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的高粱能这么快运完。”9月1日,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刘大哥望着自家田地里不到一小时就被无人机吊运一空的5000斤高粱,脸上满是喜悦与感激。当日,遵义领航低空发展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忙碌不停,在当地为多家农户吊运高粱,累计吊运达
“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的高粱能这么快运完。”9月1日,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刘大哥望着自家田地里不到一小时就被无人机吊运一空的5000斤高粱,脸上满是喜悦与感激。当日,遵义领航低空发展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操作人员忙碌不停,在当地为多家农户吊运高粱,累计吊运达1.2万吨。
据遵义领航低空发展有限公司吊运业务负责人介绍,无人机吊运在提高时间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方面成效显著。无人机可一次性吊运100多斤的农作物,1000斤的农作物不到10分钟就能全部吊运完毕。以高粱为例,一天的吊运量最高可达12吨。自秋收以来,该公司已在汇川区、仁怀市、播州区、桐梓县等多地开展无人机吊运作业,运用科技力量助力农民增收,以往田地里收割后靠人力或拉或背的景象已悄然改变。
8月,该公司的无人机又在桐梓县狮溪镇大显身手。狮溪镇作为黔北优质方竹笋核心产区,年产鲜笋逾千吨。然而,该镇地处深山,道路崎岖险峻,传统运输方式面临诸多难题。过去,运鲜笋全靠肩挑背扛、马驮,壮劳力和马驮一天最多来回2趟,还常遇雨天路滑摔伤,导致鲜笋受损。为确保产品不腐坏,全镇80%的鲜笋只能就地烘干,但干笋价格不足鲜笋六成,每吨还要额外支付煤电及人工成本,形成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局,严重制约了当地方竹笋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遵义领航低空发展有限公司
在此背景下,狮溪镇政府精准施策,联合遵义领航低空公司推出无人机吊运项目,依托无人机集群技术打通方竹笋出山“最后一公里”。单架无人机单次可运载60—120斤鲜笋,仅需5—15分钟就能跨越深山陡坡,运输速度较传统人力、畜力运输提升10倍以上。这一效率跃升彻底改变了“肩挑背扛、马驮人背”的传统运输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鲜笋能最大限度保留新鲜度,在最短时间进入高端消费市场。
在赤水市天台镇天台村,无人机同样在竹材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架无人机稳稳地吊装着100来斤的竹子,从500米外的林海深处如飞鸟般疾驰而来。抵达目的地后,通过无重力卸货系统,轻轻松松就将这批竹子卸下,随即又迅速返回竹林深处继续作业。一个来回仅需一分半钟,不到10分钟的时间,便已高效运出500多斤竹子。今年以来,随着一批批“无人机运输竹原料”的低空经济项目落地,无人机运输不仅大幅提升了竹材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更为当地竹产业注入了科技元素。
在汇川区芝麻镇,高粱成熟时节,无人机吊运带来了新的便捷。当地村民夏应林感慨道:“以前收高粱,最怕往山下运!一天下来肩膀磨得生疼,也背不了多少。用上‘铁翅膀’,今年能提前收完!有了吊运,飞一趟就几分钟,陡坡、深沟都不怕。”
无人机吊运技术是科技赋能农业的一个缩影,更是低空经济技术在农业领域多场景延伸的多个环节之一:在播种环节,无人机可精准完成种子投放,适应山地、坡地等复杂地形;在田间管理阶段,能高效开展植保施肥、病虫害监测,提升管理精度与效率;在农产品溯源环节,结合航拍与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可视化追踪。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无人机技术在农业、物流、测绘、应急救援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快,遵义正加速推进“智能建造”示范城市建设。从解决“运输难”到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无人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正有力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为遵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美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陈颖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