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州市立足区域禀赋与战略机遇,确立了“奋力建设粤西空港门户、特色产业强市,形成化北生态经济区、化南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区功能分明、优势明显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同时作为湛茂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两省三地市交会点的区位优势及陆空铁多网融合的交通条件,
化州市立足区域禀赋与战略机遇,确立了“奋力建设粤西空港门户、特色产业强市,形成化北生态经济区、化南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区功能分明、优势明显的新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同时作为湛茂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两省三地市交会点的区位优势及陆空铁多网融合的交通条件,正加速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全域共富”的空间发展格局123。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化州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居全省第六,其中县域经济活跃度、县城文化竞争力、县城空间承载力等3项评价指标进入全省前三,为资源集聚与城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3。
2025年一季度,化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6%,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恢复向好态势4。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51.4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5.56:19.33:55.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55.11%,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4。财政实力同步增强,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5%,增幅居茂名市首位,彰显了县域经济的内生韧性56。
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化州探索出特色产业驱动县域振兴的差异化路径。作为“中国化橘红之乡”,化橘红产业已形成全链条发展格局:全市种植面积超13万亩,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开发产品200多种,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35万从业人员增收789。品牌价值持续跃升,化橘红成功纳入国家“食药同源”目录,荣获“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品牌影响力跻身“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第9位6。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累计培育引入乡村微工厂574家,带动75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粤西唯一入选广东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26。生态建设与文旅融合协同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年度任务超额完成159%,鉴江沿岸20公里生态廊道建成开放,橘红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2。近两年,化州县域人口回流超过2万人,入选全省第二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正加速探索“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径3。
核心发展成果概览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比55.11%,成为主导产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增幅茂名市首位。特色产业: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115亿元,带动35万人就业,品牌影响力全国TOP9。城乡融合:乡村微工厂574家,带动就业7500人;新型城镇化水平全省第六,人口回流超2万人。生态文旅:绿美生态任务超额完成159%,橘红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2024年,化州市经济呈现“总量微增、质量提升”的运行特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0.3%,增速虽处于低位,但经济结构优化与质量改善态势显著。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5%,增幅居茂名市首位,成为经济韧性的核心体现510。从细分领域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水产行业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0.36亿元(增长0.8%),显示出农业基础稳固与消费市场的基本稳定10。
2025年一季度数据进一步揭示产业结构转型轨迹。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呈现“一产稳、二产降、三产升”的分化格局:第一产业增加值27.13亿元(+3.7%),第二产业26.29亿元(-3.0%),第三产业93.57亿元(+3.9%)10。
农业基础地位强化,以化橘红、水产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优势。2024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种植面积13.26万亩,年产鲜果7.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其中罗非鱼产量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6,预制菜产业产值57.18亿元,三大产业合计贡献216.44亿元产值,构成农业增长的核心引擎[3]。
工业领域承压明显,传统制造业拖累成为主要短板。2024年1-6月,全市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2.1%,工业增加值下降11.5%,尽管全年工业投资完成25.09亿元,但工业技改投资仅0.94亿元,反映出产业升级动力不足511。不过,乡村“微工厂”模式培育575家企业,涉及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领域,年产值超12亿元,为县域工业注入新活力3。
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动力,现代服务业与消费市场协同发力。文旅产业收入同比增长45%,全市邮件上下行总量达1339万件,电商物流与传统消费融合加速;批发零售业销售额93.59亿元(增长3.1%),餐饮业营业额13.00亿元(增长3.4%),显示内需市场韧性[3,"http://www.huazhou.gov.cn/mmhzkgswj/gkmlpt/content/1/1367/mpost_1367986.html"]。
