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市场波动加剧,光模块板块领跌,留言区瞬间炸锅,投资群和论坛里一片哀嚎:“又是散户接盘!”、“早就设好了圈套!”
一、阴谋论的永恒循环
每一轮大跌,A股的舆论场都会上演同样的戏码。
“外资在做空!”
“某队拉高出货!”
“机构联合收割!”
近期市场波动加剧,光模块板块领跌,留言区瞬间炸锅,投资群和论坛里一片哀嚎:“又是散户接盘!”、“早就设好了圈套!”
听上去义愤填膺,像是真相大白。但冷静一想,这些说辞是不是似曾相识?三十年来,阴谋论在A股就像循环播放的老磁带,换个唱片封面,内容依然是那句老话:“散户永远是被宰的羊,背后总有看不见的狼。”
问题是:真有那么多狼吗?还是说,投资者自己心里需要一个狼,好让亏损看上去不是自己的错?
二、阴谋论的温床:A股独特的生态
要说为什么阴谋论在A股盛行,得承认——这片市场确实给它们准备好了最肥沃的土壤。
第一,散户化。A股是全球少有的“散户大本营”,上亿股民人手一台手机,跟着情绪上车下车,新闻一条就能左右资金的走向。
第二,信息不对称。机构有研报、有调研、有数据,散户只有股吧、小作文和微信群。信息差摆在那,大家天然就怀疑:“是不是有人知道内幕?”
第三,政策市色彩仍在。虽然机构化程度持续提升,但政策调控在市场博弈中的影响力依旧很大。机构化提升并未消除“政策解读空间”,这也是情绪放大的重要土壤。
当市场本身就带着叙事属性,阴谋论自然像野草一样疯长。
三、经典阴谋论档案:剧本不变,只换演员
1. 政策打压(2000年代)
每逢市场下跌,总有人说是“管理层要整顿”、“高层要杀散户”。但事实是,政策多是宏观调节和风险控制,并非针对散户个体。
2. 境外做空(2015年股灾)
“境外势力狙击中国股市”的说法,当时传得比股灾本身还凶。仿佛所有的下跌都是外资阴谋,结果几年后回头看,更多还是杠杆资金自爆。
3. 小作文风暴(2024–2025年)
进入信息爆炸时代,阴谋论换了形式。“截图体小作文”横行,一句所谓“某部委指导释放利空”就能让市场人心惶惶。2024年以来多次出现此类谣言,证监会不得不在盘后紧急辟谣,避免恐慌扩散。
4. AI见顶谣言(2025最新)
随着AI成为市场主线,每逢板块调整,就有人渲染“AI需求见顶”“算力过剩”。甚至借助大模型生成内容,配合截图传播,进一步制造恐慌。表面上像是“科技背书”,实际上只是换了一套新壳的老剧本。短线恐慌≠长期拐点。
四、心理学透视:为什么总有人爱信?
阴谋论为什么经久不衰?归根结底,它满足了人性的几个深层需求。
第一,推卸责任。
亏了钱,最难承认的就是“我判断错了”。把责任推给“庄家”“机构”“外资”,心里舒服多了。
第二,简化复杂。
股市的变量太多,全球资金流动、产业周期、政策节奏……太复杂了。阴谋论一句话就解释清楚:“有人搞你。”简单粗暴,立刻让世界可控。
第三,群体归属感。
相信阴谋论,意味着“我知道内幕”,别人是韭菜,我是清醒的。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幻觉,比赚钱还让人上头。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看,这就是“羊群效应”和“归因偏差”。阴谋论不是事实逻辑,而是精神鸦片。它帮你暂时麻醉亏损的痛,却让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五、如何区分“短线噪音”与“长期逻辑”
如果说“AI见顶”是最新一轮阴谋论的外壳,那么投资者真正需要做的,是分清:什么是市场的短期噪音,什么是产业的长期逻辑。
短期的波动往往由情绪驱动:获利盘兑现、市场轮动、资金避险。阴谋论在这个时候传播得最快。
长期的趋势却更顽固:算力需求持续扩张,光模块一代代迭代,硅光和CPO被业内广泛看好,正从验证向量产爬坡,但渗透仍需时间。
简单说:情绪解释市场一时,逻辑决定市场一世。市场的全部复杂,最终都会在“业绩与估值”里落地。
六、投资者的出路:阴谋论救不了你
阴谋论能带来群聊里的掌声,却不会给账户带来收益。投资者想活下来,靠的只有三点:
1. 信息过滤
别被社交媒体牵着鼻子走。监管层近期多次盘后快速辟谣,形成常态化快速回应,已成为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2. 投资框架
仓位管理、止盈止损、流动性控制是生存法则。你可以错一次行业,但不能一次梭哈押错。真正让人破产的不是阴谋,而是没有规则。
3. 产业视角
价值最终决定价格。短期波动靠消息,长期趋势靠业绩。比如光模块行业,约3–4年升级一代,bit成本和功耗持续下降。虽然短期震荡,但长期逻辑依旧由AI算力需求驱动。
阴谋论是市场的安慰剂,投资逻辑才是市场的解药。
七、谁才是真正的接盘侠?
三十年过去了,阴谋论从没消失过。原因很简单——它满足了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在亏损时找到情绪出口。
但冷酷的事实是:
股市不会因为某个博主的观点而崩塌;
也不会因为某篇小作文就决定趋势;
真正的接盘侠,从来不是谁设的局,而是反复被阴谋论收割的散户心理。
市场的残酷在于:它不会给幻想留下余地。你可以在群聊里喊得震天响,但账户里的数字只认逻辑和趋势。
阴谋论会反复上演,但最终的赢家,从来只属于那些认清市场真相的人。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