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慈善公益报(张珈铭)十四载善行之路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爱心脉动。2010年12月31日,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来,这支全市首个志愿服务组织从仅有13名志愿者的队伍起步,14年间已成长为覆盖城乡的爱心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市注册慈善志愿者达12.15
慈善公益报(张珈铭)十四载善行之路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爱心脉动。2010年12月31日,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来,这支全市首个志愿服务组织从仅有13名志愿者的队伍起步,14年间已成长为覆盖城乡的爱心网络。截至2024年底,全市注册慈善志愿者达12.15万人,建立各级服务组织1709个,其中县区队伍1519个,市直分会76个,直属服务队114支,形成“全民参与、多元联动”的志愿服务生态。
队伍发展,从“星星之火”到“全民志愿”。一是制度化建设筑牢根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同步推进。协会先后制定《榆林市慈善志愿者工作管理规章》《榆林市慈善志愿者工作参阅资料汇编》等11项管理制度,涵盖组织章程、管理条例、评优办法等多个方面。“创星争优”活动成为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推行“方阵式管理”模式(将直属队划分为3个方阵动态管理)和“微星基金”配捐机制,为志愿服务注入可持续动力。二是专业化培育提升效能,实施分级培训体系,开展骨干培训60余场,覆盖6000余人次。结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化管理(注册率超90%),推动服务精准高效。三是新生力量持续涌动,2024年协会“爱为宝”废旧纺织品回收项目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走进榆林城区各中小学,让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和“家务小达人”,让志愿精神代代相传。
项目创新,221个品牌绘就民生画卷。协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项目实施品牌化”原则,14年来,探索形成了助老、助困、助学、助残、助医、关爱儿童等6大类221个服务项目,其中30个品牌项目获省级以上荣誉。一是“五送”温暖工程,以“春节送温暖、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重阳送关爱、平时送关心”为核心,14年结对帮扶8000多户特困户。仅2024年春节,动员1600余名“红马甲”为600户家庭送去价值36.18万元的棉服、对联,市直单位、直属服务队慈善志愿者追加米面油或慰问金等价值10.99万元,在寒冬中传递驼城温度。二是慈善守护未来,“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14年累计筹集816.41万元,惠及52631名留守儿童,共同度过快乐的节日。三是绿色公益践行担当,“榆林慈善林”项目历时15年,在巴拉素、小纪汗等林场植树累计义务植树59.6万株,千亩沙地变身绿洲,在“三北”防护林的伟大建设中留下了慈善足迹;“爱为宝”回收废旧纺织品累计回收3162.93吨,居全省首位,探索出“生态+慈善”的榆林路径。
服务大局,在重大考验中彰显力量。一是赛会服务展慈善风采,2021年—2022年全运会、省运会期间,组织1883名志愿者提供文明引导、医疗保障等服务,累计时长超1.2万小时,获组委会“优秀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奖,8名志愿者成为省运火炬手。二是抗疫一线勇担使命,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全市7.1万名慈善志愿者投身社区,其中总会直属队746人服务9399小时,承担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等急难任务,红马甲成为群众心中的“安心色”。
宣传赋能,让善行“看得见、传得开”。一是立体化传播矩阵,《慈善志愿者》简报共办39期3.25万份,协会官网及公众号发布稿件百余篇,多篇被省级媒体转载;连续14年利用“学雷锋月”“慈善周”开展慈善法宣传。二是创新性文化表达,慈善志愿服务艺术团榆林手拉手慈善志愿者总队用说书、民歌宣讲政策,金色年华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用快板、小品让慈善服务“接地气、聚人气”。
荣誉之光,致敬平凡中的不凡。14年累计表彰先进典型3500多个,包括先进集体707个、星级志愿者3027名、最美志愿者87名。2024年又授旗7支专业服务队,扩大榆林慈善志愿者品牌影响力;“中国好人”贺莎莲创立的“幸福禾苗课堂”、“榆林手拉手慈善书屋”冯丽芝等草根榜样,诠释了“爱点燃爱”的志愿真谛。
十四载耕耘,榆林慈善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361.52万余次,服务时长1515.42万小时,帮扶群众177.22万人次,志愿者或由志愿者牵线搭桥捐款捐物价值1.35亿元,义务植树63.58万株,无偿献血374.02万毫升。从不理解志愿到理解志愿,从过去的反复动员加入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加入,从被动开展服务活动转变为主动开展服务活动,从城区服务转变为城乡服务相融合,从全运赛场到抗疫前线,“红马甲”以平凡之躯筑起大爱长城,从最初的13颗爱心种子,长成今日覆盖全城的慈善森林。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