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1款入耳式脑电耳机,只一张A4纸重量,能干以前上百万的活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5:57 1

摘要:但今天说的这个,没那么玄乎,却更贴近现实:有一家公司,做了个能监测你大脑信号的入耳式耳机,刚拿了千万级融资,带头投钱的,还是小米系的老兵。

文章来源:械友之家,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

今天聊个猛的——脑机接口。

一听就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东西?什么《黑客帝国》插根线学功夫、《阿凡达》连上基因辫子操控外星身体……

但今天说的这个,没那么玄乎,却更贴近现实:有一家公司,做了个能监测你大脑信号的入耳式耳机,刚拿了千万级融资,带头投钱的,还是小米系的老兵。

没错,脑机接口,已经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昂贵设备,它正悄悄变成你我能买来用的消费电子产品。

这家公司叫“脑韵科技”,成立才不到半年,产品都还没大规模开卖,就已经被资本市场盯上了。

它到底做了什么?凭什么被看好?

就一耳机?不,它是你头上的“迷你脑电监测站”。

脑韵做的核心产品,是全球第一款入耳式脑电耳机。别看它只有6克重——差不多是一张A4纸的重量,但它能干的事,以前得靠那种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专业脑电设备(EEG)才能实现。

这玩意儿怎么工作的?

简单说,它利用你耳朵眼里那块“风水宝地”——血管和神经丰富、离大脑又近,能更清晰地捕捉到三种生物信号:脑电(EEG)、肌电(EMG)和心电(ECG)。

然后,它背后有两项硬核专利技术撑腰:

一个是基于强化学习的生成式音乐调控。另一个是多层扩散模型结合ICA的信号处理技术。

基于强化学习的生成式音乐调控就是说,这耳机不是机械地给你放催眠曲或者莫扎特。而是根据你实时的脑电波,动态调整播放的内容——比如你今晚特别焦虑,它就能生成一段专门帮你“降温”的音乐,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调节效果。

多层扩散模型结合ICA的信号处理技术。这名字听起来很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降噪+提纯”。把你耳朵里采集到的杂乱信号,比如你转头、咳嗽、旁边有人说话给过滤掉,只留下最干净、最可靠的脑电信号。

所以你别以为它只是个耳机——它其实是个藏在耳朵里的、能读懂你状态的微型AI医生。

为什么是“小米系”老将领投?因为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脑韵这轮天使轮投资方,一个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云米科技,另一个是伴飞脑科学孵化器。这传递了一个很强的信号:这帮人,不是来纯搞科研的,他们是来认真做产品、做市场的。

带头的人叫王朝阳,是云米科技当年的老将,亲身经历过云米从起步到纳斯达克上市的全过程。这种人最擅长什么?——把技术变成商品,把实验室样品卖进千万家。

和他一起搭班子的,还有一批来自博世、西门子、海尔、小米生态链的硬件老炮,以及专门搞脑电研究的科学家。

这种“商业+技术”的交叉团队结构,非常说明问题:他们知道怎么做消费电子产品,不能太重、不能太丑、不能太贵;他们也知道怎么做脑机接口,信号要准、算法要聪明、得能真正帮到人。

脑机接口+消费电子:万亿市场,才刚刚启动。

你可能觉得“脑机接口”离自己还很远?

但数据告诉你,这个市场已经悄悄启动了: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是23.5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会涨到10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6%;在中国更猛——到2040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26%。

而这只是“脑机接口”本身。

如果叠加上正在爆发的消费级AI硬件市场,2024年规模已达1.17万亿元,你会发现:AI正在从手机、音箱、眼镜……一步步“侵入”你的身体。

从AI耳机到智能戒指,从脑电监测到情绪调节,科技正在从“外在功能”走向“内在状态”。

谁能把“脑机接口”做得更轻、更准、更便宜,谁就有可能在下一代人机交互中抢到先机。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目前脑韵的产品还处于研发与商业化推进阶段,没到大范围开卖的时候。但从他们已经展示出的技术路径和团队背景来看,这绝不是PPT创业。

尤其是在睡眠障碍、焦虑监测、专注力训练这些具体场景中,这种轻便的、能长期佩戴的脑电设备,会有非常明确的刚需。

写在最后。

脑机接口曾经只属于科幻和实验室,但现在,它正被一群懂技术、懂商业的人推向市场。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开始为我们日常所用。

也许不久之后,你戴上一副耳机,就不仅能听歌、打电话,还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提升专注力。

那不是魔法,那是科技。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