化州经济“稳中有进”的韧性体现在质量指标的显著改善。财政收入17.5%的高增幅与GDP 0.3%的增速形成“剪刀差”,反映出产业税收贡献能力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15家,产值11.18亿元,沉香、广藿香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全产业链思维推动附加值提升12。
三次产业增速对比(2025年一季度)
第一产业:3.7%(特色农业主导,化橘红、水产等全产业链支撑)第二产业:-3.0%(传统制造业拖累,技改投资不足)第三产业:3.9%(文旅、电商等现代服务业驱动增长)
当前经济格局下,工业下滑与服务业、特色农业增长的反差,凸显化州产业结构转型的迫切性。以化橘红、罗非鱼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虽已形成规模,但工业领域传统路径依赖明显,亟需通过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实现动能转换,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化橘红作为化州市特色产业的“金字招牌”,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与全链条升级策略,实现了从传统农产品向百亿级产业集群的跨越。2024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12.7%,带动35万从业人员人均增收2.3万元,形成“资源禀赋—科技赋能—品牌增值—联农带农”四维驱动的发展格局。
化州拥有13.2万亩化橘红种植基地,土壤中富含礞石元素与温暖湿润气候共同造就了化橘红独特的药效成分。以“十里橘香”产业示范带为核心,串联1542家种植加工企业、化橘红第一村大岭村及中国化橘红博览馆等节点,构建了“文旅+康养+研学+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过开发鲜果采摘、康养茶疗、中药香囊DIY等体验项目,实现从单一种植向“三产融合”的转型,2024年衍生出200余种深加工产品,覆盖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等六大领域,加工转化率达100%。
“药食同源”政策突破成为产业升级关键引擎。2024年8月,化橘红正式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深加工占比提升至60%。技术创新层面,化州与13家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合作,搭建11个科研平台及2个博士后工作站,攻克苦味改良等技术难题,取得30项国家专利及4项欧洲发明专利。标准化种植体系同步完善,推行GAP标准管理实现98%良种覆盖率和95%标准化生产水平,建成万亩示范带规模效应,完成从“散种散收”到“数字化、规模化”的蜕变。
品牌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24年化橘红在“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榜单中跃居第九位,较2023年飙升37位,并斩获“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等“国字号”荣誉。通过“南橘北参”战略定位,化州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药食同源”全球推介会、北京国际品鉴活动等,推动品牌国际化。同时,依托化橘红博览馆与“春赏花、夏摘果、秋甄藏、冬养生”四季运营模式,以文旅融合强化品牌文化内涵,2025年“夏·摘果”活动期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线上销售额占比突破30%。
产业升级直接惠及民生,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机制,3.5万农户被纳入产业链体系,形成“种植有补贴、加工有收益、销售有分红”的多元增收模式。平定镇积田大岭村作为典型案例,建成15公里化橘红长廊,通过举办橘红赏花节、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赏花经济”与产品展销结合,2024年村集体收入增长45%,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这种“产业+文旅”的联农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价值,更通过非遗文化赋能(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非遗项目),撬动“乡愁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四维驱动模型核心成效
资源维度:13.2万亩种植基地构建“文旅+康养”融合生态,衍生200余种深加工产品科技维度:“药食同源”政策推动深加工占比达60%,11个科研平台支撑技术突破品牌维度:品牌影响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九,产品覆盖30国市场联农维度:35万从业人员人均增收2.3万元,大岭村“赏花经济”带动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
当前,化州正推进“1121”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标准交易仓储平台与现代产业集群,目标4年内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化橘红产业的全链升级实践,为县域特色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化州方案”。
多元产业协同发展化州市以**“主导产业引领、配套产业协同”**为核心路径,构建了以化橘红为引领,水产、预制菜等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与空间布局策略,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多点突破与整体跃升。
在化橘红“一核”引领下,化州重点培育水产、预制菜等配套产业,形成资源共享、价值互嵌的产业生态。水产产业依托“中国罗非鱼之乡”优势,2024年养殖面积达12万亩,罗非鱼产量占全国1/6,通过引入广东雨嘉、环球水产等加工企业,实现年加工产值6.4亿元,产品成功突破欧盟、美国等高端市场技术壁垒,破解了传统养殖“重生产、轻加工”的瓶颈11。预制菜产业则立足地方风味挖掘,以“一桌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2024年产值达57.18亿元,带动2000人就业,形成涵盖水产品、化州香油鸡、拖罗饼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产品矩阵,成为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基地11。值得注意的是,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的协同不仅体现在产业链延伸,更通过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实现创新融合,如化橘红与拖罗饼制作技艺结合开发的“橘红蜜馅拖罗饼”,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转型13。
