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同一种病,为何换家医院看还要重新做检查?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什么这么难?为了解决这一很多患者心中的疑问,2024年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看同一种病,为何换家医院看还要重新做检查?不同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什么这么难?为了解决这一很多患者心中的疑问,2024年1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给予了明确的政策保障。我们推出在这一改革举措得到稳步推进,并且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的具体做法和所思所想系列稿件,供业界参考。同时,也向广大读者征集更多新闻报道线索,为业界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是记者在广州市采访时最深的感受。广州市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沉淀和主动创新,明确检查检验结果标准等方法,让检查检验结果流转更顺畅,并确保了医疗质量安全,解决了推行互认中的信息流转和质量控制两大难题,有序稳妥推动互认工作。
2023年,广州市完成了128.45万次互认,这个数字既是广州市实施互认的成果,也是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等举措为医疗机构扫除阻碍,打消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顾虑的成效。通过剖析广州市推行互认的思路和过程不难发现,如果在推行互认时有关部门可以准确掌握医疗机构的实际困难和顾虑,针对性地为医疗机构排忧解难,医疗机构就能够加深对互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打消抵触情绪,使得推行互认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举例来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广州市虽然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但面对信息化建设这种需要持续性投入的工程,医疗机构承担的资金压力依然较大。为了缓解医疗机构的压力,广州市的互认平台在升级时始终秉持“平台改,医院不改”的原则,旨在让医疗机构省钱、省时间,有效提升了互认平台的接受度。
在质量控制方面,广州市在充分考虑到本地区医疗机构数量多的实际情况后,将质量关口前置,通过制定每一项检查检验项目互认的标准,给医疗机构划出一道“合格线”,只有合格的检查检验结果才能上传互认平台,以结果为导向,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检查检验结果质量。同时,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还会定期分析互认数据。这样的做法既不给医院造成过多负担,也让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不断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解决医生顾虑方面,广州市不仅明确了10种可以不互认的情况,让医生打消了顾虑,还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让数据溯源更清朗,使权责判定更精准。
广州市通过与医疗机构同频共振,尽可能地帮助医疗机构减负,让推行互认更有“人情味”,既加深了医疗机构对互认的理解,也让互认稳步推进,使得互认要充分尊重医生意见,不能为了互认而威胁到医疗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当互认常态化实施后,部分医疗机构的目光已从推行互认逐渐转移到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上,这实则也是互认的最终目标。
因此,广州市的做法提示我们,在全国推行互认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应当好“领头人”角色,不光要在患者身上“花心思”,也要多从医疗机构的角度“下功夫”。首先,有关部门应对医疗机构进行深度调研,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性地对互认的政策和流程进行解读,帮助医疗机构加深对互认的认知,减轻思想顾虑。其次,信息平台是互认的“地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会对互认产生重要影响,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提升互认的推进速度和覆盖广度。再次,要完善对医疗机构互认的奖励机制,可通过专项经费进行资金奖励、加大医保报销比例、将互认纳入有关奖项的评选标准等方法,提升医疗机构推行互认的积极性。最后,要加大对互认的宣传力度,不仅要让患者充分了解互认带来的便利,还要明晰互认的有关规则,从而最大限度消除医患之间由于信息差导致的误会,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概率,让互认有效果更有温度。
文:本刊记者 吴风港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4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