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探史·江河共辉|“青铜医生”白丹:用“四颗心”守护历史 让残缺文物重获新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1:39 1

摘要:“大概在八九年前,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后就觉得,文物修复这行太适合我了。既需要理科的严谨,又能接触感兴趣的历史,刚好是文理结合的方向。”说话的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事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白丹。今年,她已在文物修复领域坚守了七个年头。

央广网西安9月11日消息(记者陈锵 实习记者苏睿楠)“大概在八九年前,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后就觉得,文物修复这行太适合我了。既需要理科的严谨,又能接触感兴趣的历史,刚好是文理结合的方向。”说话的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事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白丹。今年,她已在文物修复领域坚守了七个年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青铜器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承载千年青铜文明的重要殿堂。这里馆藏文物48万余件,一级文物达102件,从纹饰繁复的折觥到造型庄重的青铜鼎,件件都是历史瑰宝,静静在展厅中诉说着三千年前的文明往事。

当观众为青铜器的精美纹饰与厚重历史惊叹时,鲜少有人知晓,在文物从地下走向展柜的过程中,有一群“无名英雄”在默默守护——文物修复师。他们没有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惊喜”,也少了讲解员与观众的互动,却用双手“还原历史”,让残缺文物重获新生,在无声中与古代工匠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兽面纹双耳方座簋(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我2017年入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之前学的是化工,和文物修复完全不沾边。刚进来时啥都不懂,全靠师父带。”白丹回忆起自己刚入职时的经历。“一开始就是打下手,看师父们清理文物、判断病害,从最简单的表面清理学起,慢慢才敢自己上手。”在她眼中,文物修复师远非外界想的“高大上”,更多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要懂化学辨别锈迹成分,要懂历史保护文物信息,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每一个操作都可能影响文物携带的历史信息,容不得半点马虎。”

白丹运用科学技术帮助修复文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常说自己是‘青铜医生’。”白丹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她看来,修复没有“统一药方”,每件青铜器的病害都独一无二:“有的是考古发掘的残件,需‘急救式’修复;有的是展厅或库房文物,出现锈蚀、断裂等‘日常病害’,要定期‘体检治疗’。”无论哪种情况,修复前都有严谨流程:先与团队观察文物、查历史资料,摸清年代、价值与病害;再拍照记录初始状态,通过显微放大、成分分析等科技手段挖掘隐藏信息;最后量身定制修复方案。

“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摸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她举例,清理表面土垢时,遮挡纹饰的硬结物要清理,让观众看到文物原本的艺术价值;但稳定的锈蚀要保留,“锈迹里可能藏着保存环境、土壤成分等信息,甚至厚度、颜色都能帮我们还原它在地下埋藏的岁月。”白丹介绍。

修复中最棘手的,是被称为青铜器“癌症”的“青铜病”。“这种有害锈会不断侵蚀青铜本体,像‘癌细胞’吞噬‘正常细胞’,不及时进行处理的文物会慢慢腐朽,还会传染给旁边的青铜器。”白丹语气严肃,“以前用焊接修补,会损伤文物且难调整。现在注重‘可逆修复’,用环氧树脂胶补全,以后有更好的材料或技术,还能拆了重修,最大限度减少伤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修复理念的重要转变。既传承老辈手工技艺,又融入科技提升精准度与安全性,“比如以前看表面范线、柱孔判断铸造工艺,现在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能更准确判断是铸造还是锻造,挖掘更多古代工匠的工艺细节。”

“很多人觉得文物修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但其实更多是枯燥和无趣。”白丹坦言,修复远非外界看到的轻松,更多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操作。她曾花一个月清理乳丁纹青铜鼎,“鼎内壁全是土,每天拿工具一点一点剔,手上肌肉酸了又缓,一天下来几乎不与外界交流。”但每当修复完成,被遮挡的纹饰显露时,强烈的成就感便会涌上心头:“第一次独立补全青铜马镳时,我激动得拍了好多照片。虽然现在看不算完美,但那种感觉特别棒,仿佛时空重叠,与古代工匠一起完成了作品。”

如今,“文博热”与短视频平台的宣传,让文物修复师这个“幕后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以前别人问我做什么,我说文物修复,他们都觉得陌生又神秘;现在好多人都知道这个职业了。”白丹欣慰地说,政府与学校也在助力行业发展,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经常组织培训,她就曾去河南博物院参加黄河流域青铜器保护修复培训;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甚至有定向培养计划。“有的博物馆把修复室搬进展厅,观众能亲眼看到修复过程,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作。”

白丹正在修复文物(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宝鸡青铜博物院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2024 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对馆藏 38 件二级及以下病害较为严重的青铜器进行保护修复;2025 年,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编制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 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计划对 91 件青铜器开展修复,真正让更多文物 “活” 起来。

当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走向台前,带着文物的修复故事与历史细节与大众见面,他们不仅让更多人读懂青铜器的价值,更让“坚守”与“传承”的精神被看见。他们不再“无名”,而是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桥梁”——一边连着三千年前工匠的巧思,一边连着当代人对历史的敬畏。

针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解,白丹说:“我们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守护,用热心、耐心、细心与敬畏心这‘四颗心’守护历史。”每一次清理锈迹,都是保护古代工匠的痕迹;每一次补全残缺,都是延续文物承载的文明记忆。这些修复师或许不会在展签上留名,却用热心、耐心、细心与敬畏心,让青铜器的史诗得以续写,让千年文明在时光流转中始终鲜活。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