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管理,处置一批违法违规账号。
近期,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督促网站平台强化新闻信息内容管理,处置一批违法违规账号。
问题来了,仿冒正规新闻媒体,但是发出来的新闻事件是真实的,是否违法违规?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正规媒体吗?
根据国家网信办公布的典型案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针对您的问题分析如下:
仿冒正规新闻媒体发布真实新闻,是否违法?
经查网络资料,回复这种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即使发布的新闻事件本身真实,仿冒正规新闻媒体的行为已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具体违法情形包括:
假冒仿冒身份:在账号名称、头像、简介等信息中仿冒新闻单位标识或使用相似内容,误导公众对信息来源的认知,破坏新闻传播秩序。
违规开展新闻信息服务: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机构或个人,擅自以“记者”“新闻栏目”等名义从事新闻采编发布活动,即使内容真实,也因主体资质不合法构成违规。
国家网信办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例如某文化传媒公司未取得新闻服务许可,发布真实新闻报道,其账号仍被依法关闭,说明违法性在于身份仿冒和资质缺失,与内容真实性无直接关联。
那么,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否必须由正规媒体完成?
取决于新闻类型和发布主体性质,具体分两种情况:
涉及公共事务的新闻采编发布:
•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只有取得许可的新闻单位或符合条件的商业网站才能从事新闻采编发布服务,普通个人或机构不得擅自采编时政类新闻。
• 例如,某公司以“通讯员”名义报道社会事件,即使内容属实,仍因未取得资质被查处。
非时政类信息的转载或评论:
• 普通用户可基于事实发表评论,或转载正规媒体已发布的新闻,但需注明来源且不得篡改内容。
• 例外情形: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政府需支持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但强调报道主体仍需是合法新闻机构,并要求内容“及时、准确、客观、公正”。
所以,仿冒媒体身份或缺乏资质的新闻发布行为均属违法,与内容真实性无关,主要因扰乱新闻传播秩序、误导公众而被查处。
时政类新闻的采编发布权仅限正规媒体,普通用户可通过转载和评论参与传播,但需遵守平台规则和法律法规。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