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则“中国籍女子嫁至外国贫民窟后被扣留护照,遇中国博主求助回国”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不小的波澜。视频里,女子声泪俱下讲述“遭遇”,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同情,相关话题很快引发大量网民的讨论。然而,9月7日公安部网安局的官方通报,却给这场“跨国苦情戏”泼了
近期,一则“中国籍女子嫁至外国贫民窟后被扣留护照,遇中国博主求助回国”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不小的波澜。视频里,女子声泪俱下讲述“遭遇”,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同情,相关话题很快引发大量网民的讨论。然而,9月7日公安部网安局的官方通报,却给这场“跨国苦情戏”泼了一盆冷水——所谓的“求助”根本是假的,是杨某江伙同女友陈某心为了吸粉涨量、赚黑心钱,精心编排拍摄的剧本。目前,这两人已经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
图文无关
平心而论,这类虚假视频的漏洞并不难发现。此次涉事视频中,当事人妆容精致、衣着得体,与“贫民窟”的环境设定存在明显违和感,情节叙事亦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信以为真,这背后的原因值得琢磨。说到底,还是视频创作者摸准了大众的心理——“跨国婚姻”“人身受困”这些元素自带话题性,很容易触动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再加上刻意放大的戏剧冲突,不少人的理性判断被情绪裹挟,也就成了他们收割流量的“工具人”。
如今,这种“把剧本当新闻”的乱象在网上越来越常见。从本土街头的“纠纷演绎”到海外场景的“奇闻虚构”,此类内容以“新闻”之名传播,严重混淆事实边界。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平台治理多集中于事后辟谣与账号封禁,对发布环节中故意模糊“纪实”与“演绎”属性的行为缺乏前置规制,导致违规成本远低于潜在收益,客观上助长了乱象蔓延。
要整治这种乱象,只靠事后惩处远远不够,关键得搭起“事前防、事中管、事后罚”的全链条防线。平台首先得负起责任,建立强制性的内容标注制度,让创作者明确说清内容是“新闻纪实”还是“剧情演绎”,从源头保障大家的知情权。但这次的事件也提醒我们,光有标注还不行——涉事视频其实标了“虚构剧情”,可创作者却在评论区故意误导,说什么“已经联系驻外使馆”,摆明了钻空子。这就要求平台进一步加强审核,尤其是对评论区等互动环节的监管,及时制止这种“明标虚构、暗行欺骗”的行为。
与此同时,创作者们也得守住底线,不能把创作自由当成胡编乱造的借口,借“虚构”之名行误导之实。对普通网民来说,刷到那些情绪冲击力强的内容时,也不妨多一分冷静,看看信息来源靠不靠谱,故事是不是太巧合,别轻易被带了节奏。
网络空间的信任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破坏起来却很容易。为此,平台应该把好审核关、创作者要守住道德线、公众更应该保持理性,只有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干净起来、可信起来。(记者 臧首成 编辑 曹鹏宇)
来源: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