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快报》9月9日发表《对印而言,“中俄框架”无法构建具有韧性的经济空间》的评论认为,在美关税与次级制裁压力下,印加强对华对俄合作虽能获得短期“战术胜利”,但此举潜藏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为此,印需发挥自身在高附加值服务、精密工程产品、药品
图源:网络
《印度快报》9月9日发表《对印而言,“中俄框架”无法构建具有韧性的经济空间》的评论认为,在美关税与次级制裁压力下,印加强对华对俄合作虽能获得短期“战术胜利”,但此举潜藏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为此,印需发挥自身在高附加值服务、精密工程产品、药品制剂、电子组装等领域的比较优势,采取多向度、多元化的战略化解自身风险。本文作者迪潘舒·莫汉(Deepanshu Mohan)系金达尔全球大学金达尔文理学院新经济学研究中心(CNES)主任、拉扎鲁斯(Lazarus)系金达尔全球大学外交政策专业学生。
为应对美关税冲击,印近期转向加强对华对俄合作,这一选择既有机遇也伴随风险。机遇方面,印可继续购买折价俄油、维持印俄防务合作,并享有对中国庞大且关键的工业投入生态系统的优先准入权。风险方面,这些合作带来的短期战略收益不足以抵消长期市场依赖高度集中及供应链脆弱性所导致的结构性隐患。
具体而言,在对俄合作上,印炼油企业可通过进口折价俄油,提高产能利用率,并将柴油、汽油等成品油出口至全球市场。然而,然而,这种套利模式虽能带来一定财政缓冲,却难以弥补美关税与制裁可能对印出口造成的数百亿美元损失,削弱印长期出口稳定性。在对华合作上,印对华依赖则更加深层且持久。一方面,印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相当于印每年对华转移大量财富,等于亲手赋予中国显著杠杆优势。另一方面,印在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芯、大量原料药(API)和关键起始物料(KSM)等领域对华依赖度超50%,这种结构性失衡长期制约印制造业自主发展。
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深化“中俄印”框架内部整合来化解风险并不可行。俄罗斯方面,一是俄经济体量有限(GDP规模小于意大利),需求结构与印出口不匹配,难以吸纳足够规模的印产品来弥补西方市场潜在损失。二是深化对俄合作可能引发第三方惩罚或关税报复。中国方面,中国市场虽庞大,但已对印保持巨大顺差,且中国政策目标集中于技术自给而非吸收更多印度低端商品;同时,中国掌控着关键上游环节,进一步整合只会加剧现有不对称性。由此可见,中俄印框架不仅无法构建具有韧性的一体化经济空间,反而会放大印系统性风险,仅能提供折价能源与传统防务装备等零散收益。
印真正可持续的全球比较优势不在于价值链低端竞争,而在于高附加值服务、精密工程制品、药品制剂、疫苗以及电子装配业。为此,印需要采取系统性、多维度的战略组合。一是加强国内产能建设,借助“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推动关键原料药、锂电池、半导体封装等产业的本土化。二是推进战略性贸易协定,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已非可选而是必要,此举能为印提供高价值市场准入,并助印融入超越中美博弈的高标准贸易架构。三是强化多边战略框架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印太经济框架(IPEF)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供应链韧性、关键矿产、技术标准、可信投资通道等领域实现协调,从而降低对单一伙伴的依赖。唯有采取这种多向度、多元化的战略,印才能将短期套利转化为持久的战略自主,使印发挥其固有优势,并系统性地化解与中俄接触带来的集中风险。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