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史上唯一文武双状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9:59 1

摘要:1992年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虽然是喜剧,也一定程度上让大众了解到了武科举的流程和含金量。剧中的苏灿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二代,平日吊儿郎当,却将考中武状元做为人生目标。

一提到古代科举,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读书人考取功名,一步一步乡试、会试、殿试,最终金榜题名。

其实这么想还是片面了,毕竟朝廷里不只需要文官,也得有武将,本着全方位人才发展的理念,古代的科举考试不仅有文科举,还有武科举。

1992年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虽然是喜剧,也一定程度上让大众了解到了武科举的流程和含金量。剧中的苏灿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富二代,平日吊儿郎当,却将考中武状元做为人生目标。

苏灿为了考中武状元,不但平日勤奋练功,还不得不跟黑考官与对手明争暗斗,比考文状元还要凶险百倍。毕竟纸笔考试最多就落榜回家,可刀剑不长眼,一个不小心,很可能受重伤甚至丢了性命。

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考试存续了1300年。

一般来说,文科举和武科举是分开进行的,参加的考生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也完全不同。常说穷文富武,去参加文科举大多寒门学子,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报名武科举的一般都是世家子弟,家境殷实,只为上阵杀敌,实现人生抱负。

但泱泱中华还真不缺少奇才,在1300年的科举历史上,还真出了这么一位身兼“文武状元”的大神。不得不用郭德纲的名句赞他一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叫郑冠,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河东道(今山西地区)人。关于郑冠的家族背景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他自幼习武可以推断,应该是生在士族家庭,不说大富大贵,起码小康水平。

要知道在唐代,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错,但和今天还是没法比。练武之人所需要的场地、器械、教练、饮食都很讲究,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家庭可负担不起。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题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王维年轻时也曾任武职;就连文人气息最重的白居易也有“少年曾习剑,壮岁亦弹棋”的诗句。

在这种社会风尚下,郑冠从小就立志文武兼修,在他看来这两者并不冲突:光有武艺没有文化,不知道为何而战;光有文化没有武艺,又如何在战场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另外,好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强身健体总是没错的。

据《全唐文》《唐摭言》《唐语林》等记载,郑冠在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参加科举考试。在文试中,他以一篇《理道策》打动了皇帝被点了状元,这篇文章对民间的影响力也无与伦比,被反复抄录传播,乃至整个长安城的纸都因此涨价了。

在郑冠的这篇应试作文《理道策》中,明确提出了3点重要的改革策略:

1、整治贪腐。当时江南地区大量盐场、盐商存在偷税漏税问题,严重影响朝廷收入。郑冠提出要派遣御史驻扎在盐场,每天记录盐场的产量,再和市场销售总量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官员存在贪污腐败、偷税漏税问题,直接抄家充公,杀鸡儆猴,以此警示同类。

2、军队改革。唐朝的节度使是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权力非常大,因此经常出现中央政令不畅的问题。有些功高盖主的节度使还拥兵自重,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威胁。郑冠建议朝廷将兵权收回,地方将领采取3年轮岗制,不让他们在一个地方有扶植自己势力的机会。

3、改善民生。严格管控食盐、肉类、蔬菜的价格,降低百姓负担。降低军费比例,以武力威慑代替爆发战争,通过军改减少战争损耗,把更多的资源向老百姓倾斜。

如此高屋建瓴又直击要害的文章,被主考官王起评价为“不用改,拿来当奏折,直接就能用”。献给唐穆宗过目后,皇帝也是爱不释手,并立即将郑冠点为当年的文状元。

成为文状元后,郑冠参加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杏园宴、曲江宴、慈恩塔题名,期间和皇帝近距离接触,当面阐述了自己对于国家大事的见解。

唐穆宗问郑冠的志向,这就等于是问他,你想做个什么官,我都答应。可郑冠却豪爽地将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双手合拢做了个礼,对皇帝说:“请皇帝先让我好好想想吧,毕竟过俩月我还有个科举考试要参加呢,等考完再定。”

皇帝还以为自己喝多听错了,忙问左右:“2个月之后还有科举?”

“呃,回皇上,5月有武科举的殿试。”

唐穆宗双眼瞪得如铜铃一般对郑冠说:“郑爱卿你还要参加武科举?朕看不出来你还是个文武双修的人才啊。”

其实这时候皇帝心里有些恼怒,语气中不免带着嘲讽。心说你这个人还真是爱出风头,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不好打击你,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如此狂妄的人呢,等你吃了鳖再好好教训你一番,做人做官都得夹着点尾巴才好。

长庆三年5月,长安城西侧的武科举考场外,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和文试不同,武科举是在室外演练场举行,也是允许老百姓围观的。毕竟真刀真枪的笔试,不怕作弊,反而可以激发出考生的好胜心,提高比赛成绩。

参加武试的考生也都在擂台上集结完毕,在一众魔鬼筋肉人中间,一袭青衫,发带飘飘的郑冠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好事的人指着郑冠对旁人说:“那人就是前几个月中了文状元的郑冠,怎么又来参加武科举了,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

