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刘世钺:94岁抗战老兵的不变初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0:52 2

摘要: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同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94岁的刘世钺便是其中之一。“很高兴,很激动。”刘世钺告诉记者,“国家强大了,我想对牺

刘世钺在家中侯玉春/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同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94岁的刘世钺便是其中之一。“很高兴,很激动。”刘世钺告诉记者,“国家强大了,我想对牺牲的战友们说,‘这就是你们所憧憬的未来’。”

刘世钺8岁参军,19岁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眼科医生,64岁离休后,仍坚持义诊28年,累计诊治患者数万名。“党和人民把我从一名小战士培养成军医,我得努力工作来报答这份恩情。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我应该替他们多做工作。”刘世钺用80余载的坚守诠释了他不变的初心。

烽火炼初心 妙手铸光明

1930年11月,刘世钺出生在山西榆社县岩良村。抗战时期,他的父亲刘和一在山西长治经营一家诊所,秘密收治八路军伤员,并为党组织传递情报。1938年,刘和一穿着八路军军装回到岩良村,动员乡亲们抗击日寇。耳濡目染下,年仅8岁的刘世钺当上了“小八路”,成为八路军129师宣传队的小战士。从此,他跟随宣传队在晋冀鲁豫四省张贴标语、宣讲八路军抗战故事、自编快板揭露日寇暴行、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后来,部队急需医务人员,17岁的刘世钺被选派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此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刘世钺以军医的身份参战,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世钺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此时,医院的眼科诊室几乎“一穷二白”,但这丝毫未能消减刘世钺的热忱与决心。没有显微镜,他就练肉眼精准度,对着动物眼球反复练习缝合;没有人工晶体,他就用猪眼的晶状体做实验;没有进口缝线,他就找来消毒后的蚕丝线在自己的手背上练习打结的力度。

“眼科手术,就像在针尖上跳舞,在麦芒上绣花,不能有任何闪失。”刘世钺说。一次,刘世钺在切菜时,偶然发现白萝卜皮的厚度与眼角膜相近,于是,他开始在萝卜皮上反复练习缝合。就这样,在艰苦岁月中,刘世钺用一双巧手为数千名患者点亮“光明”。

一路逐光 攀登医学高峰

1969年,刘世钺带领医疗队赴石家庄赞皇山区开展医疗扶贫。他们以野菜、玉米面糊充饥,在村里腾出的旧房子里支起简易的手术台为山区百姓做眼科手术。一年时间,30多人的医疗队完成3000多例手术。

“最难忘的是位老大娘,”刘世钺回忆,因老人行动不便,他们就翻山越岭到老人家里,在炕头上给她做了白内障手术。揭开纱布后,老人重见光明,她摸着刘世钺的脸直喊“毛主席万岁”。

正定县的村民杨丙仁左眼因角膜白斑近乎失明,亟须角膜移植手术,四处求医未果。1973年,他慕名找到刘世钺。“病人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当时医院连最基本的手术显微镜都没有,刘世钺最终凭借2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过硬技术,成功完成了手术。刘世钺说,“医生的手术刀既是战斗武器,也是对病人的责任,能让病人重见光明,比得到任何奖励都值得。”

刘世钺的儿子刘焰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除夕,家里总免不了有急促的敲门声或电话铃响起——又有人因放鞭炮炸伤了眼睛,喊父亲出急诊。刘世钺从不推辞,披上外套便匆匆出门。等他忙完回家,天边常常已经泛白。因为见惯了这样的事,刘焰笑着说:“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放鞭炮。”

刘世钺在全国首创了泪囊穿刺术,在河北省最早开展放射性角膜切开术,他发表了60余篇论文,取得1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先后培养出200多名眼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离休不离岗 坚持义诊28年

1994年,刘世钺离休了,可他请求继续留在一线工作,不要报酬,义务出诊。离休后的每个周六,他都会出现在眼科的门诊岗位上,这一坚持就是28年。“我不能休息,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得为党和人民做些什么。”

刘世钺看病问得细、说得慢,遇到老人和孩子,还会把注意事项重复好几遍,一个病人看下来要20多分钟。能用肉眼诊断的,不让患者做另外检查,开的处方也是价格实惠的基础药。有的病人拿药只花了几块钱,质疑能不能治好病,他则耐心解释:能用基础药就不用贵药,何必多花钱。

