多人都以为肝癌是毫无征兆地突然袭来,其实肝脏虽然沉默,但它不是“哑巴”。只不过,这个器官不声不响地“报警”,我们往往没能听懂。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读懂肝脏通过皮肤发出的2个重要信号。别等到为时已晚,才后悔莫及。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负责解毒、合成蛋白、分解脂肪等多项关键功能。它不像心脏那样跳动,也不像胃那样会痛,但一旦出现异常,皮肤往往是最早“出问题”的地方之一

这和肝脏参与的代谢密切相关。当肝细胞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就会在体内堆积,透过皮肤表现出来。所以,别小看皮肤的变化,它可能是你身体深处发出的“求救信号”。

1.皮肤发黄,尤其是眼白发黄

医学上称为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的结果。黄疸并非肝癌独有,但在肝癌或肝硬化患者中非常常见。尤其是中晚期肝癌,肿瘤压迫胆管或者肝功能衰退时,胆红素无法排出,血液中浓度升高,皮肤和眼白就会发黄。

重点是:眼白一旦变黄,比皮肤更早、也更可靠地提示肝脏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在没有吃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食物的情况下,眼白泛黄,务必要尽快就医检查肝功能和影像学。

2.皮肤瘙痒,夜间加重但没有皮疹

很多人一痒就以为是过敏、干燥或皮肤病,结果反复擦药都无效。这可能是因为胆汁酸在体内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这种情况在肝胆系统疾病中很常见,尤其是胆管型肝癌肝内胆汁淤积

瘙痒往往从四肢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夜间尤为严重,但皮肤表面看起来却干干净净,没有红疹、没有抓痕。这类“无症状瘙痒”如果持续存在,尤其合并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必须进一步检查肝胆系统

肝癌确实发展隐匿,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也不会发烧。但这不等于它毫无动静。

除了皮肤改变外,还有几个信号也值得警惕:

食欲明显下降、饭量变小

体重莫名下降

右上腹隐隐不适

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

这些症状虽然不“专属”肝癌,但出现在40岁以上、常年喝酒、或有乙肝病史的人身上时,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我国是乙肝大国,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癌最常见的病因,占比超过80%。如果你或家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更要时刻关注肝脏“动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王旭东教授提醒,肝癌不是防不胜防,只要做到早筛查、早干预,是有机会“拦住它”的。

第一,每年定期查肝功能 + B超

对于有肝病史、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酗酒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肝功能和肝脏彩超检查,必要时加查甲胎蛋白(AFP)。早期发现肝癌,5年生存率可超过50%;而一旦进展到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5%。

第二,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病毒感染链

乙肝病毒是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将母婴传播率降至1%以下。成年人如未接种过疫苗,也可通过检测抗体后补种,阻断感染风险。

第三,远离酒精、谨慎用药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乃至肝硬化,显著增加肝癌风险。同时,滥用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部分中草药)也可能损伤肝脏功能。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不可自行“乱吃”。

第四,饮食规律、睡眠充足

肝脏喜欢“规律”,讨厌熬夜和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饮食不仅伤肝,还可能引发脂肪肝,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癌。建议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蔬果、优质蛋白,避免高油高盐食物;晚上11点前入睡,给肝脏“修复时间”。

肝癌不是“无声杀手”,只是它说话的方式,你可能没听懂。皮肤发黄和瘙痒,或许只是小问题,也可能是身体深处的“大信号”。别忽视这些看似普通的变化,定期体检、保持警觉,就是给自己一份安全感。你要记得,肝脏虽然沉默,但它从不撒谎。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肝癌早筛早诊早治指南(试行)》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癌防治指南(2022年版)》
[3] 健康时报:《皮肤发黄瘙痒?警惕肝癌“默默靠近”》2024-10-1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