为破解县域工业“散弱小”难题,化州创新推出乡村微工厂模式,通过“分散布局、集群发展”的空间策略,在镇村培育575家微型加工企业,涉及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门窗等多元领域,2024年年产值超12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平均每家微工厂年产值达208万元3。与传统工业园区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路径不同,该模式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空间适配性,利用闲置厂房、村级集体用地实现“一村一厂”或“一村多厂”,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就业带动性,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尤其惠及留守妇女与中老年群体;三是产业灵活性,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向。其成功经验已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成为县域产业下沉、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样本3。
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化州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水产产业通过加工环节升级,在2024年上半年总产值同比下降24.3%的背景下,6月出口订单逆势大增,凸显加工出口对产业链的稳定作用11;预制菜产业借助RCEP协定机遇,推动“化州味道”标准化、品牌化输出;微工厂与大平台形成互补,在杨梅园区、官桥园区等产业平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同时,微工厂承接配套加工环节,构建“大项目带动、小工厂配套”的产业生态3。2024年,化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外贸进出口增长39%,印证了多元协同模式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10。
核心数据速览
水产:养殖面积12万亩,罗非鱼产量占全国1/6,加工产值6.4亿元,出口欧盟、美国预制菜:2024年产值57.18亿元,“一桌菜”产业园带动2000人就业微工厂:575家,年产值12亿元,带动就业近万人,平均年产值208万元
化州市以“对外联通—对内畅通”双轮驱动为核心,系统推进交通网络优化升级,通过高速公路骨架构建、城乡路网加密、关键节点攻坚,形成支撑县域振兴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对外强化区域联动能力,对内提升要素流动效率,为“强镇带村”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交通支撑。
化北高速作为粤桂协作的关键通道,总投资69亿元,路线全长约62.15公里,起于化州市播扬镇(粤桂界),经那务镇、合江镇、中垌镇、官桥镇,终于石湾街道,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5米,设置桥梁65座(其中大桥57座、中桥8座)及互通立交7处。项目于2024年12月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彻底结束化州北部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直接串联粤桂边界的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产业集中区,形成“一小时粤桂经济圈”,推动农产品跨境流通、制造业协同配套及旅游资源共享。同步推进的沈海高速机场北互通连接线(吴川段),则强化了化州与湛江吴川机场的快速衔接,为临空经济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围绕“十四五”交通规划目标,化州着力构建**“306090交通圈”**,即实现各镇30分钟上高速、60分钟通达城区、90分钟互达。为达成这一目标,市域路网实施“主动脉升级+毛细血管延伸”工程:
干线公路攻坚:国道G207线化州城区段改线工程全面铺开,县道X729线(梅石路)博龙至勒垌段改建工程已建成通车,该路段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标准,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速度60km/h,同步建设桥涵、管线、照明及绿化工程,有效缓解旧路通行压力。省道S285线合江桥投资1678.3万元按二级公路标准重建,新桥宽16米、长106.38米,增设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计荷载提升至公路-I级,显著提升跨河通行能力。农村路网提质: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887公里,实现百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公路全覆盖,构建“镇-村-组”三级联动的农村交通网络。同时推进普速铁路道口“平改立”及安全隐患综合治理,完成4座危桥改造,其中县道X823线镇安桥全长186.4米,投资2739.79万元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配套市政管线与照明工程,施工中采取围堰施工、泥浆循环利用等环保措施,兼顾交通功能与生态保护。“306090交通圈”核心效益: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化州实现城乡要素流动效率提升30%以上,农产品从田间到城区市场流通时间缩短至1.5小时内,工业原材料运输半径扩大至150公里覆盖粤西及桂东地区,为“强镇带村”产业协同提供基础支撑。
南安大桥作为连接长岐镇与杨梅镇的跨江通道,总投资约5055.8万元,桥长397.5米、宽12.5米,于2024年6月进场施工,预计2025年通车。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破两镇间的水陆交通阻隔,直接带来两大效益:一是土地增值效应,沿线5公里范围内土地资源预估增值15%,为长岐镇化工园区与杨梅镇物流园区的产业联动创造空间;二是物流成本优化,两镇间货物运输距离缩短23公里,物流成本节省20%,推动农产品加工、轻工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这种“一桥连两镇、产业互赋能”的模式,成为化州交通建设服务县域振兴的典型案例。
当前,化州正加快推进广西北流(粤桂界)至化州高速公路、国道G207线改线等重点工程,同步确保南安大桥、镇安大桥等关键节点按期通车,持续完善“两横一纵一联”高速公路骨架与“六快线两国道五省道”干线网络,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正从“基础保障”向“发展引擎”转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城市功能提质扩容化州市采用“新区开发+老城更新”双轮驱动策略,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实现城市能级系统性提升。这一战略既聚焦罗江新区的增量拓展,又注重老城片区的存量优化,同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构建起城乡融合的现代化城市功能体系。
作为城市扩容的核心载体,罗江新区以16.17平方公里的总规划面积承载县域新中心功能定位,通过功能性项目集群建设与交通网络重构实现土地价值与城市能级的双重提升。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罗州大道作为连接罗江两岸的关键通道,其建成后显著提升区域交通网络密度,串联起罗州大桥、橘乡大道等路网项目,形成“三横三纵”的交通骨架,有效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并增强新区通达性514。产业与公共服务配套同步推进,奥体文化商务中心签订框架协议、罗江东区学校(一期)主体封顶、市人民医院搬迁项目启动,标志着新区从“基础开发”向“功能聚合”阶段跨越36。这种“交通先行—设施跟进—产业导入”的开发逻辑,不仅加速了土地资源市场化利用,更通过与河西老城、城东片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化州融入茂名“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3。
