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论坛报》(Punjabi Tribune)9月10日报道,拉达克马拉松主办方于周二表示,计划将该赛事打造为全球“最具特色”的体育赛事之一,以此提升本地区的国际体育影响力。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获国际马拉松和长距离跑协会(AIMS)认证的赛事,本届比赛定于9月
印度《论坛报》(Punjabi Tribune)9月10日报道,拉达克马拉松主办方于周二表示,计划将该赛事打造为全球“最具特色”的体育赛事之一,以此提升本地区的国际体育影响力。作为全球海拔最高、获国际马拉松和长距离跑协会(AIMS)认证的赛事,本届比赛定于9月11日至14日举行,预计吸引来自31个国家超过6600名选手参赛,第十二届赛事共设六个项目,包括丝绸之路超级越野赛(122公里)、喀尔敦拉挑战赛(72公里)、趣味跑5公里、11.2公里跑、半程马拉松和全程马拉松。本周三,拉达克马拉松主办方对外宣布,即将于次日开幕的第12届赛事以打造全球“最具特色”马拉松为目标,既体现了体育赛事本身的专业追求,也微妙地嵌入了复杂的国际政治语境。根据主办方披露的信息,本届赛事共吸引来自31个国家的超过6600名跑者参与,再次刷新了其参赛规模纪录,进一步巩固了它作为国际马拉松和长距离跑协会(AIMS)认证的全球海拔最高马拉松的独特地位。
2010年8月,印度拉达克地区的列城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突发洪水灾害,造成200人丧生,大量民众无家可归。灾后,为了向世界展示拉达克地区的恢复重建成果,并激励当地生活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年轻人,拉达克马拉松应运而生。该赛事自称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马拉松,举办地为列城,赛道海拔介于3505米至5370米之间。2015年,拉达克马拉松正式加入国际马拉松和长跑协会,成为印度第五个获得国际认可资格的马拉松赛事。本届赛事得以实现大规模、高复杂度运作,也倚赖于强有力的公共部门和社区支持。据组委会透露,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政府、当地警察、卫生部门、拉达克自治山地发展委员会(LAHDC)、印度空军、陆军以及27个本地社区共同构建了赛事的后勤与保障网络。多方协作的模式不仅保障了赛事安全与流畅性,也体现出体育活动与地方治理、社会动员能力深度结合的现代趋势。
拉达克地区地处印控克什米尔东北部,不仅海拔极高,战略位置也极为敏感。尤其自2019年印度政府取消该地区自治地位、将其改为中央直辖区以来,拉达克的政治象征意义持续增强。在这一背景下,一项以“国际性”和“世界最高”为标榜的体育赛事,举办行为本身就承载了多重意图,既可视为对常态治理的宣示、对该地区国际形象的塑造,也可理解为一种对领土主张的软性合法性建构。赛事直接获得印度军方及边境道路组织(BRO)的后勤支持,进一步模糊了民间体育与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界限,体现出体育行动与安全政策之间日益密切的交织关系。赛事创始人切旺·莫图普·戈巴将拉达克马拉松称为“拉达克献给世界的礼物”,这一表述在修辞层面巧妙地将区域身份认同与国际影响力相联结。尽管拉达克地区的法律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仍存在争议,但此类大型体育赛事通过持续推动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印度借助体育文化交流、旅游推广和经济活动强化其实际控制策略的组成部分。诸如彪马(PUMA)和士力架(Snickers)等国际品牌的赞助与参与,也在无形中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市场化背书,折射出全球资本在面对复杂地缘政治现实时所采取的默认与适应姿态。
本届赛事共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的超过6600名跑者,构成了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国际参与群体。通过个体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中亲身完成极具挑战性的耐力奔跑,赛事不仅展现了人类体能的极限潜能,也在无形中塑造并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拉达克地区可达性、开放性和常态化的认知。这种借助身体实践与共同体验实现的认知建构,相比传统的官方宣传手段,往往具有更强的传播渗透力与情感层面的说服效果,从而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对该地区的地理感知与社会想象。尽管体育在理想层面常被赋予超越分歧、追求卓越的崇高意义,但在拉达克这类地缘政治高度敏感的地区,体育实践往往难以摆脱其作为国家战略工具的现实属性。因此,拉达克马拉松未来的发展轨迹,不仅取决于赛事本身在组织水平与专业性方面的提升,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演变趋势的深刻影响。
来源:劳劳看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