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专家下沉德阳:科研与诊疗的双重“提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5:43 1

摘要: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简称“德阳医院”)的名医工作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简称“总院”)多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集中坐诊,如内分泌科的诊室门口总是排得格外满,不少患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挂上谢春光教授的号。

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简称“德阳医院”)的名医工作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简称“总院”)多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集中坐诊,如内分泌科的诊室门口总是排得格外满,不少患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挂上谢春光教授的号。

谢春光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承担者。如今,他和他所代表的顶尖临床科研力量,正系统性地“下沉”至德阳——不只是看病,更将科研的种子播散到德阳的土壤中。

科研落地:从国家级课题到区域专项的全面布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自然”)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被广泛视为衡量单位和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2025年,总院共获批25项国自然项目,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有3位项目负责人长期在德阳医院开展工作。

在总院的带动下,德阳医院的科研呈现出系统化、多层次的布局。截至目前,医院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6项,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课题1项。更值得关注的是,德阳医院积极申报地方科研项目,已向德阳市科技局提交项目申请23项,其中9项属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项课题;还申报了成都市卫健委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委校合作专项课题10项。

这些课题覆盖了从基础机制研究到区域高发疾病诊疗优化的多个层面,形成了“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市级落地”的科研体系。

专家深耕:从“一号难求”到“周三在德阳”的转变

谢春光教授是总院专家下沉德阳的一个典型。作为国自然基金的获得者、内分泌领域专家,他坚持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三下午于德阳坐诊,已成为不少当地糖尿病患者和甲状腺疾病患者长期追随的医生。

“谢教授的号不好挂,但值得等,”一位患者表示,“他不仅用药准,还会耐心讲解疾病来龙去脉。”

像谢春光这样穿梭于成都与德阳之间的专家,目前已达91人。他们中有管理人才、大科主任、青年科研骨干,也有专攻疑难病种的临床高手。这批专家成规模、分批次地进驻,从教学查房、手术示范,到课题设计、论文撰写,他们全方位地带动本地医生成长。

深度造血: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之路

专家“下沉”不难,难的是让科研思维和学术精神一同“下沉”。在德阳,总院的专家们带来的不仅是他们的号源和手术刀,更包括科学规范的临床思维和持续探索的研究习惯。

一批本土青年医师在专家带领下逐渐从“看病人”转向“研究病”,主动创新申报市级、省级课题。患者发现,身边的医生越来越“爱问为什么”;年轻医师开始踊跃参与学术讲座和科研讨论;曾经必须转诊至成都的复杂病例,如今越来越多留在德阳解决。

“我们最终希望看到的,是德阳医院能自己‘造血’,”一位总院派驻专家坦言,“而‘输血’的目的正在于此。”

当总院专家教授在德阳医院看诊之时,他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一所医院的气质。这一切,或许才是“专家下沉”更深层的意义——他们不仅是在看病,更是在播撒科学的种子,改变一片土地的医疗生态。

来源:德阳全媒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