在存量空间优化领域,民主路步行街改造项目成为“文化传承+商业复兴”的典范。该项目总投资1.518亿元,对全长611米的历史街区实施系统性更新,包括街道地面翻新、228间商铺外立面修复、骑楼天花改造及智慧街区设施植入,特别对文化宫危房按文物管理规定进行加固1516。改造后的步行街保留了岭南骑楼风貌,商业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人次,直接带动文旅收入增长45%,实现了“修旧如旧”与“业态升级”的有机统一。这种“微改造”模式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历史肌理的破坏,通过植入新业态、完善基础设施,使老城区焕发新的经济活力。
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是城市功能提质的重要维度。化州市通过基础设施延伸与服务能力下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网络。在养老服务领域,完成20间敬老院改造,提升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在生态建设方面,建成鉴江沿岸20公里生态廊道,实现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7。市政设施方面,改善市政路网41公里、雨污管网27公里,塘岗岭水厂扩容改造完成主体工程,中心城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础设施服务517。此外,通过调整自来水价格(居民第一阶梯1.80元/m³)、制定镇级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居民0.85元/吨)等政策工具,保障公共服务可持续供给,推动75%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实现城市功能向乡村延伸覆盖21819。
双轮驱动成效:罗江新区通过16.17平方公里的空间拓展与奥体中心等功能性项目落地,实现城市框架扩容;民主路步行街以1.5亿元微改造投入撬动30万人次年客流量,印证了“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经济社会效益;公共服务领域75%村庄达标率与全域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则构建起城乡均衡的功能保障网,三者协同推动化州从县域城市向现代化中等城市转型。
通过“新区—老城—乡村”的三维联动,化州市城市功能提质扩容呈现出“空间拓展与内涵提升并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的特色路径,为县域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化州市以“文化IP—产品创新—场景营造”价值链模型为核心,系统整合特色文旅资源,形成以化橘红文化为引领、乡村体验为支撑、非遗美食为载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通过IP转化、业态创新与场景再造,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深度转化,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达33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12%至23.3亿元4。
以化橘红文化为核心IP,构建“历史记载—产业融合—数字传播”的立体化转化路径。作为《本草纲目》记载的“南方人参”,化橘红通过中国化橘红博览馆(全国首个主题博览馆)实现文化具象化,馆内展示“水火相济”的炮制工艺与明清古法制药器具,联动化橘红文化创意街、尖岗岭千亩花海,打造集标准种植、加工、展销、研学、康养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38。数字传播层面,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与“化州市文化云”平台结合,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向年轻化表达转型,形成“种植基地+博览馆+创意街+数字内容”的IP产业链20。
平定镇大岭村以“中华化橘红第一村”为定位,创新“春赏花、夏摘果、秋甄藏、冬养生”四季主题运营模式,实现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到1.5天的突破,带动民宿入住率稳定在80%2122。具体策略包括:
场景分层:春季打造15公里花海长廊,配套非遗展演与美食品鉴;夏季开放橘红采摘园,推出“亲子炮制体验课”(20元/人制作香囊);秋季举办“橘红甄藏节”,结合古法窖藏仪式开发收藏级产品;冬季联动金岭塘湿地公园推出“康养食疗套餐”2223。业态延伸:建设明清“橘红祖树”文化广场、中医药夜市,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形成“白天采摘研学+夜晚文化消费”的全时段体验链222。以“舌尖经济”与“文化地标”为双引擎,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场景。非遗美食展为核心载体,2025年民主路步行街焕新开业期间,集中展示化州香油鸡、牛杂水、拖罗饼等23项非遗美食,结合骑楼街“以旧修旧”改造(还原岭南骑楼结构,安装情景灯带),打造“阅老街风雅·品非遗美食”主题街区,日均客流量中80%为外省市游客1624。
历史文化地标联动方面,化州孔庙(国家AAA级景区)以全国罕见的绛红色外墙、68组如意斗拱“凤凰巢”穹顶为亮点,每年9月28日举办祭孔大典(六佾舞表演),联动鼓楼夜市(1元炭烧豆腐串)、文光塔“双龙吐珠”奇观,形成“儒家文化+市井烟火”的文旅动线1325。此外,鉴江夜游项目串联“两江三岸”,将河西老城骑楼街、城东橘红博览馆纳入水上观光体系,推动“日游橘红基地+夜游鉴江两岸”的时空场景延伸6。
价值链协同效应:化州通过“IP具象化(博览馆)—体验场景化(四季运营)—消费多元化(非遗美食+夜游)”的三层架构,实现文旅资源从“单点开发”到“生态闭环”的升级。大岭村案例显示,游客停留时间每延长1小时可带动餐饮消费增长15%,民宿入住率提升与非遗美食销售额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78)423。
全域旅游网络的构建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能力,目前已形成“化橘红康养文化带”“橘乡探秘历史研学之旅”等5条主题游径,串联44项非遗资源(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11个非遗传承基地,推动农文旅融合向深度体验经济转型2023。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化州市以“流量—消费—增收”传导机制为核心,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引擎,既实现经济收益量化增长,又通过文化凝聚形成社会治理协同效应,印证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灵魂”的政策导向。
