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关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女职工素质提升、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市总工会创新开展“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女职工阅读习惯,增强女职工阅读能力,提升女职工阅读质量,做
墨香浸润芳华
书香点亮初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关于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促进女职工素质提升、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市总工会创新开展“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女职工阅读习惯,增强女职工阅读能力,提升女职工阅读质量,做好“玫瑰书香+”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家庭家教家风的结合文章,持续打造“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阅读品牌。
为彰显包头市女职工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在文字里涵养力量的精神风貌,包头市总工会特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玫瑰书香”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展示专栏。这里有她们在书页间与心灵的对话,有在墨香中对生活的感悟,更有新时代女性以阅读赋能成长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属于女职工的“书香盛宴”,聆听玫瑰与文字碰撞的温柔回响。
以手驭心 以技入道
——《了不起的匠人》读后感
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会委员会
郭慧荣
一生专注一件事 让时间成为技艺的朋友
《了不起的匠人》这本书,记录了15位来自亚洲各地的手工艺匠人。他们或远离喧嚣的都市,或大隐隐于市,却都拥有着一双最稳定的手和一颗最赤诚的心。喧嚣浮华不足以让他们动摇,飞速变化的世界不足以震颤他们的心灵。读完此书,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对“匠人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匠人之魂:专注与坚持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所谓匠人,就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匠人,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
西藏唐卡匠人旦曾平措,昔日叛逆不羁的青春少年,成长为皈依唐卡的手工匠人。他潜心绘制,传承的不仅是家族文化,还通过公益办学,传播技艺火种。一幅唐卡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完成,而一位成熟的唐卡画者,需要潜心学习四到六年。这种对时间的无畏,令人敬佩。
日本漆器匠人坂本雅彦,用一生的时间,只做一道工序,用一生的工作,将涂漆技艺推向极致完美。124道工序,是不允许速成的慢工;数年的时间,是功到自然成的沉淀。
匠人之心:热爱与敬畏
匠人精神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古先圣贤认为,成人之大本,一曰:发心。二曰,愿力。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
书中的匠人们对他们所从事的手艺怀有深深的敬畏之心。例如金缮匠人认为:“修缮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用金,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他们还强调:“金,是很绚丽的,用金要克制,匠人也要克制,匠人要隐藏在器物之后,要让修缮融入器物本身,也是匠人的克制。”
这种克制与隐藏,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谦逊之美。一流的匠人很少有浮夸骄躁的。那份谦卑,连同对艺术的狂热,已融入骨血中,与身同在。
匠人之境:寂寞与繁华
能够堪称匠人的人,是甘受住寂寞,是沉淀下心。世界那么大,行业那么多,大多数人都坚持不到最后就放弃了,然后转去做其他行业。能够坚持本心,坚守初心的人实为少数。
台湾柴烧匠人田承泰,人到中年,半路出家,抛弃稳定安逸的生活,探寻远古文明的工艺。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参考,没有太多的鼓励去支撑,只有飞舞的火花是记录,只有厚重的器物是见证。为了研究灰釉的灰,他花了七年时间,这是无人问津的七年。
真正能忍受孤独的人,事实上他心里没有孤独这件事。我想这是格局、是胸怀、是热爱,是时间积淀的民族文化。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传承之困:技艺与时代
在电子排版时代,浙江乡下偏僻的东源村仍然有人以木活字拓印家谱为职业。谱师王超辉执着于木刻刀和捡字诀,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木活字修谱中塑造经典自己。手艺的传承只能是反复的磨练和时间的历练,缺一不可。年轻人的选择太多,新世界的诱惑太杂,他怕后继无人。
待老一批匠人故去,中国不知多少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五年十年入门功,已吓走很多年轻人。除了重复再重复,没有捷径。这条路注定孤独。
启迪之光:匠人精神与现代生活