众人打量着这么一个文弱书生来参赛,本来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听说还是文状元,一下子来了兴致,纷纷猜测他能抗过几轮比武。

与狂热的围观者不同,郑冠面对演武场的肃杀之气,淡定自若,目光如平静的大海一般深邃,让人琢磨不透。

唐朝的武科举考试主要考察选手的射箭、马术、力量、韬略四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骑马射箭两项放在一起考,也就是骑射。每个考生面前有5个靶子,需要骑马从50步到150步,在不同距离射出箭矢,以击中标靶数量和环数为胜利条件。在这个环节中,选手们的差距不大,但郑冠更胜一筹,他弹无虚发,每一箭都精确射在靶子正中心的红圈内,得到满分。

第二场考察选手的力量,在演武场内的武器架子上,摆着各种不同重量的弓弩、石锁。有些肌肉猛男上来就选择两三百斤的石锁,一声怒吼,单手将石锁举过头顶,引来满堂彩;有的擅长拉几百斤的弓,将弓弦拉到极致,然后一发箭射入天空,几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轮到郑冠的时候,他没有跟其他人一样选择硬弓或石锁,而是从武器架上取下一个规模怪样的弩。

考官见郑冠选择了这把怪弩,不由地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这个弩号称“神机弩”,不但需要足够大的力量,还必须搭配专门的击发技巧,两者缺一不可。这郑冠看上去就是个文弱书生,虽然箭术不错,可是他没经过培训,是绝对不可能掌握神机弩的开合方法的,这个丑看来是出定了。

面对考官质疑的目光,郑冠丝毫不在意,他轻舒猿臂,以常人难以理解的动作,熟练地拉开神机弩的弓弦,利落地装入3支特制弩箭,随后瞄准箭靶射了出去。只听嗖的一声,3支弩箭几乎同时精准地扎在靶心中央,简直神了。在考官惊掉下巴之际,伴随着满堂喝彩,郑冠又以满分碾压其他选手胜出。

比赛间隙,考官问郑冠何时掌握了神机弩的操作方法,郑冠回答他自幼就喜欢摆弄这些稀奇古怪的机关,没有老师,全靠自己摸索。在他看来,能够以巧取胜才更显得高明,武将也不能只有力气,没有脑子。

第三场考试是韬略和兵法,由主考官现场出题,考生即兴作答。兵部尚书李逢吉抛出考题:“如果你只带了五千步兵,在平原上碰到了突厥的一万铁骑,应该如何应敌?”

五千VS一万,步兵VS骑兵,还是平原作战,无论是人数还是机动性都完全处于下风,正面接触必然是九死一生。这个考题实在非常刁钻,在短时间内想找到最优的解法实在不易。

很多考生给出的答案都比较常规保守,也都千篇一律,比如结成铁桶阵,外面一圈长枪兵盾牌兵防御,内部弓箭手远程杀伤敌人,等到敌人阵型出现缺口,立即突围。

轮到郑冠回答的时候,考官顿时提起十二分精神,知道他是文状元,观点一定有高明之处。

果然,郑冠的回答与众不同,他说:“平原遇骑,确是兵家大忌。但我也有办法,我会将人马分为三路,第一路,千人持枪结成圆阵,内部竖起旗帜做疑兵,吸引敌人注意力;第二路,2000人携带弩箭埋伏在敌人必经之路两边草丛里;剩下的军队退到后方坡地,扬起沙尘,大声鼓噪,让敌人感觉有大股部队正在赶来救援。”

“如果按我说的办法执行,突厥大军惧怕埋伏,一定不会全力进攻,等到他们的气势减弱。草丛内的伏兵就用弩箭射击他们的马匹,使突厥骑兵丧失作战能力。”郑冠信誓旦旦地说。

李逢吉又追问道:“如果突厥人也兵分两路,从前后包抄,你又如何应对?”

郑冠从容答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我可以在伏兵处设置绊马索、铁蒺藜。让突厥人分不清到底哪是主力,哪是伏兵,军心必定动摇;另外我会派出一只敢死队突袭敌人后方存放粮草辎重的军营,就算不能摧毁敌人粮草供应,也可以逼他们的主力回救,我军的困局自然就解了。”

李逢吉听罢,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就这样,郑冠在三项考核中以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独占鳌头,夺得当年的武状元。他也自此成为科举历史中唯一的一位文武双状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双状元郑冠的仕途和他的考试经历相比,则要平淡很多。他先是做了个正九品的校书郎,主要负责典籍校对工作,等于是现在的文献局的研究员。在这个闲职磨炼十几年后,他终于被提拔成从五品的户部郎中,管理户口、财税的事务,关于他官职升迁的记载也仅仅到这里为止了。

这点实在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唐穆宗为何要大材小用,1300多年出一个的文武状元难道不该出将入相吗?

不管怎么说,通过郑冠“双冠王”的经历,人们真正意识到“文武双全”确有其人其事,眼前依稀浮现出唐朝人才济济的盛世景象。这位1300年里独一无二的文武双料状元,用他传奇的一生诠释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深刻哲理,提醒后人: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也不要忘记锻炼身体。

来源:紫星薇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