化州市通过“旅游+产业+节庆”三维布局扩大流量基数。在乡村旅游领域,建成丽岗镇耕山小寨、平定镇红色旅游线路等标杆项目,开发“橘红+康养”研学产品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形成“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的复合吸引核824。节庆活动体系化运营成效显著,连续10年举办化橘红赏花节,创新推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医药夜市等特色IP,其中“春赏花、夏摘果、秋珍藏、冬品悟”四季主题活动形成持续吸引力,春季摄影大赛单场吸引万人“追花”,夏季亲子研学带动古法烘焙体验预约量增长3倍1222。
夜间经济成为流量转化新亮点。“村BA”“村K”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与商业消费深度绑定,带动夜间经济增长45%;“礞石啤酒嘉年华”“中医药夜市”等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人均停留时长从2小时提升至1.5天,民宿入住率稳定超80b2。
非遗赋能产业链延伸成效显著。化州市系统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化州香油鸡、簸箕炊等10余种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构建“非遗+旅游+消费”生态链。通过年例文化节、大型民俗表演等载体,打造“年例文化旅游商业融合新模式”;开发化橘红、拖罗饼、沉香等非遗特产手信,撬动“乡愁经济”,2024年相关文旅商品销售额占农产品直销总额的35 24。
创新业态创造增值空间。“橘红认养计划”让都市消费者远程认养果树并实时监测生长,带动300多户村民收入溢价20%;“十里橘香”产业示范带整合鲜果采摘、康养体验、电商直播实训,实现“田间到镜头”的价值提升,2024年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5�223。
文旅活动超越经济属性,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柔性工具。“村BA”“村K”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年均举办超180场,不仅带动夜间经济增长45%,更通过赛事组织、观众互动强化村民集体认同感620。平定镇积田大岭村通过橘红赏花活动串联产品展销、研学体验,形成“活动聚人气—产业增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性循环,印证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灵魂”的政策逻辑26。
文旅融合乘数效应核心数据
农产品直销比例提升至35%,认养经济带动橘农收入溢价20%“村BA”“村K”等活动拉动夜间经济增长45%“橘红+康养”研学产品年销售额超500万元2024年非遗展演、戏曲下乡等文化活动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
化州市的实践表明,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需实现“流量—消费—增收”的经济闭环与“文化认同—社会协同—治理优化”的社会闭环双重构建。通过典型项目示范(如耕山小寨、梅江里商业街)与全域业态创新(如“非遗+”“认养经济”),正逐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文旅振兴路径17。
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政策创新化州市以系统性政策创新破解县域产业发展瓶颈,构建起**“制度供给—要素保障—服务优化”三位一体**的政策框架,通过政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深度协同,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在制度设计层面,化州市展现出政策连续性与创新性的双重特征。以化橘红产业为例,政策支持从2006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起步,逐步升级至2024年“药食同源”目录认定,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该市先后出台《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三年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等专项文件,构建“1121”发展战略(即1个核心区、10个示范园、20个标准化基地、100家加工企业),推动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327。创新性举措方面,推出“信”字号公用品牌授权制度,依托“好心茂名·农业好品”品牌体系强化市场认知,并通过“非遗+消费”模式开发化橘红特产手信,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20。
针对县域产业普遍面临的用地、融资、用工约束,化州市实施精准化要素保障政策:
用地保障:通过《化州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土地流转,推行“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模式,2023-2025年计划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超2000亩2829。融资支持:首创化橘红全产业链政策保险,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向“粤信融”平台推送涉企信息超3000条,推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额年均增长15%7。用工培训:实施“新农人1234工作法”,培育7000余名电商从业者、378名农业托管员组成“数字新农军”,并通过新安镇100万元退桉种果奖补资金引导农户转型特色种植79。在服务优化层面,化州市建立多层级服务体系:
重点企业帮扶:推行重点骨干企业服务官制度,对136家重点联系企业(规上企业128家)实现80.88%服务覆盖率,2024年以来实地走访企业95家次,解决企业用工、审批等问题22项11。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化州市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一照通行”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个工作日,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容缺审批”模式,实现160余项政务服务“跨域通办”1728。产业生态培育:设立烘干仓储社会化服务点15个,联合科研单位搭建11个化橘红产业科研平台,2024年获得省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项目资金286万元,重点支持产业链延伸与技术创新47。作为政策组合拳的典型案例,化州市《培育发展乡村“微工厂”工作方案》通过**“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技能培训”三维政策工具**,成功破解小微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问题。该模式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十大典型案例,其核心经验在于:
空间灵活配置:利用闲置校舍、旧厂房改造微型生产空间,降低用地成本;政策精准滴灌:对符合条件的微工厂给予3年税收减免,并优先接入“粤信融”融资服务;就业就近匹配:结合“家门口就业”计划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2024年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超5000人次23。通过这套政策体系,化州市推动化橘红等特色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目标到2028年实现化橘红产业产值200亿元,为县域特色产业政策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化州经验”30。
