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全球正围绕固态电池展开一场激烈的技术与产业竞赛。这一竞赛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走向。在这场角逐中,海外车企试图凭借固态电池实现弯道超车,而中国设备厂商则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成功突围,抢占核心份额。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全球正围绕固态电池展开一场激烈的技术与产业竞赛。这一竞赛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更影响着未来能源格局走向。在这场角逐中,海外车企试图凭借固态电池实现弯道超车,而中国设备厂商则凭借自身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成功突围,抢占核心份额。
液态电池格局与固态电池战略价值
在液态锂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占比超过60%,构建起了从材料供应到设备制造的完整高效产业链。其中,先导智能在锂电整线设备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70%。中国企业的优势让海外车企在液态电池时代追赶艰难,于是固态电池成为他们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契机。
海外车企纷纷加速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大众投资QuantumScape(QS)并持股17%,试图借助其技术在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丰田计划2026年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并且与出光兴产采用全链条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静冈县建设千吨级硫化物电解质先导工厂;本田也宣布2025年1月启动固态电池试生产。此外,日本政府为支持本国固态电池研发,已投入超2000亿日元,还在2024年宣布向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等动力电池项目提供高达3500亿日元的补贴。
中国固态电池研发与设备采购态势
国内诸多头部厂商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纷纷进入中试阶段。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品率达90%,还启动了2GWh量产线设计;孚能科技计划2025年底交付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样品,2026 - 2027年推进装车验证;宁德时代虽未公布具体量产时间,但其中试线已建成,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
随着研发推进,设备厂商已开始批量供应中试线设备。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订单同比增长超300%,预计全年订单达8 - 10亿元,其设备已交付给欧美日韩及国内头部客户;赢合科技开发湿法 + 干法混合设备,向国内某头部企业交付中试线设备,极片制造效率提升50%。当前,设备迭代聚焦于适配硫化物路线,如采用干法搅拌纤维化技术,以及提升良率,像运用多辊闭环控制技术,100MW级中试线设备成为主流采购选择。
资本开支与量产落地进程
固态电池设备交付周期约6个月,且需与客户同步进行工艺调试,例如先导智能设备需配合客户完成材料体系验证。从中试线到量产线的爬坡通常需要3 - 6个月,国轩高科2GWh产线计划2026年Q3落地,其设备采购应在2026年Q1启动。若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资本开支需在2026年Q1集中释放,这与工信部第二轮补贴窗口(2025年9月后)和车企技术验证周期高度契合。
工信部对固态电池研发专项的中期审查(2025年9月)和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全固态车型额外补贴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车企加速采购设备。广汽埃安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车型,其设备采购可能在2026年Q1集中下单。
产业链受益情况与设备厂商关键作用
固态电池生产需要全新的设备体系,从电极制备到封装都需定制化设备。国内设备厂商依靠液态电池时代积累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已构筑起竞争壁垒。先导智能实现从混料到致密化的全环节设备供应;赢合科技开发的湿法 + 干法混合设备可适配多种技术路线。在技术迭代上,先导智能的复合转印设备将电解质膜厚度控制精度提升至2μm,赢合科技的辊分一体机减少掉粉率30%。
硫化物电解质的量产离不开设备的突破。天齐锂业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采用自主设备,将纯度提升至99.9%,成本降至行业平均的60%。设备厂商还需与材料企业紧密协同,如先导智能的设备支持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吨级生产。
从全产业链龙头、核心工艺设备商、新兴技术厂商、海外订单表现四个维度,结合技术路线与量产进展,相关企业情况如下:
全产业链整线设备龙头
