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菏泽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从资金投入机制、科普设施布局、科普供给模式等方面,深入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打造了科学普及工作“菏泽样板”。
菏泽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从资金投入机制、科普设施布局、科普供给模式等方面,深入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打造了科学普及工作“菏泽样板”。
成效:从科普“洼地”到“高地”的蝶变
菏泽曾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超过全省1/3。“十三五”末,全市基层科协总经费预算为1253.11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菏泽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千方百计加大科普投入,深入推进科普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华丽转身。截至目前,建成科普体验馆47个、校园科技馆26个和大型科普主题公园29个,科普教育基地168个。2023年菏泽市科协入选中国科协“智惠行动·科普服务汇中心”建设试点项目并当年通过验收。2024年4月中国科协组织央媒采访团对菏泽市科普工作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
科普布局全域覆盖、各具特色。创新科普设施布局,构建出“市级引领、县级带动、基层延伸”立体化科普网络。单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科技馆,9个县区中7个县级科技馆已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2个县科技馆将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县级科技馆全覆盖的地级市。改革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办法,改固定布展为倡导采购流动科普设施,实行使用权与所用权分离,组建28套流动科普资源,在本县(区)流动巡展,带动全市农村科普活动站覆盖率达100%。按照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打造特色化科技馆体系,曹县科技馆融入航天元素打造“曹县航天人”展厅,成武县创建数字科技体验中心,牡丹区、巨野等县区聚焦水环境、新质生产力等特色主题组织建设。预计“十四五”末,全市科普场馆年接待量突破300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2.5倍。
科普服务精准优质、高端多元。充分发挥科普体验馆、校园科技馆等科普阵地作用,实现各类科普信息、科学知识全民全域全覆盖。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展、科普报告“百校行”、流动科普巡展等科普活动5000余项次,累计参与群众达50.5万人次。通过“馆校合作”“流动科普站”等模式,推动科普资源精准触达基层。市科技馆与菏泽市内36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协议,先后开展“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35次。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农技协、农业企业力量,打造8个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命名),吸引22位教师和31名研究生入驻,联系服务10个农技协,田间试验示范面积达5370亩,培训农民近7.4万名。“十四五”以来,12个单位、14个活动被中国科协表扬表彰。同时,大部分科技馆设置了科普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前沿工具,单县科技馆开设VR实验室、数字科技世界等8个科普实验室并配备虚拟现实设备、编程机器人,市级科技馆添置VR赛车、万有影力光影互动展厅、全息小屋等创新设备,显著提升沉浸式体验。
科普生态纵深拓展、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科普+”发展模式。依托“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等资源,推动“科普+农业”深度融合,推广12项新技术,覆盖26.5万亩农田。其中,“麦椒套种”技术使亩均增收3200元。“科普+文旅”催生新业态,建成科普研学基地12个,累计接待8.2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牡丹科普”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科普+教育”助力教育“双减”,牡丹区吴店镇中学投资100多万元建设镇科普教育基地,设计“VR体验”“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九门科学类特色校本课程,相关做法被央视媒体、新华社等十余家媒体报道。
做法:创新机制与特色路径的双重驱动
菏泽市将科普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科技馆建设新模式。
政府主导实现高位推动。菏泽市委、市政府将基层科协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菏泽市“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三级书记抓科普”工作机制。组建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将科协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政府目标考核、财政预算保障。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下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举办科学素质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指导各县区建立起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
政企共建破解资金困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创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模式。一是市级层面坚持政府主导,“十四五”期间科普经费增加5.2个百分点,建成牡丹区、郓城等6个县级科技馆以及山大附中、菏泽一中等20多个学校科技馆。二是县级层面探索PPP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单县2016年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3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县级科技馆”,2024年又获企业投资布展化工展厅并赞助300万元保障运行。三是社会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打造科普体验馆、研学基地等58个。如:鲁西新区、定陶区、郓城、鄄城等县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了超3000㎡的大型科普馆,郓城县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的3个大型科普馆中,其中1个面积超1万,鲁西新区大唐智创公司建设了4300㎡的展馆,涵盖5G智能机器人等14个展区,成为鲁西地区最大的5G通信科技特色主题展馆。“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新馆建设配套资金5949万元,社会力量支持建设主题展厅投入6515万元。