托科技进步的福,我们的规模生产越来越完善,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讯交流更加方便,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但人们并没有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满足。相反,很多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一些人追求的“又快又好”、“又好又快”都没有带来相应的幸福感。
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得浮躁和焦虑,人们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探求生命的本质,也在为自己的将来寻找方向。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了不起的匠人身上获得一些启示:专注于一项自己喜爱的手艺,没有速成,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努力地付出,耐心地等待,倾注一生的精力去获取自己的梦想。
结语:不辜负 归初心
《了不起的匠人》这本书的意义远超其内容本身。执着的匠人,精湛的技艺,以今生换千年的极致苛求,上抵天堂的绝美,接近尘埃的真实,比任何一本鸡汤成功学都来得惊心动魄。它让我们看到,匠人匠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大概就是“匠人精神”最纯真的呈现。正所谓“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专注、坚持、热爱和敬畏的精神品质,尤为珍贵。它不仅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或许我们无法人人都成为匠人,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秉持一份匠心,以专注对抗浮躁,以坚持守护初心,让时间成为我们追求极致的朋友。
在向日葵的根须下聆听生命的回响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固阳县光明小学 贺英
在乌伦古河岸广袤而粗粝的戈壁上,李娟的母亲带着一个奇特的“家”扎下了根——这个家不仅有人(外婆、母亲、叔叔和“我”),更有活蹦乱跳的丑丑与赛虎,有嘎嘎叫的鸭子和沉默的兔子。他们栖身的“冬窝子”,紧邻着母亲在荒漠中艰难开垦出的百亩葵花地。当鹅喉羚的啃食、干旱的炙烤、虫害的侵袭一次次将微弱的希望推向边缘,这片在尘沙之上倔强生长的向日葵地,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庄稼收成。李娟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以近乎显微镜般的观察与饱含温度的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命样本。
读过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相继去追了八集电视连续剧,更是被阿勒泰的美景和生活所吸引。没有时间去到阿勒泰,就在李娟的文字里继续感受阿勒泰。书中描写了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在这些吉光片羽的记录中,作者集中将思绪汇聚于自己家族成员的生活细微,他们与无垠荒漠构成完整的生态样本。
在李娟的笔下,家禽牲畜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家庭成员。丑丑、赛虎、鸭子、兔子,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这种对生命的平等视角,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态诗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一员。
外婆、母亲、叔叔和"我",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家庭生态。他们与家禽牲畜、向日葵、石头共同编织出一张生命的网络。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生态智慧。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李娟的文字提醒我们关注生命的本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已经感受那片向日葵地不仅生长着向日葵,更生长着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这片向日葵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庄稼,更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李娟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生命以其最本真的方式存在着,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坚持都有其意义。这或许就是《遥远的向日葵地》带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时光里的暖 掌心的甜
昆北幼儿园 石悦
晨光刚漫过幼儿园的篱笆,就被孩子们的笑声撞成了碎金。我站在活动室门口,看着那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扑过来,小小的手紧紧攥住我的衣角,像攥住了整个世界的安全感。
