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自动辅助驾驶9月即将商用,为什么没有惊起多少浪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2:36 1

摘要:最近华为又公布:华为乾崑ADS 4.0系统(Ultra旗舰版)在2025年7月通过北京《自动驾驶条例》责任认定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工信部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认证的系统。

最新消息:中国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将于2025年9月启动

早段时间,有消息称广汽昊铂A8获得第一张L3正式牌照,一度炒得沸沸扬扬。

最近华为又公布:华为乾崑ADS 4.0系统(Ultra旗舰版)在2025年7月通过北京《自动驾驶条例》责任认定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工信部高速L3级自动驾驶商用认证的系统。

可是当L3自动辅助驾驶真的要落地的时候,在车圈反而没有惊起多大的浪花,并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了。

这是为什么呢?

早期的广大的群众,被某些媒体或者车企的“夸大”宣传,误以为“自动驾驶”就是可以完全由车辆智能驾驶,不需要人为操作。甚至可以在车上美美的睡一觉。

可当自动驾驶6个级别出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动驾驶是这样的,甚至都只能改名“智能辅助驾驶”

现在的L3级自动驾驶对应GB/T准确定义为“有条件自动驾驶。

简单的来说只能在高速路段或者路况比较好的快速道路上开启,而且有接管请求时候,驾驶员必须接管车辆。

这样的话,可使用的场景及概率就太小了,不能对用户造成很大的吸引力。

现在的智能驾驶主要分为两个场景:自动泊车和道路自动驾驶。

自动泊车:车企几乎可以毫无压力的大力宣传。

首先,自动泊车的周围环境远远没有道路行驶那么复杂多变。

其次,自动泊车的时候,通常车速都在0-10km/h,哪怕发生事故,通常损失也不大,厂家完全能够承担的起。

而且很多车企已经提供自动泊车险,能够打消用户的顾虑。

用长安举例:在购买带自动泊车功能的长安车辆时,会附赠一项权益“自动泊车使用险”,用来赔付自动泊车时发生事故的额外损失。

有些车企的车型甚至提出直接由厂家来负责,不需要通过车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

但高速自动驾驶后出事故后,责任划分就太难分辨了,关键在于系统请求后驾驶员是否接管的难点

这个接管时间如何界定呢?目前主流的说法是:

5秒内:车企承担70%责任,驾驶员30%;

5-10秒:驾驶员承担70%责任,车企30%;

超过10秒未接管:驾驶员全责。

虽然很多车企同样针对智驾系统推出保险权益,用华为鸿蒙智行举例:

可依旧难抵消部分车主的担忧。

相信很多人看到过这个新闻:2025年下半年,鸿蒙智行智界R7收到一个关于高速智驾事故的投诉:

据车主描述是在高速上用自动驾驶功能行驶,当时下了一点小雨,结果因为车子打滑,智驾主动退出后,发生了交通事故。

结果查看行车记录仪,当时下的是大雨,视线很不好,车速却达到125km/h。

可车主并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也未看车主手册(下雨天不能使用智驾功能),只一味追诉车企的问题:

一、下雨天,我也能打开智驾,车子也接受了我的要求。

二、车速125km/h,我没去调速度,智界没有给我自动降低到80km/h。

三、速度125km/h,这么高的速度,智界R7怎么能退出让人去接管?

搞得智界R7售后“焦头烂额”。

这就是车企所担心的,不敢大声宣传的原因。

传统车辆同样有可能出安全事故,因为车主疲劳、分心、瞌睡,技术不好,车子故障,甚至刹车失灵等各种原因,只要不是酒驾或者恶意违规,保险公司都会先行赔付,人们潜意识里也认为开车难免会出现这种事故。

而自动驾驶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哪怕安全行驶了一万公里,十万公里,甚至“紧急制动,紧急避险”等功能帮助你躲避了交通事故,也只是锦上添花。

而一旦发生一次事故,智驾就会受到“舆论攻击”。

所以甚至有很多车企准备直接跳过L3级别智能驾驶,直接研发L4/L5级别自动驾驶。因为只有当完全不需要车主接手的情况下,责任界定才会更加明显。

来源:一个汽车老司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