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动科普资源进行统一整合、规范利用。硬件设施上,支持相关县区利用闲置场馆改扩建,有效盘活了存量建设用地,改扩建闲置场馆8座、1.63万平方米。如鄄城县联合菏泽文旅集团,投资3000余万元,将旧城镇平安社区学校,升级改造成可容纳1000名学生开展研学科普活动教育场所,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5000余平。软件服务上,持续深化“横向联合、纵向联动,一方牵头、多方参与”的社会化科普联动机制,市、县科协连年与科技、市场监管、气象、林业等10余个部门开展科技活动周、食品安全宣传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联合行动近万次。
特色赋能打造生态IP。通过挖掘地域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禀赋,量身定做科普专项,构建“一馆一特色”科普矩阵。将选址嵌入文旅中心或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备。如鲁西南记忆科技馆坐落于国家级AAA景区“鲁西南记忆”内,形成“知识学习+实践操作”的全链条科学教育体验模式。积极推动科普资源与牡丹、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深度绑定,构建“科普场所为载体、产业需求为导向、资源转化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模式。如尧舜牡丹、龙池牡丹等公司通过牡丹产业科普展厅,展示牡丹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加快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工业旅游区。
启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多元共建的“菏泽模式”
菏泽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特色赋能,走出了一条科普设施建设后发地区蝶变之路,经验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必须坚持政府引领与社会参与并重。菏泽创新公共服务的新方式,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又整合了社会资本力量。将科普工作纳入县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有效激发了县区建设积极性。针对政府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引导科技企业通过捐赠、冠名、PPP模式参与科普场馆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全市41个科普场所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支持企业开放研发设施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在运营上进行市场化探索,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益+市场”模式运营中小型科普场馆。如牡丹区荣丰人工智能馆在提供科普文化交流的同时,兼具提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销售服务,保证公益属性、实现盈利,今年上半年营收超过15万元。
必须坚持差异发展与当地基础呼应。菏泽市立足当地特色推动科技馆差异化发展,有效避免了场馆内容同质化。菏泽市在全国首开县级科技馆展品换展先河,2025年4月29日,菏泽市县级科技馆科普展品换展工作启动仪式在定陶区科技馆举行,曹县、定陶、单县3个科技馆进行了展品换展,既解决了重新布展资金不足问题,又充分利用了现有科普资源。各地的科普场所建设核心在于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禀赋等要素,形成“一馆一主题、一馆一体验”的鲜明标识。为进一步提升建设效率,各地应注重盘活存量资源,对于闲置的工业厂房、商业建筑、文化场馆等,根据其建筑结构、地理位置等,进行适应性改造。如巨野县将闲置8000余平米的缤纷五洲A座重新规划改造为新质生产力科技馆,与邻墙B座博物馆交相呼应,构建了城市“文化+科技”有机融合载体。
必须坚持精准供给与品牌打造联动。在科普服务体系建设中,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特征构建精准服务模型。将科普场所覆盖基层,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实施“资源下沉+精准供给+长效服务”,打通科普惠民“最后一公里”。如菏泽市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黄河行活动,覆盖菏泽市偏远的黄河滩区村庄;市科技馆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暑假期间送去特色科学课。利用现有场所做好普惠性科普,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设计与持续性品牌传播,实现从分散供给向品牌化运营的范式转变。如菏泽市打造“牡丹之都科普大讲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品牌,极大提升了科普工作的影响力。
必须坚持科普成效与产业发展融合。产业为科普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传播平台,科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思维和社会价值。菏泽将科普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造“科普+”模式,催生出丰富多彩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全市开展科普服务的企业数量达241家,建成科普研学基地12个,累计接待8.2万人次,实现收入1200余万元。开发的“牡丹科普”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推动科普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聚焦地方主导产业,鼓励企业在科普场馆设立展区,或直接对外开放实验室、生产线,将前沿技术原理、生产工艺流程转化为可视化、互动化的科普内容。整合自然景观、工业遗址等资源,设计“科普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通过融合,让科普效能将延伸至更广泛的经济层面,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