政策创新亮点
全产业链保险:全国首创化橘红全产业链政策保险,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风险7。用地清单制: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企业拿地前即可明确规划、能耗等12项审批条件28。服务官制度:实现规上企业服务覆盖率超80%,建立“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研判”问题解决机制11。
化州市以“资源整合—主体培育—利益联结”为核心逻辑,构建全域协同的城乡融合政策体系,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与项目落地,实现城乡要素高效流动与发展成果共享。
在土地资源整合方面,化州市通过全域土地整治与产权制度改革破解城乡发展空间约束。出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多形式政策宣传,建立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累计流转土地2.89万宗39.93万亩,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支撑1731。规划体系上,全市17个建制镇完成乡镇建设规划编制,行政村村庄规划覆盖率达100%,23条行政村纳入2024年“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形成“中心城区—化北生态区—化南临空区”的“一核三区”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功能差异化协同517。
交通与基础设施联动是资源整合的关键抓手。通过危桥改造、渡改桥建设及跨省协作(如与广西北流联合重建省道S277线东华桥),构建“路通水畅”的城乡网络,塘岗岭水厂扩容等民生工程受益人口超80万32。依托交通网络培育乡村微工厂574家,带动7500余人就业,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空间拓展—就业岗位创造”的良性循环6。
强村公司与新型经营主体构成城乡融合的核心载体。全市组建强村公司48家,探索跨区域联合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职业经理人托管”等机制实现集体资产年均增值12%,成为粤西唯一入选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256。同步创新“新农人+生产托管”模式,培育电商从业者1万人,吸引年轻一代返乡创业,化橘红产业带动35万从业者(含种植户、加工工人、旅游服务人员等)就业,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城乡差距缩小”的正向反馈68。
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机制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成效。53个商协会与23个镇(街道)结对帮扶,谋划项目93个、总投资36亿元,“百会帮百镇”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资本与技术资源5。
化州市以鉴江流域综合治理为示范,构建生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机制。通过清退污染源、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推动流域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同步实施“退桉种果”奖补政策,引导农户转向化橘红、龙眼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29。
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发展红利普惠共享。化橘红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加工、电商、旅游等产业链增值收益覆盖千家万户;“百千万工程”推动257条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75%村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下沉,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差距持续缩小268。
核心逻辑框架:化州通过“资源整合—主体培育—利益联结”的三阶路径,以土地制度改革释放空间资源,以强村公司与新农人激活市场主体,最终通过生态产业协同与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城乡价值共享,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4年,化州市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41项,完成投资34.53亿元,新增政府债券24.82亿元,持续强化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投入,为城乡融合提供坚实保障10。
化州市产业能级提升规划以“目标—路径—保障”为核心框架,通过特色产业升级与战略平台建设双轮驱动,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规划聚焦化橘红产业倍增与临空经济区建设两大核心引擎,协同推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与空间载体优化,形成具有区域辨识度的产业竞争力。
化橘红作为化州标志性特色产业,其能级提升以三年倍增计划为核心抓手,目标到2026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种植面积达20万亩,通过“良种培育—精深加工—品牌赋能”的路径实现系统性升级230。在良种培育环节,依托98%的良种覆盖率夯实产业基础,2025年计划新增种植面积2万亩,同步建设“十里橘香产业带”和贡园综合体,形成“种植规模化—景观产业化—文化IP化”的三产融合格局68。精深加工领域则突破传统饮片局限,向功能性食品、多元化康养产品延伸,目标开发药食同源产品300种,涵盖茶饮、保健品等品类,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附加值提升3-5倍212。
化橘红产业关键指标
种植规模:2026年达20万亩,2025年新增2万亩产值目标:4年内突破200亿元产品升级:从传统饮片向功能性食品、康养产品拓展融合发展:建设“十里橘乡产业带”“贡园综合体”,推动“化橘红+农文旅”融合
品牌赋能层面,通过北上招商与国际推介强化市场渗透,依托农垦门店、文旅活动构建消费场景,并深度挖掘年例文化内涵,开发化橘红非遗特产手信,撬动“乡愁经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完善则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化橘红从区域特产向国家级产业集群跨越220。
临空经济区作为化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战略平台,以“港产城”融合模式为核心路径,重点发展临空智造、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物流三大产业集群。其建设以功能性项目落地为突破口,保税物流中心B型于2025年投入运营,中通快递粤西总部年处理快件能力达1.2亿件,同步推进标准厂房首期工程及香雪制药、日海智能等项目洽谈引进,形成“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服务配套”的递进式发展格局217。
