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 | 一面战旗和一个村庄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4:39 1

摘要:琅琊新闻网讯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举行,受阅方队威武雄壮,大国重器震撼亮相,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底气。其中,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这是继2019年国庆

琅琊新闻网讯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举行,受阅方队威武雄壮,大国重器震撼亮相,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底气。其中,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承载着历史荣光,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这是继2019年国庆阅兵后,战旗方队再次登场。“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每一面英雄的旗帜都承载着先烈荣光。而其中,有多面战旗浸染着浓厚的“沂蒙元素”——刺杀优胜连、岱崮连、郯城战斗模范连……

一面战旗和 一个村庄的故事

“又来了!又来了!快看,五连的旗……”

9月3日上午,沂南县张庄镇薛家村许多村民放下手里的农活,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仪式现场直播。电视屏幕上受阅方队那整齐划一的步伐、威武精良的装备,引起村民们一阵阵惊呼和掌声。而当80面鲜艳的战旗组成的方队映入眼帘时,大家更是兴奋地欢呼起来。

那面一闪而过的“刺杀优胜”战旗,格外引人注目,也让每一位村民都倍感亲切。因为这面时隔六年后再次接受检阅的战旗获得者,就是80多年前在薛家村召开的庆功大会上受到表彰的鲁中军区一团五连。

红色利刃 锋芒所向斩敌顽

鲁中军区一团五连,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它诞生于1937年12月寿光县牛头镇起义,历经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山东纵队、一一五师、鲁中军区、东北野战军等多次编制调整,现为北部战区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装步二连。

1943年1月,青驼寺据点的日伪军趁张庄逢集探听消息,曾两次偷袭驻张庄区小河村的沂临边联县公安局机关,都扑了个空。1月17日,日伪军100余人发动了第三次偷袭。我根据地军民早有准备,敌人偷袭依然落空。埋伏在惠家庄西南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一团一连凭借有利地势阻击敌人,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一团三连、四连紧急驰援,沂临边联县大队、公安队积极配合,经过一个多小时激战,敌人退至一山子高地。此时,五连也赶至一山子附近。

当晚,我军发起总攻,担任主攻的五连采取迂回战术,突入敌人阵地,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经过激烈搏斗,全歼了这股敌人。

战后,中共沂临边联县委在薛家圈召开会议,庆祝战斗的胜利。五连因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授予“战斗英雄连”光荣称号。

3月,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保留一一五师番号),五连随之改编为山东军区下辖的鲁中军区一团五连。针对刺杀技术不足的问题,五连开展高强度的刺杀训练,最终练出能连刺1000枪以上的本领。

1944年2月6日,鲁中军区在沂南县依汶北部举行上万人参加的军事检阅大会,五连凭借过硬的刺杀技术,被选定为全军区部队示范拼刺技术,并被授予“刺杀优胜”战旗。喜报传来,薛家圈军民欢欣鼓舞,鲜艳的红色再一次深深地刻印在薛家圈人的心中。

同年9月3日葛庄伏击战中,五连战士如猛虎下山,上百把明晃晃的刺刀直指敌人,刀刀见血,招招致命,“刺杀优胜”大显威力。六班战士曾本义率先冲入敌阵,连续刺杀了4名日军,因用力过度,刺刀弯折变形。

战斗持续到4日傍晚,我军最终基本歼灭日军一个大队,击毙日军中队长岗田健、长田平野等300余人,其中五连白刃战毙敌37人,俘虏日军20人。战后,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签署嘉奖令,特别表彰五连“刺杀技能过硬,战斗作风顽强”。

红色堡垒 军民共谱鱼水情

如今的沂南县张庄镇薛家村,由薛家埠和薛家圈两个村合建而成。据薛氏族谱记载,薛家埠于明代建村,薛家圈则是清末薛姓两兄弟由薛家埠迁居至此而形成。抗战时期,沂临边联县委曾驻薛家圈。