- 先导智能:全球唯一实现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量产的企业,覆盖硫化物/氧化物双路线。其干法电极设备效率提升50%,整线成本降低30%,复合转印设备将电解质膜厚度控制精度提升至2μm,辊压精度达±0.05mm,良率超95%。2025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订单同比增长超300%,已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客户交付整线设备,预计全年订单达8 - 10亿元,2025年向欧美日韩客户交付设备占比超40%,欧洲基地建设加速。
- 利元亨:主攻硫化物路线,集成锂金属负极工艺,干法电极技术降低能耗20%,整线设备适配高压化成分容需求。中标广汽MW级中试线并陆续交付,向清陶、国轩高科提供中后段产线设备,2025年产能计划扩至1GW/年。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27%,毛利率提升50%,计划2026年在东南亚设厂。
- 赢合科技:全球首家覆盖湿法+干法双路线的设备商,第三代干法设备极片压实密度提升15%,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2025年Q1合同负债达27.59亿元,向国内某头部客户交付中试线设备,西班牙、加拿大36MWh工厂订单推进中。2022年海外业绩同比增长160%,计划2026年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
核心工艺设备商
- 前端设备(电极制备/电解质合成):曼恩斯特的干法复合制膜设备面密度误差±1%,成本比进口低35%,通过宁德时代验证,2025年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同比增长139.2%,客户包括三星、宁德时代等;宏工科技凭借纳米级粉体分散技术将电解质粒径控制在50nm以下,独家供应清陶能源中试线,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2025年新增中试线订单超1亿元;金银河作为硫化物/氧化物电解质生产设备供应商,双螺杆制浆系统精度达国际水平,设备价格较进口低40%,与Microvast合作开发硫化物量产设备,2025年订单预计突破10亿元。
- 中端设备(电芯装配/焊接):联赢激光激光焊接良率99.8%,解决固态电池界面离子导通难题,2025年新增力神全固态订单,半固态设备累计收入2亿元,还向松下提供极耳焊接设备;骄成超声的超声波极耳焊接设备通过宁德时代验证,2025年H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05.12%,适配硫化物/氧化物路线,2025年Q3获韩国LG新能源中试线订单,金额超5000万元;海目星的激光切割技术解决硫化物极片脆性难题,良率达98%,国内首创锂金属电池整线设备,2024年签约欣界2GWh量产线(4亿元),2025年向中创新航交付硫化物中试线设备。
- 后端设备(检测/封装):杭可科技研发大压力夹具机用于固态电池化成分容测试,设备价格较海外低40%,2025年订单预计翻倍,向国轩高科、清陶提供高压设备,韩国工厂扩建完成,2025年海外营收占比将达45%;日联科技的X射线检测设备用于固态电池内部缺陷识别,精度达微米级,已进入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供应链,2025年Q2获欧洲某车企中试线订单,金额超3000万元。
- 关键辅助设备:纳科诺尔的干法辊压机精度±1.5μm,提升电池能量密度3%,国内市占率23.4%,等静压设备预计2025年H2推出,固态设备订单“小几千万”(实验室级),干法设备订单“大几千万”,海外订单占比30%以上;德龙激光的激光焊接技术用于固态电池极耳封装,良率达98%,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19.54%,获某头部企业中试线订单。
新兴技术厂商
- 信宇人:作为干法电极设备唯一国产商,良率95%,构建“装备+材料”闭环生态,卤化物电解质样品试制成功。与广汽、C公司合作中试线,2025年重点推进交付,计划2026年科创板上市。
- 星云股份:开发固态电池检测系统,集成AI算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监测,2025年Q1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进入国轩高科供应链。
- 娇成超声:超声波焊接设备用于硫化物电解质层复合,减少界面阻抗,良率提升20%,2025年Q2获宁德时代中试线订单。
海外订单专项总结
众多中国设备厂商在海外市场收获颇丰。先导智能2025年向欧美日韩头部客户交付整线设备订单超5亿元;海目星2024年中标海外头部车企固态电池产线项目,金额达12.5亿元;赢合科技2024年获得西班牙、加拿大36MWh工厂涂布辊压分切设备订单并于2025年交付;杭可科技2025年向韩国LG新能源、欧洲车企提供化成分容设备,订单预计翻倍;联赢激光2025年Q2向松下提供极耳焊接设备新增订单超2000万元;日联科技2025年Q2获欧洲某车企3000万元X射线检测设备订单;骄成超声2025年Q3预计获韩国LG新能源中试线超声波焊接设备订单,金额5000万元 。
技术路线与量产节奏分析
不同技术路线的设备需求和量产节奏有所差异。硫化物路线方面,利元亨、海目星、先导智能等企业是主力,设备需求集中在干法电极、激光加工、真空封装环节,预计2026年Q1将启动GWh级量产线设备招标;氧化物路线由纳科诺尔、清陶能源主导,等静压设备、干法辊压机是核心设备,2025年H2中试线设备需求激增;聚合物路线则有赢合科技、璞泰来布局,湿法/干法混合设备是关键,2026年Q3可能出现首条量产线。
随着全球对固态电池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中国设备厂商有望凭借现有优势,在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推动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