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中国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更承载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远意义。战争的历史警醒世人:单边霸权只会将世界引向灾难,合作共赢才是时代潮流。中国将历史记忆融入民
导读
近期中国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更承载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远意义。战争的历史警醒世人:单边霸权只会将世界引向灾难,合作共赢才是时代潮流。中国将历史记忆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动荡中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传递跨越国界的和平信念与发展力量。
作者:李立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近期举行了一系列活动。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斗争的缅怀,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活动提醒人们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之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城市满目疮痍,无数平民伤亡,文化遗产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随着战争升级到全球规模,中国的长期抗战展现出重要的战略价值。盟国纷纷提供军事援助,修改此前的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作为“四巨头”之一的政治大国身份。这段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
中国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纪念活动,包括设立国家公祭日、举办博物馆特展和档案文献展、开展学术研究、创作视听作品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和百团大战纪念馆等机构是重要的历史教育基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勇气。与此同时,中国还邀请了国际友人参加纪念活动,举办和平论坛和展览,以增进全球对中国抗战历史的了解。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并非中国独有,许多其他国家也都在举行类似的活动。但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民族解放斗争;另一方面,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二战中参战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损失最惨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展现了自己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的态度和选择。纪念活动不仅是中国反战立场的宣示,更是从历史创伤中汲取力量、凝聚发展自信、增强民族团结的一种方式。中国从战争中领悟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维护和平、谋求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因此,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经济、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和国际合作来推进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力。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二战的胜利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动力。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战后国际秩序继承了维也纳体系的大国协调逻辑,吸收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集体安全观,并通过联合国将这些原则制度化和普遍化,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框架。
纪念二战胜利也是对战后国际体系的一种捍卫。二战结束后,中国积极投身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树立了东方人民代表的形象。在实践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增强国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维和行动到气候治理、公共卫生等多边倡议,中国一贯尊重国际规则,推动合作共赢。
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维护霸权主义的行径正在挑战国际秩序。世界应该如何向前发展?昨天的历史给出了明天的答案。经济上,在战争期间,所有可用的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将各国的生产系统联系在一起。战后,随着和平重建与科技推动经济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国际经济关系体系。政治上,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新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这些国家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推动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最重要的是,人类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逐渐学会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取代冲突,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避免了全球性战争的爆发。
纪念那场战争的目的是总结历史、启迪未来:和平发展是人间正道,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在这方面,中国以身作则,秉持“和合”理念,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对和平与发展的坚定承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供应链互联互通和贸易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投资,改善了伙伴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还对外国投资扩大开放,持续吸引资本流入,反映出一种超越“零和”竞争的包容态度。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中国,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典范。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二战的历史经验表明了团结一致应对共同威胁的重要性,这种团结精神在今天前所未有的全球变局中仍然至关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实践。
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体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白求恩、拉贝、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的事迹与中国人民的斗争经历一同被铭记。这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历史呈现,凸显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和平与发展应该是人类社会的中心主题——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而且也是全球价值观的反映。
在当前国际秩序动荡不安、全球治理挑战日益增多的形势下,这种精神提醒人类:和平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要靠合作、对话、包容和共同努力来实现的。通过教育和纪念活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这种精神不仅唤醒了历史记忆,而且为当代社会提供了理性和伦理指导,使和平、合作、发展成为稳定国际关系的核心力量。
总之,纪念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是历史记忆、当代发展和未来愿景的有机结合。通过纪念活动,我们不仅要缅怀过去的牺牲,还要弘扬和平发展理念,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与相互理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