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里一句“自愿”,后面紧跟收款码;谁不转账,名字被@三遍,再配个微笑表情。
“84块,买束花还得AA,我娃又不是全班独苗。
”
石家庄一位家长把家委会群聊截图甩上网,三小时点赞破十万。
评论区齐刷刷一句:同一个世界,同一群显眼包。
显眼包家长的剧本万年不变:
群里一句“自愿”,后面紧跟收款码;谁不转账,名字被@三遍,再配个微笑表情。
说是给老师惊喜,其实是给不想掏钱的家长公开处刑。
教育部早把话挑明——教师节禁止家长花钱送礼,老师收一支口红都算违规。
可文件年年发,群里年年演。
有人算了笔账:一个班50人,一人84,就是4200。花店同款康乃馨批发价25一束,中间商含泪怒赚三千。
老师收到的是花,显眼包收获的是存在感,只有家长钱包实打实瘪下去。
也不是没人反抗。
昆山集善中学一位爸爸直接在群里甩倡议书:众筹买礼物=拍马屁内卷,不如让孩子手写贺卡。
没想到一呼百应,点赞的家长排队到楼道。
可见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没脾气,只是缺个带头喊停的人。
家委会原本该干啥?
帮孩子争取多两把午休躺椅,替学校传达疫苗通知,偶尔组织家长轮值打扫操场。
可一旦权力没笼子,就容易变味。
有人把家委会当成职场延伸,年会都没这么积极;有人靠收班费吃回扣,比代购还会算汇率。
最惨的是新转来的家长,一进群就被“欢迎新同学”的红包雨砸懵,不跟着发200块都不好意思自我介绍。
南方家长相对佛系。
广州一年级群去年讨论教师节,最后决定每人交五块钱,买包A4纸让娃画画。
老师把孩子们的“抽象派大作”贴满办公室,家长省钱,老师省心,皆大欢喜。
北方部分城市却卷成麻花,哈尔滨某小学家委会直接团购戴森吹风机,被隔壁班家长举报到教育局,连夜退款,吹风机秒变空气炸锅——戏剧性拉满。
想破局其实不难。
第一步,把家委会账本公开。
谁提议、谁采购、谁审核,三张表格甩群里,比任何“自愿”都管用。
第二步,给老师减负。
深圳有学校今年试点“无礼物教师节”,学生录一段三秒语音“老师辛苦啦”,课间循环播放,老师听完笑出褶子,家长一分钱没花。
第三步,别把感恩外包。
让孩子亲手做三明治早餐,或者把课堂纪律管好一天,比任何奢侈品都走心。
说到底,教师节的主角本该是孩子。
当显眼包家长忙着在群里刷存在感时,真正该被看见的,是娃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多学会一个拼音。
毕竟老师最想收的礼物,永远是下课铃响后,学生冲上讲台问的那句:“老师,这道题我还有另一种解法。
”
来源:灵巧星星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