沂蒙东汶薛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长薛尚吉,热心地带着记者先后到临沂天河医院和张庄镇峪口村、薛家圈等地,走访了多位知情人。

薛克坡带领记者寻访当年的旧址

85岁的老支书薛克坡在薛家圈村中的几处老旧房屋前,指认着当年沂临边联县委办公的地方、伙房的位置以及县委书记王介福隐蔽养伤的老房子。

98岁的老党员、沂蒙红嫂王家余,还记得婆婆赵清相曾多次对她说起过,王介福在战斗中负伤后,在她们家养伤一年多,主要由婆婆赵清相等人掩护和照顾。

薛爱吉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90岁的薛爱吉老人,虽然当时年龄小,但对一些事情仍记得很清楚。她回忆说,为掩护王介福,家里人在屋内挖了一个地窖,洞口用石板盖住,王介福就住在里面。为了不引人注意,王介福的警卫员也没跟随在其身边。平时母亲赵清相和她们姐妹几个在房子周围放哨,一有情况就让王介福躲进地窖里,到吃饭的时候就给他送饭。薛爱吉老人还记得,王介福吃的主要是野菜粥,用小米等熬熟,出锅前放入一把苦菜。当时6岁的薛爱吉经常挎着篮子到地里挖野菜。

据党史资料记载,王介福是1941年5月被敌机炸伤的,在他住院治疗期间,先后由冯乐进、李成仕代理边联县委书记,直至1942年7月王介福伤愈复职。

王家余讲述那些难忘的往事

薛爱吉的母亲赵清相担任村里的妇救会长,大哥薛更吉、大姐薛进吉、二姐薛梅吉也都参加了革命。二嫂王家余16岁入党,曾担任村里的青年组织负责人,她的大哥、二哥也都参加了革命。后来她嫁给薛明吉,来到薛家圈后,任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工作。如今,王家余老人被接到天河医养老党员照护中心安享晚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依然精神矍铄,一个劲地夸共产党真好,国家真好。

薛爱吉一家只是薛家圈红色堡垒村的一个缩影。抗战期间,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家家住八路,人人都支前;村民们舍不得吃的鸡蛋,凑起来送给伤员吃;黄埠突围时,乡亲们冒着枪林弹雨,用绑着葫芦的门板在汶河里转运伤员……

红色战旗 薪火相传续荣光

薛克坡介绍,曾经飘扬着战旗的村南汶河岸边的石梁,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水泥厂,采石烧制水泥,支援了国家建设。

石梁或许将成历史,但那面鲜艳的战旗依然飘扬在薛家村人的心中,也同样飘扬在英雄连的心中。

如今的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装步二连,至今保持着三项特殊的传统:一是严格的刺杀训练标准,人均需完成3000次突刺训练,并保持集团军刺杀比武七连冠纪录;二是完善的荣誉传承制度,每周要进行战旗擦拭仪式,新兵入连需完成刺刀开刃仪式;三是实战化的演训要求,每年组织带实战背景的白刃战训练,单兵需通过10轮连续突刺考核。

薛家村人在战旗的感召下,在沂蒙精神的鼓舞下,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新家园。平整宽阔的沂新公路穿村而过,一头连接着沂南县城,一头连通了高速公路和高铁,不仅缩短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更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乡村振兴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新的规划蓝图上,薛家村将在北部新建居民社区,配套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在薛家圈旧村建设现代化民宿,在薛家埠旧村打造文化休闲服务区,在汶河岸边打造百亩阳光沙滩和多处露营基地,同时将原有的农田建成景观农业园和休闲农场,一个兼顾居住、农业与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村庄呼之欲出,薛家村正由一个传统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一步步蝶变为产业融合发展、配套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农村。

战旗猎猎,精神长存。“刺杀优胜”战旗所蕴含的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永远在薛家村和英雄连中传承下去,成为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来源:无线临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