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初恋,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老人声音低沉,眼神飘向远方。
王丽站在客厅中央,双手叉腰,不解的道:
"不行不行,这个年纪,你一个人去朝鲜?爸,你是不是糊涂了?"
王德福抬头,目光坚定:"我都想了一个月了,我就是要去!"
"去干什么呢?那么远的地方,你连朝鲜语都不会说!"
王德福沉默片刻,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轻轻抚摸着:
"四十七年了,我想去看看她。"
王丽接过照片,只见一个朝鲜姑娘穿着传统服装,眉眼如画。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褪色的朝鲜文和日期:1976.7.30。
"她是谁?"王丽不解地问。
"我的初恋,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老人声音低沉,眼神飘向远方。
"趁我还能走得动,我想去找她,问问她这些年过得好不好……"
01
2025年春天的一个午后,江西赣州市下辖一个小县城的老旧小区里。
69岁的王德福坐在阳台上晒太阳,眯着眼睛看着对面新建的高楼。
这个小县城近年来发展迅速,高楼一栋接一栋地拔地而起。
但他住的这栋老楼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王德福退休前是县里国企钢铁厂的技术员,一辈子兢兢业业,从未出过差错。
同事们都说他做事认真踏实,虽然有时候固执得让人无奈,但从不会害人。
这份固执不仅是工作,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习惯上。
王德福每天清晨六点准时起床,煮一锅稀饭,炒两个小菜,然后去小区空地上打太极拳。
上午九点半去菜市场买菜,中午吃完饭后午休一小时。
下午三点,他会去小区花园跟老伙计们下棋聊天。
晚上七点看新闻,九点准时上床睡觉,日复一日,雷打不动。
五年前,他的妻子杨桂香因为肺癌去世,留下他一个人生活。
女儿王丽已经结婚,在省城南昌工作生活,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平时难得回来看他一次。
偌大的两居室显得空荡荡的,只有电视机的声音填补着生活的空白。
这一天,王德福决定彻底清理一下家里的老物件。
自从妻子去世后,他就再也没碰过那些堆在储藏室里的旧箱子。
他从储藏室搬出一个蓝色的旧皮箱,这是他和杨桂香结婚时用的,里面装满了两人的青春记忆。
翻开箱子,一阵灰尘扑面而来,他轻咳几声,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的物品:
结婚证、全家福照片、女儿的婴儿鞋、第一次工资单……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往事。
在箱子的最底层,他发现了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这是他年轻时用来记录工作日志的。
他翻开笔记本,夹在中间的一张照片滑落在地上。
他弯腰捡起,看清照片上的人时,不禁愣住了。
照片上是一位穿着朝鲜传统服装的年轻女子,清丽的面容,明亮的双眼,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
他翻到照片背面,一行已经褪色的朝鲜文字和日期:1976.7.30。
"美善啊……"王德福轻声呢喃,手指不由自主地抚过照片。
这是他年轻时在朝鲜工作期间认识的姑娘,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段爱情,也是唯一一次让他心动的感情。
照片勾起了沉睡多年的记忆,他闭上眼睛,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那是1976年,他26岁,作为技术骨干被国家选派到朝鲜参与援助建设……
回忆完过去的事情后,当天晚上王德福根本睡不着觉。
他又拿起那张照片,久久凝视,四十七年了,朴美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她还记得自己吗?她的生活过得好吗?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
02
第二天一早,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爸,怎么这么早打电话?"王丽的声音里带着睡意。
"丽丽,你上次不是说现在可以去朝鲜旅游了吗?怎么报名?"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爸,你想去朝鲜?"
"嗯,我想去看看。"
"您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干嘛?要不等我休假了,我陪您一起去别的地方旅游吧。"
"不,我就想去朝鲜。"王德福的语气坚决。
王丽没再多问,答应帮他查询相关信息。
挂了电话,王德福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有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
他要去朝鲜,他要去找朴美善。
接下来的几天,王德福开始做准备。
他从箱底翻出当年学习的朝鲜语笔记,试着回忆那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他去银行查询了存款余额,计算旅行所需的费用;
他甚至开始在网上搜索朝鲜的现状,想象着四十七年后的平壤会是什么样子。
这些反常的举动引起了老友们的好奇。
一天下午,在小区的棋牌室里,老伙计李大爷忍不住问道:
"老王,最近怎么不怎么来下棋了?听说你要出远门?"
王德福点点头:"我准备去趟朝鲜。"
"朝鲜?"几位老人都吃惊地看着他,"你去那干啥?那可不比国内,条件艰苦得很。"
王德福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就是想去看看。年轻时在那边工作过,有些怀念。"
"哦,对了,你年轻时确实去过朝鲜援建。"
李大爷恍然大悟,"那时候不是还传你和一个朝鲜姑娘好上了吗?后来怎么样了?"
王德福眼神闪烁:"没怎么样,回国后就断了联系。"
李大爷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老王,这么多年了,你该不会是去找那个姑娘吧?"