跨境电商物流产业目标到2026年实现产值突破50亿元,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政策优势,构建“仓储—通关—配送”一体化跨境供应链体系,打造粤西地区对接东盟的区域性物流枢纽2。同时,通过谋划顺化“反向飞地”、小家电产业园及开发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为临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载体支撑6。
临空经济区核心发展指标
功能平台:保税物流中心B型(2025年运营)、中通粤西总部(年处理1.2亿件)产业目标:2026年跨境电商物流产值50亿元空间布局:推进“反向飞地”、小家电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
化州产业能级提升的可行性植根于特色资源与战略区位的双重优势。化橘红产业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基础,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的宏观经济环境,为产业倍增提供市场支撑10。临空经济区则依托茂名空港的交通枢纽功能,叠加RCEP框架下东盟市场机遇,其“港产城”模式可有效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与化橘红等特色产业形成“陆港联动”的空间协同。
在保障机制层面,化州通过“产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强化政策协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并以“非遗+”“农文旅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这种“特色产业筑基—战略平台跃升”的双轮驱动模式,既规避了县域经济同质化竞争,又通过差异化路径实现产业能级的系统性提升,为粤西县域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320。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化州市以“点—线—面”空间推进策略为核心,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基础设施串联与区域差异化布局,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功能协同,为县域振兴提供空间载体支撑。
化州聚焦镇村微观单元,通过6个典型镇、19条典型村的重点培育,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镇级层面,杨梅墟依托临空经济区位优势建设航空小镇,打造产城融合新节点;丽岗镇以“十里橘香产业带”为核心,串联石湾、新安及化州农垦区域,形成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村级层面,以化橘红产业为纽带,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红色革命村示范片及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带,推动17个建制镇的乡镇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目标2025年实现75%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城乡发展细胞体系。
以交通网络与生态文化廊道为轴线,化州强化城乡互联互通能力。交通领域,推进化北高速(广西北流至广东化州段)、国道G207线化州城区段改线等重大工程,同步实施罗州大道(一期)等城区路网升级,构建“高速—国道—县道—村路”四级联动网络,其中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的建设直接串联示范村庄与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生态文化领域,以罗江、鉴江流域生态廊道为骨架,融合年例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非遗文化进村庄、进景区、进公共服务场所,引导年例文化从“攀比吃喝”向“精神文明”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共享的线性融合。
化州构建“一核引领、三区联动、全域共富”的空间结构,通过功能分区避免同质化竞争。中心城区强化商贸服务与科技创新,推进罗江新区建设与河西老城更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化南临空经济区依托临空智造与物流,承接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培育“微工厂”3.0模式及百家产值超千万的乡村车间;化北生态经济区以合江、平定为核心,重点发展蚕桑、化橘红种植与生态旅游,打造“合江—平定”区域发展共同体。23个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报批,为三区功能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形成“中心城区辐射、南北两翼互补”的全域协调发展局面。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通过“城市资本下乡+乡村资源进城”的双向通道,化州推动城镇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培育乡村车间、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乡村旅游精品带、非遗文化展示等载体,促进乡村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城镇消费产品,2025年乡村旅游收入预计突破25亿元,形成要素互补的良性循环。
根据发展规划,化州预计到2026年实现城镇化率提升至50%,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通过空间重构与要素协同,逐步实现从“城乡二元”向“全域共富”的转型跨越。这一过程中,“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将进一步夯实协调发展基础,为县域城乡融合提供“化州样本”。
化州市通过“土特产”升级、“小载体”激活、“大文旅”融合三大特色路径,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系统性突破。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居茂名市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重点项目投资超额完成,民生支出占比达89.3%,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510。
“土特产”全链升级方面,化橘红产业实现从“小特产”到“百亿集群”的跨越,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15亿元,较2023年增长12.7%,种植面积超13万亩,聚集1500余家相关企业,带动35万从业人员增收821。产业升级体现为“三化”特征:标准化生产(良种覆盖率98%、标准化生产水平95%)、品牌化增值(品牌影响力指数从2023年的599.83跃升至2024年的950.76,位列全国区域品牌第四)、全链化延伸(开发200余种衍生产品,形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生态)8。
