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八角湾上榜国家级美丽海湾名单——生态蓝湾 活力海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16:05 1

摘要:潮水褪去,烟台八角湾热闹非凡。夕阳为万米金沙滩镀上暖金,肥美的海鲜随浪涌上岸,市民手持工具俯身捡拾海蛏、海肠,尽享“赶海人”的丰收之乐。

潮水褪去,烟台八角湾热闹非凡。夕阳为万米金沙滩镀上暖金,肥美的海鲜随浪涌上岸,市民手持工具俯身捡拾海蛏、海肠,尽享“赶海人”的丰收之乐。

这份海洋的馈赠,来得并不容易——八角湾所在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是烟台工业重地,聚集着3600多家工业企业,地区生产总值占烟台市近四分之一。

“海洋生物扎堆‘安家’,折射出的是八角湾海洋生态的变迁。”山东省烟台市生态环境局黄渤海新区分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王森认为,“用心呵护海洋环境,才能平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收获大海的馈赠。”

从曾经的一片盐碱地,到如今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连续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称号……当工业文明的齿轮与海洋生态的脉搏同频共振,八角湾的蝶变,正成为烟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三措并举 海洋生物扎堆“安家”

曾经的八角湾,并非如今这般模样。

由于区域社会快速发展,八角湾曾面临入海河流水质恶化、海域生物种类和数量下降、海防林防风固沙功能减退等问题,滨海生态环境和居民亲海感受均受影响。

“小时候,从白银河入海口望去,养殖网箱、浮球密密麻麻,水面是黑褐色的。” 出生在八角湾畔的烟台市民栾和兴回忆道。

痛定思痛,烟台毅然开启了一场逐年升级、力度不断加码的生态“保卫战”,捍卫这一湾深蓝。

关闭入海口“闸门”——严控污染源头。自2018年起,烟台对区域内七条雨水排海管道进行升级改造,对五条入海河流实施清淤拓河工程,累计拆除一万余公顷养殖区,整治6000多个海上养殖泡沫浮球。

修复海岸生态——重塑亲海空间。全面修复和加固受海浪侵蚀的护岸,严格限制沙滩硬化建设,维护沙滩自然连续性,拓展亲海休闲空间。

抚育更新海防林——引入135种常绿乔木、色叶植物和时令花卉,新增林地面积70万平方米,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提升滨海生物多样性——在全国率先构筑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近五年共放流各类海洋经济类苗种1.7亿单位。

“不知不觉,八角湾变了样。”如今,栾和兴已是这一湾岸线治理工作中的一员,巡查岸线生态早已是他工作的一部分。“看着鱼儿多了,水变清了、岸变绿了,心情也变美了。”他笑着说。

人海和谐

生态红利催生新动能

如今,八角湾的美,不仅在于海水清澈、海鸟翔集的自然风貌,陆上岸线的精心规划与巧妙雕琢,更为这片海域增添了别样风情与活力。

沿着七十八公里的沿海岸线信步西移,后沙广场、扬帆广场、“恋烟台”水晶礼堂、天马栈桥、孤独的鲸、时光塔等地标性建筑次第“落座”,让万米金沙滩实现“一步一景”。这条“出片儿”的海岸沿线,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频频“出圈”的背后,是烟台对八角湾岸线的持续“精雕细琢”。从2011年起,黄渤海新区陆续聘请英国ATKINS公司和美国AECOM公司、CCDI悉地国际公司等顶尖规划设计机构,对八角湾沙滩、岸线、海防林进行一体化保护性提升规划,最终敲定国际建筑团队KCAP设计的“烟台海岸花园”方案,让“海岸线”不再只是图形概念上的简单线条。

置身八角湾畔,海与城的关联格外“紧密”,城市仿佛坐落于自然之中。

以后沙广场的旺角廊桥为例,观景挑台高高耸立,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俯瞰大海的绝佳视角。“我宛如站在海平面上”“海天一色此刻具象化了”……通过精心设计,整条八角湾海岸线上的景观融合海的视觉美感,特色鲜明且融入自然,“孤独的鲸”“后沙广场”等城市地标也成为烟台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关键词”。

从“海岸线”之下到“海岸线”之上,八角湾以景观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正是烟台近年来拥湾而建、“精雕”海岸线的生动实践。

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传承五百余年,声名远播世界,尽显八角湾人杰地灵、人文之盛;这里,国际葡萄酒节、黄渤海开海节、市民文化节、海上帆船赛、星空马拉松、非遗美学“烟台之夜”轮番上演,频频刷爆朋友圈。如今的八角湾“可观、可品、可逛”“宜居、宜业、宜游”,为城市生活赋予更多崭新体验。

“数治”海洋

302个排污口“归零”

八角湾的美丽与和谐,既是市民亲近海洋、享受海洋之美的“源”,也是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

立足长远,让八角湾永葆美丽,一方面需要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引领产业低碳转型升级。

早上六点不到,黄渤海新区的环境执法队员已整装待发,登上移动监测走航车,驶向八角湾周边。这辆走航车堪称环境监管“尖兵”,能在毫秒之间对超过百种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精准、实时监测。

“车内电脑屏幕上,一张实时更新的地图随车辆前行,不同高度的柱状图在地图上宛如绿色屏障。一旦出现红色高值区域,便意味着该点位存在异常。”环境执法队员孔祥一介绍,这种先进的走航监测方式能迅速分析污染物种类与浓度,通过与全区排污许可智慧平台中企业的特征污染物比对,可迅速锁定污染源头,为精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依托数字化、一体化管理机制,烟台不断完善湾长制、河长制、海上环卫机制及海警协作机制,构建起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数治海洋管理平台,实现海湾生态环境“可视、可控、智能化”全方位监管。

此外,烟台在全国率先推行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管理无序的局面,明确各类入海排污口的管理标准与要求。“自该模式实施以来,仅黄渤海新区就成功整治入海排污口302个,整治率达100%。”王森说。

守护一方蓝湾,烟台选择的不是不发展产业,而是通过智改数转等途径,推动产业降碳提质增效。比如,万华化学投资12亿元建设封闭式物料输送管道,VOCs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严格80%;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已实现试生产;中科院海洋所研发的海水淡化膜材料,能耗比传统技术降低40%。

守着生态蓝湾,越来越多企业在绿色发展上下足“绣花功夫”。漫步八角湾畔,闻不到异味,听不见噪声,看不见“跑冒滴漏”。

从曾经的“生态伤疤”到如今的“城市明珠”,八角湾的蜕变见证了烟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坚实步伐,更成为中国工业城市探索绿色转型的鲜活案例。当蔚蓝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色彩时,“以海为名”“以湾为美”的烟台,定会带来更多精彩。

YMG全媒体记者 童佳怡

通讯员 王森 刘庚鑫

责编:秦菲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