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比例换成食堂排队——每三张桌子,两张说着重庆话,一张天南海北口音。
5400个新生,66%是重庆崽儿,33%是外省来的。
第一眼数字没感觉?
把比例换成食堂排队——每三张桌子,两张说着重庆话,一张天南海北口音。
这就是今年重庆文理学院的开学现场。
人多,专业更扎堆。
53%去了工学,一句话:每两个新生里就有一个将来要跟机床、代码或电路板谈恋爱。
最夸张的是智能制造工程学院,88%是男生,女生进去像进了男澡堂子。
反过来,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83%是女生,男生在那边成了“稀有动物”,拍毕业照都站最前排。
分数线也在悄悄涨。
去年重庆本地考生想读人工智能,得比前年再多考8分。
外省更卷,山东、河南的投档线直接飙到一本线附近。
原因无他,学校2021年才拿下硕士点,一口气放了10个,从材料到会计,全是就业热搜词。
家长一看:能本硕连读,离家又不远,冲。
再说点好玩的。
这届新生里藏着480个少数民族同学,土家族占了整整一半。
永川北山中学一口气送来93人,成了“文理附中”。
更有趣的是智慧农业学院,男女比例1:1.26,堪称全校区“最平衡”的地方——可能因为大家真觉得种地也能高大上。
学校也没闲着。
去年刚砸钱建的“智慧校园”,说人话就是:图书馆刷脸进,宿舍用手机开门,连食堂阿姨都换成了扫码机。
产学研那头更直接,和长安、京东方签了订单班,毕业直接进厂当工程师,月薪比很多211毕业生还高。
至于国际交流?
别被名字吓到,其实就是大三可以去泰国、波兰交换半年,朋友圈定位瞬间高级。
说到底,重庆文理学院现在像一辆刚换发动机的老车——外壳还是“学院”,内核已经往“大学”狂奔。
至于值不值得报?
如果分数卡在一本线上下,又想留在西南,它确实是个性价比挺高的选择。
毕竟,能本硕连读、还能在重庆吃火锅的地方,真没几个。
来源:风趣远山grKGf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