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一开始都盯着成飞那款看,伴飞歼-20,低空通场,细节拍得清清楚楚。沈飞呢?就放了个模糊剪影,搞得大家猜来猜去,结果现在回头看,沈飞这家伙其实藏着掖着更狠的货色。
2024年12月26日,成飞的歼-36和沈飞的歼-50几乎前后脚首飞,网上军迷圈子炸锅了。
大家一开始都盯着成飞那款看,伴飞歼-20,低空通场,细节拍得清清楚楚。沈飞呢?就放了个模糊剪影,搞得大家猜来猜去,结果现在回头看,沈飞这家伙其实藏着掖着更狠的货色。
全动翼尖加平尾的设计,直接让它在气动布局上显得更野性十足,比成飞那款稳重型的玩得更溜。
中国航空工业这几年风洞建得飞起,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的全覆盖,彻底把六代机这套东西搞明白了。
从四代歼-10到五代歼-20,中间隔了十几年,技术积累下来,现在六代机直接井喷,两家企业同时上马,简直是航空史上少见。
成飞那款歼-36,体型大,三台发动机,翼展宽,弹舱深,适合远程打击和隐身渗透。
沈飞的歼-50,双发动机,双侧进气道,更注重机动性和灵活性。
为什么说沈飞更狂野?因为它的气动设计玩得大胆,取消传统垂尾,用全动翼尖和平尾来代替,这套方案在隐身和机动间切换自如。
中国有33马赫的高超风洞群,沈飞借着这个优势,反复吹模型,优化到极致,才敢这么干。
全动翼尖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翼尖部分能整体转动,当需要隐身时,它平放着不露痕迹,雷达反射小得可怜;一旦进入高机动状态,翼尖向上翘起90度,就变身临时垂尾,提供偏航控制和滚转力矩。
力矩大,响应快,不用大角度偏转就能控住飞机。
问题是翼尖位置远,刚性容易出问题,颤振风险高。
沈飞团队早在2023年11月就发了篇论文,专门聊带全动翼尖飞翼布局的颤振规律,里面分析了结构振动怎么影响飞行,根源是机翼弯曲刚度和翼尖旋转刚度。
解决办法是通过飞控软件限范围,速度和角度控制在安全区内,这样就能在可控前提下榨出高机动性。
实际试飞中,这套设计让歼-50在空中转弯半径小,过载能力强,军迷们看视频都说这货像褐海燕,轻快灵动。
沈飞用全动两用平尾,装在尾部翼根,隐身模式下折叠成水平尾翼,只靠机翼减速板控偏航;起飞降落或狗斗时,外倾成双垂尾,机动性爆棚。这设计脑洞大,优点是位置近机体,刚性好,颤振比翼尖小得多。
参考歼-20的经验,中国早就在五代机上玩过全动垂尾,现在扩展到六代,没啥大障碍。可能还会结合用,既有翼尖辅助,又有平尾主力,飞控电脑复杂组合多个翼面,完成机动。
成飞那款更偏向B-21风格,无尾布局靠减速板和电传,稳是稳,但机动没沈飞这么野。
两家风格不同,成飞像杨玉环,丰满有料;沈飞像赵飞燕,瘦削敏捷。
外网评论两极分化。美国网友分三派:三分之一不信,说是模型;三分之一骂政府落后;三分之一直接认怂。
日本网友直呼压迫感,韩国问KF-21扛得住吗?印度对比自家光辉,越南直言中国太疯。俄罗斯乐得看热闹,欧洲夸科技在文明手里。
贬低的也有,说发动机不行,或只是五代半,但行家知道,简氏和TWZ报道都认可,美NGAD还没影儿,说话底气不足。
六代机不止气动,传感器、雷达、电子战全升级。歼-50大功率氮化镓相控阵,先敌发现;红外传感器大孔径,锁定远。超巡2.5马赫,比F-22的1.8快。
分布式作战,加无人僚机,歼-50当小型预警,态势感知强。美军想用CCA无人机补,但模拟显示,中国预警支持下,美方吃亏。
历史经验,中国从抗日到朝鲜,用血换教训,现在代差给美国尝尝。美网友叫嚣先发打击,但PLA现在实力硬,美国三军上也没辙。
美主播评论中国六代机,翻车! 环球时报
来源:史观天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