“小载体”激活县域工业方面,乡村“微工厂”模式破解传统工业“散弱”难题,累计培育微工厂632家,其中488家实现年产值9亿元,吸纳近8000人就业,“强村公司”模式入选广东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217。通过“临空经济区+微工厂”双轮驱动,化州实现了工业就业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的转变,近两年县域人口回流超2万人3。
“大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方面,以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为核心,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非遗项目44个,居茂名市首位),建立87名各级传承人队伍,建成11个非遗传承基地20。通过“文旅+康养+研学+产业”模式,2024年举办非遗展演、戏曲下乡等活动180余场,橘红文旅综合体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鉴江生态廊道推动文旅收入增长12%,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210。
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887公里,实现百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公路全覆盖,危桥改造与渡改桥工程受益人口超80万,形成“路通水畅”的惠民格局,直接支撑了化橘红产业物流效率提升与乡村微工厂布局3233。
化州的实践提炼出“政策连续性+市场灵活性+科技赋能性”的县域发展三角模型,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框架。
政策连续性构筑制度保障。通过“一核多元”治理模式,成立化橘红产业建设指挥部、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实施“明确分工—倒排工期—跟踪督导”机制,确保政策从规划到落地的闭环管理12。交通领域强化党建引领与规划先行,如交通运输局以党建推动“十五五”交通规划实施,实现民生工程与产业布局的协同推进34。
市场灵活性激活主体活力。立足化橘红“药食同源”特性,突破产业链瓶颈,从单一原料种植向深加工延伸,培育1500余家市场主体,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30。乡村微工厂采取“一村一策”模式,聚焦电子配件、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解决工业“散弱”问题,又满足农户“顾家+增收”双重需求17。
科技赋能性重塑产业根基。化橘红产业通过“科技+”实现品质跃升,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标准化率95%),引入深加工技术开发茶饮、保健品等200余种产品;搭建“化州市文化云”数字平台,推动非遗传播与文旅服务智能化,科技贡献率占产业增长比重超40�0。
核心启示:县域振兴需立足资源禀赋,以政策稳定性保障发展定力,以市场灵活性捕捉产业机遇,以科技赋能性突破传统路径依赖,三者形成“目标—机制—动力”的闭环体系。
尽管成效显著,化州仍面临经济结构与产业层次的阶段性挑战。工业短板表现为“三二一”经济结构特征(第三产业占比55.11%),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投资结构呈现“政府主导强、社会资本弱”特点,民间投资活力有待激发24。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方向聚焦“双轮驱动”:临空工业补链方面,依托湛江吴川机场临空经济区辐射,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2024年临空经济区已带动新增就业岗位5000余个6;数字经济赋能方面,推广“文化云”平台经验,建设化橘红产业大数据中心,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目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8%8。
总体而言,化州通过“扬长避短、特色突围”的发展策略,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其经验表明:县域振兴无需盲目复制“工业强县”模式,而应立足“土特产”资源,以全链思维激活生态、文化、产业多重价值,通过政策、市场、科技的协同创新,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跨越。
化州以“千年橘乡·活力新城”为愿景,通过“特色产业筑基—城乡融合赋能—文旅创新增值”的三维实践逻辑,在县域振兴进程中形成了可复制的发展路径。特色产业筑基方面,以化橘红为核心,通过“药食同源”政策创新、全产业链延伸及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向200亿产值目标迈进,同时培育临空制造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了“土特产”优势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县域经济增长极3035。城乡融合赋能层面,以新区建设与镇村示范为抓手,同步推进化北高速、粤桂界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优化,加速“湛茂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定位落地,实现强县促镇带村的梯度发展6。文旅创新增值领域,则通过“非遗+文旅”“康养旅居”等模式创新,将化橘红文化、年例非遗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打造中国化橘红康养旅居目的地,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2024。
实践成效:2024年化州经济社会发展顶压前行、加快恢复,2025年锚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的目标,正以“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关键之年为契机,向“县域振兴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全速迈进1036。
展望未来,化州需从三方面深化县域振兴路径:其一,强化科技支撑,将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1.5%,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化橘红全产业链升级,推动“土特产”向高科技产品跨越;其二,深化区域协同,加速融入湛茂都市圈,依托临空经济区、鉴江经济开发区等平台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县域经济—都市圈节点—沿海经济带增长极”的联动发展格局;其三,优化制度供给,力争市场主体突破5万户,通过政策创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将化橘红打造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典范1037。通过这三大举措,化州有望实现从“特色产业单点突破”到“多元协同系统升级”的质变,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提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化州实践新篇章。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