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载春秋,我穿行于医疗卫生机构与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现场,在传染病防治的防线上守护公众健康。面对复杂的专业场景与多元的主体诉求,我常思索:如何让冰冷的条例传递温度?如何让监督成为共建而非对抗?《非暴力沟通》如一道光,照亮了答案——真正的执法艺术,是架起善意的
翰墨飘香润杏林
书香致远映初心
第四届“健康护航 书香杏林”活动
如约而至
从千余页书海中汲取智慧
在万余文字间沉淀思考
我们精选20篇优秀作品与大家共赏
这里有医者对生命的敬畏
有对仁心的注解
更有字里行间流淌的赤诚与担当
让我们在墨香中感悟医者情怀
于文韵里汲取奋进力量
让阅读之光照亮健康护航之路
以善意之桥,筑监督之责
——《非暴力沟通》中的执法智慧
九载春秋,我穿行于医疗卫生机构与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现场,在传染病防治的防线上守护公众健康。面对复杂的专业场景与多元的主体诉求,我常思索:如何让冰冷的条例传递温度?如何让监督成为共建而非对抗?《非暴力沟通》如一道光,照亮了答案——真正的执法艺术,是架起善意的沟通之桥。
观察而非评判:穿透专业壁垒的明镜
卫生监督常需直面违规行为。在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客观、准确地描述观察结果是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有效沟通的基石。过去,我习惯以“未落实制度”“管理疏漏”等结论性语言定性问题,却无意中筑起对立的高墙。卢森堡博士指出:“暴力沟通始于道德评判。”书中强调区分“观察”与“评价”的重要性,让我豁然开朗。以往,我可能会因看到医疗机构在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就直接对相关负责人说:“你们消毒隔离工作做得太不规范了,这样很容易引发传染病传播风险。”这样的表述其实混杂了个人评判,容易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开始尝试只陈述观察到的事实,比如:“我在检查中发现,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消毒记录存在漏记现象,近三天内有两次未记录消毒时间和操作人;另外,医疗器械的消毒浸泡液浓度不符合规定标准。”这种客观的描述方式,让对方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也更愿意心平气和地与我交流后续的改进措施。
感受与需要:倾听沉默的诉求
在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审核中,企业常因材料反复修改而焦躁。我曾归因于“敷衍应付”,却忽略了背后的深层需求。书中揭示:“所有冲突的根源,是未被看见的需要。”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穿透行为表象,倾听灵魂的呼喊。某次审核一类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时,企业多次提交不完整材料。我摒弃了“你们不专业”的预设,转而询问:“反复修改是否遇到技术困难?”对方坦言:“新员工不熟悉备案标准,我们需要指导。”在充分倾听后,我对《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备案资料清单及网上备案操作指南》进行了深度细化与优化。极致清晰的资料清单如同精准的“需求说明书”,主动、明确地传递了监管要求,消除了企业的困惑与反复沟通的烦恼;高度友好的网上操作指南则如同一位耐心的“数字伙伴”,以用户视角提供全程陪伴式指引。这种精细化、透明化、便捷化的改进,显著提升了备案效率,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可能引发的误解与对立,用清晰的规则和友好的服务传递了监管的温度,在实践中印证了“清晰的表达是尊重的起点”,共同筑牢了消毒产品安全的防线。
请求而非命令:激发责任感的密钥
在卫生监督岗位上,“立即整改!”、“必须执行!”曾是我沟通的常态。面对传染病报告延迟、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出于责任与风险担忧,我惯用强硬命令,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彰显问题严重性,确保快速整改。然而,《非暴力沟通》点醒我:“要求若伴随威胁,便是精神暴力。”这种命令实则在制造隔阂,甚至引发抵触,反噬工作效果。非暴力沟通倡导将“命令”转化为“清晰请求”。这要求在表达时,明确具体行动,并尊重对方自主性,给予选择空间,变居高临下的指令为基于平等理解的协商,让对方在被尊重中主动担责。一次基层医疗机构检查印证了其力量。该机构医疗废物暂存间问题突出:标识模糊不清,交接记录不全,缺乏双签字,管理漏洞大。以往,我可能直接命令:“管理太差,必须立刻全改,否则处罚!”这虽强调严重性,却无具体路径,易生逆反。运用新方法,我平和反馈:“为确保合规、降低风险,建议本周完成两项具体工作:一是更新暂存间标识,清晰标注感染性、损伤性等废物类别区域;二是建立交接记录双签字制度,每次由产生科室和暂存间人员共同签字确认,确保可追溯。您看这样可行吗?”将笼统“整改”细化为可操作步骤,既指明目标,又赋予自主权。负责人不再紧张抵触,而是认真点头,理解严重性并承诺落实。一周后复查,标识清晰醒目,记录完整规范。这次经历深刻揭示:可操作的请求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直指问题核心,高效解决,同时维护尊严与沟通氛围,真正激发了责任感。
《非暴力沟通》远不止是沟通技巧,它唤醒了我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它让我领悟到:监督执法的真谛,在于以理性为舵,以同理心为帆,在制度的航道上,引航善意前行。当医疗机构因坦诚交流而主动改进疫情报告,当企业因感受到尊重而自觉提升产品质量,我仿佛印证了卢森堡博士的洞见:“理解,是培育善意的土壤。”这恰是现代执法者的写照——我们既需秉持法律的严谨,也当保有常人的温度。非暴力沟通让两者不再割裂:用观察看清事实,用感受连接彼此,用需求寻找共识,用请求促成行动。当刚性的原则与温暖的沟通达成这种平衡,监督工作便真正成为一门守护生命的艺术。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