在诊断过程中,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检查时,他总先搓热手指才轻轻扒开眼睑。刘世钺那个磨得起了毛边的旧公文包,几乎成了他每次出诊的“标配”。医院眼科护士长张丽芝说:“他包里总备着巧克力之类的小零食,若是碰上没吃饭的患者,他便悄悄递过去,叮嘱他们先垫一口。”医院主管护师张素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幕:一位老年患者的鞋带开了,年过八旬的刘世钺见状便俯下身为对方系好。他说“患者眼睛本来就不好,看不清再绊倒了”。

刘世钺对革命老区的百姓始终怀有深厚感情。面对有经济困难的老区患者,他总会主动伸出援手:小额花费,便自掏腰包、慷慨相助;金额较大时,则积极协助向医院申请减免费用,并动员科室同事捐款救助。“战争年代,我在老乡家中吃住,有几次遭遇日军搜捕险遭不测,都是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才脱险。”刘世钺说,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他一生难忘。

8月20日,刘世钺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纪念馆为院内实习医护人员讲述白求恩的故事。苏鹏/摄

2016年,医院考虑到刘世钺已86岁高龄,便不再安排他出诊。可没过几天,一封亲笔信被送交院党委,“我虽已86岁,但仍有为党工作的能力,能完成门诊诊疗工作,能讲课,能带学生,能同眼科的同事们一起学习进步”。2019年,89岁的刘世钺还走上手术台,为患者做了泪囊鼻腔吻合手术。2021年,当停止他出诊的安排再次传来,91岁的刘世钺写下第二封请愿书,医院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后,再次批准他出诊。

活到老学到老 为党工作永不离休

受新冠疫情影响,刘世钺有段时间不得不暂停出诊。“不能出诊,我就专心做PPT。”如今,刘世钺已经做了110多部幻灯片,是周围人眼中“与时俱进的老干部”。

多年的工作让刘世钺意识到临床经验对诊疗的重要性,工作中,他一直有总结记录的习惯。起初,他通过手绘的方式将复杂的眼部病变描绘在图纸上,离休之后,他开始尝试在电脑上制作幻灯片。不会用拼音打字是他遇到的最大难题,但他没有退缩,买教材自学、向儿子请教,一年之后,他终于掌握了拼音输入法。

2024年,刘世钺把他积累的73部幻灯片、2000余份图文资料,30多万字的笔记都捐给了医院。

“我个人力量有限,希望年轻医生尽快成长起来,这样才能为更多病人服务。”刘世钺总是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与经验分享给年轻医生,更鼓励大家多看书、多思考、多提问,并承诺“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机。”

在科室大家庭中,让同事们印象最深的,是刘世钺给他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他还亲自出题给我们考试。”眼科副主任医师宋宏鲁说,“刘主任不仅自己在工作中很严谨,也要求我们对技术要精益求精。”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新东西,总给别人讲旧东西是不负责任的。”刘世钺从没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周二科室业务学习,他总是最早到。年轻医生讲课,他认真做笔记,遇到新药,也追着问疗效对比。“虽然我工龄长,但新知识可能不如年轻人,要互相学习。”

现在,刘世钺还学会了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前做一个PPT需要好几天,现在借助DeepSeek,40分钟就能完成。”他一脸自豪地说。

刘世钺的微信昵称叫“老当益壮”——这四个字,恰是他晚年生活最生动的写照。作为一名抗战老兵,离休后的这些年,刘世钺一直把讲好革命故事、弘扬光荣传统当成自己的责任。他多次到学校讲红色故事,为2万余名青少年讲述战友艰苦奋斗、英勇抗敌的热血过往。94岁高龄的他,依然将每一天都安排得充实而有序:清晨6点半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地观看新闻、撰写学习笔记,还会在微信上耐心解答年轻医生们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最近他又开始着手研究营养学,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幻灯片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吃得更健康。

刘世钺说,这辈子他最自豪的两件事,就是让数万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和培养了200多名眼科技术骨干。

“只要我心脏还在跳动,头脑还清醒,就要为党再做点什么。”这句话,他用一生来诠释。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