初为人师时,总觉得时光是被“小脚印”踩出来的。小班教室里,刚入园的路路抱着恐龙玩偶哭红了眼,我把他搂在怀里,拍着背唱着不成调的童谣,直到他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却在我掌心留下湿漉漉的吻。那时的时光很慢,慢到能数清孩子午睡时的呼吸,慢到能把每个哭闹的清晨,都熬成他们主动递来糖果的黄昏。我记得第一次被孩子叫“妈妈老师”时的慌乱,记得把尿湿裤子的小家伙抱在我的外套里取暖时的心疼,更记得他们用蜡笔涂出歪歪扭扭的“老师我爱你”,纸页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鼻涕印。
后来,时光成了指尖的温度。中班的孩子们像一群刚学会飞翔的小鸟,总在户外活动时把我围在中间。他们会举着捡到的树叶喊“老师快看小扇子”,会在我蹲身系鞋带时,偷偷把花瓣别在我的发间。有次我感冒咳嗽,乐乐把自己的小熊塞给我:“老师抱着它睡觉,病就会飞走啦。”那天午休,我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忽然觉得所谓幸福,不过是被三十颗童心小心翼翼捧在掌心的暖。我们一起在雨天踩水坑,看水花溅起的彩虹;一起在雪天堆雪人,把围巾摘下来给雪人当领结;一起在春天的泥土里寻找破土而出的嫩芽,相信每片嫩芽都藏着一个小小的愿望。
时光又在悄然间长出了翅膀。大班的孩子们开始倒计时毕业的日子,他们会认真地问:“老师,我们走了,你会不会想我们呀?”我笑着点头,却在转身时偷偷抹掉眼泪。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不同的职业,也会有珠珠站在台上,用还带着奶气的声音说:“我长大要当像老师一样的人,因为老师的眼睛里有星星。”原来这些年,我在他们心里播下的温暖,早已长成了会发光的种子。
如今晨光依旧,身边的小面孔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依然会蹲下身听孩子讲天马行空的梦,依然会在他们摔倒时伸出手,依然会把哭闹的小家伙抱在怀里,就像八年前那样。只是现在的我更懂得,幼教时光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孩子们用纯真教会我热爱,用信任教会我坚守,用成长教会我时光的意义。
暮色温柔时,我看着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忽然发现那些细碎的时光早已在掌心酿成了蜜。那些被口水浸湿的衣角,那些沾着颜料的小手印,那些在耳边叽叽喳喳的童言,都成了岁月里最珍贵的收藏。幼教时光啊,就像园子里的向日葵,我们迎着阳光陪孩子们长大,而他们回馈的温暖,早已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长出了甜甜的芬芳。
这大概就是时光最好的模样:我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种下暖,而他们在我的岁月里,撒满了糖。
柔肩担道义 芳华映山河
——《人世间》中的“她”
固阳县委社会工作部 曹璐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始终以独特的生命形态参与文明建构。她们以柔韧的双肩扛起家国责任,以智慧的光芒照亮文明进程,以“韧”的智慧化解时代困境,以“润”的温情滋养社会发展,书写着永不褪色的“她”篇章。梁晓声笔下《人世间》的平民史诗,与新时代基层女性的奋斗画卷遥相呼应,以坚韧的性格、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展现着独特的力量,勾勒出中国女性精神成长的壮美轨迹。
《人世间》这部由著名作家梁晓声创作的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了近50年时间进程中芸芸众生的人情百态,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女性半个世纪的精神嬗变。周蓉母女打破世俗藩篱的追寻,是知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觉醒宣言,李素华、郑娟用柔弱脊梁撑起的家庭港湾,诠释着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完美交融。这些跃然纸上的女性形象,既有“任是无情亦动人”的坚韧风骨,又具“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情怀。当郑娟在寒冬腊月里为狱中的周秉昆织毛衣,当郝冬梅在政治风波中始终守护爱情初心,这些细腻笔触下流淌的,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当文学镜像映照在北纬41度的固阳大地,夏天漫山山丹花似火,冬日莜麦垛堆成金色,草原文明与农耕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固阳剪纸传承人王宏霞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剪刀起落间,农耕劳作、民俗节庆化作灵动的镂空艺术,让千年非遗重焕新生;“阳光女孩”郭蕾则将绽放的荞麦花海、摇曳的黄芪田间转化为流量密码,借力电商东风把固阳农特产品推向全国。她们以文化为根基,以科技为羽翼,将根系深扎这片海拔2000米的热土,用匠心与热忱续写着新时代的固阳华章。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时代女性正以《人世间》般的坚韧与温情,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文化传承的最前沿、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上,始终保持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姿态,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平民史诗”。当固阳的山丹花再度染红山野,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大自然的岁岁荣枯,更是一代代女性接力奋斗的精神年轮——她们用柔肩担起道义,以芳华映照山河,在民族复兴的壮美画卷中,永远都是那抹最温暖的亮色。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