王德福没有否认,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都是过去的事了。"
但他心里清楚,正是为了寻找那段未完成的青春,他才决定踏上这趟旅程。
周末,王丽带着外孙轩轩回来看望他。
饭桌上,王丽告诉他已经查询了朝鲜旅游的相关信息。
"爸,现在去朝鲜旅游只能跟团,不能自由行。而且要办护照、签证,手续挺复杂的。"
"没关系,你告诉我怎么办,我自己去办。"王德福的态度异常坚决。
王丽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问出了那个问题:
"爸,您为什么一定要去朝鲜?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王德福沉默片刻,决定实话实说。
他起身去卧室,拿出那张珍藏多年的照片,放在餐桌上。
"这是谁啊?"轩轩好奇地拿起照片。
"她叫朴美善,是爷爷年轻时在朝鲜认识的一个朋友。"王德福的声音有些颤抖。
王丽拿过照片仔细看了看,抬头看向父亲:"爸,她是您的……"
"是我的初恋。"王德福坦然道,"那年我26岁,在朝鲜工作了两年。”
“我们相爱了,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不得不突然回国,之后再也没有联系上她。"
王丽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段往事,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爸,那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您现在去……"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王德福打断了女儿的话。
"我不是去重温旧情,我只是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想亲口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王丽不再劝阻,她答应帮父亲联系旅行社,办理相关手续。
"爸,到时候您一个人去,语言不通,我怕您有什么闪失。"
"没事,我年轻时学过一点朝鲜语,现在还记得一些,而且跟团有导游,不会有问题的。"
王丽还是有些担忧:"那您去了怎么找人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位阿姨可能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
这个问题王德福也考虑过,他拿出一张纸条:
"这是当年她家的地址,我记得很清楚,虽然可能已经搬家了,但总能打听到消息。"
看着父亲谨慎又期待的样子,王丽终于点了点头:
"好吧,我支持您,但您要答应我,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什么事情立刻联系我。"
"放心吧,我的女儿。"王德福微笑道,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那天晚上,送走女儿和外孙后,王德福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满天星斑。
他想起了在朝鲜的那些夜晚,他和朴美善坐在工厂附近的小山坡上,数着星星,说着悄悄话。
那时的他们年轻、充满希望,以为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障碍。
"美善啊,你现在看着同样的星空吗?"王德福轻声问道,声音融进了夜色中。
接下来的一个月,王德福忙着办理各种手续:申请护照、办理签证、预订团队旅游。
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他都一一克服,当他拿到朝鲜签证时,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五月初,一切准备就绪,出发前一天,王丽特意从南昌赶回来,帮父亲收拾行李。
王丽一边整理行李一边叮嘱:"爸,我把您的药都整理好了,按天数分好包装。”
“这是我的手机号和轩轩爸爸的号码,有事随时打电话。"
王德福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感激:"知道了,你放心吧。"
临睡前,王丽欲言又止,最终还是说道:
"爸,您找到那位阿姨之后……您有没有想过,她可能已经有家庭了?"
王德福笑了笑:"当然想过,四十多年了,她肯定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只是想去看看她,问问她过得好不好,不会打扰她的生活。"
王丽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第二天一早,王丽送父亲去机场,在安检口前,她紧紧抱住了父亲:"爸,一路平安。"
"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王德福拍了拍女儿的背,转身走向安检口。
飞机起飞后,王德福透过舷窗看着下方渐渐变小的城市,心情复杂。
四十七年后,他终于要重返那个承载着他青春记忆的国度,去寻找那个曾经让他心动的姑娘。
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结局,但他知道,这是他必须完成的心愿。
03
飞机在云层中穿行,王德福靠在窗边,思绪飘回到了1976年的春天。
那年3月,26岁的王德福被国家选派到朝鲜参与冶金工厂的建设援助项目。
作为厂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他既感到荣幸,又充满忐忑。
出国前,厂领导专门找他谈话,强调这次任务的重要性:
"小王啊,咱们国家和朝鲜是兄弟国家,这次援建任务意义重大。”
“你技术好,又肯吃苦,组织信任你,一定要干出成绩来!"
王德福郑重地点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带着这份责任感,他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旅程。
抵达平壤的第一天,他就被这个陌生国度的整洁和秩序井然所震撼。
宽阔的街道,整齐的建筑,处处洋溢着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庄严感。
但最大的挑战很快显现出来——语言障碍。
虽然出国前他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朝鲜语,但实际交流时还是困难重重。
第一次参加中朝双方的技术交流会议的时候,他坐在角落里。
听着翻译一句一句传达信息,王德福心里暗暗着急:这样交流效率太低了。
就在这时,一位身穿朝鲜传统服装的年轻女翻译走进会议室,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
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扎着一条简单的马尾辫,看起来二十出头的样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说话时闪烁着光芒。
"同志们好,我是朴美善,平壤外国语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朝合作项目做翻译。"
她用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绍,声音清脆悦耳。
王德福一下子被她的中文水平震惊了。
会议中,朴美善的翻译不仅准确,而且对技术内容也有自己的理解。
有时,她甚至能在翻译的同时补充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
会议结束后,王德福鼓起勇气上前搭话:"朴同志,你的中文说得真好,翻译得也很专业。"
朴美善微微一笑:"谢谢王同志的夸奖,我在大学专门学习中文,很喜欢中国文化。”
“对了,我知道你是负责电气系统的技术员。”
“明天我要去你们工作的车间做翻译,到时候请多指教。"
"我才应该请你多指教呢。"王德福诚恳地说。
从那天起,因为工作需要,两人开始频繁接触。
朴美善不仅是翻译,还充当了王德福在朝鲜的"文化向导"。
她教他日常用语,解释当地的风俗习惯,帮他适应朝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次,王德福和朝方工程师因为设备参数问题产生分歧,气氛一度紧张。
朴美善不仅准确翻译了双方的观点,还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最终,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你不仅是个好翻译,还是个好外交官。"事后,王德福由衷地称赞道。
朴美善笑了:"在两国之间工作,不仅要传递语言,还要传递友谊。"
王德福被她的话感动了。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的工作,因为那意味着能见到朴美善。
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知性而优雅,严肃工作时一丝不苟,休息时又活泼开朗。
一天深夜,工厂设备出现故障,王德福和几名中国同事加班抢修。
朝方人员已经下班,工地上只有他们几个人。
正当他们饥肠辘辘地工作时,朴美善突然出现了,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
"听说你们在加班,我给你们带了些热粥。"她掀开盖子,香气扑鼻。
"你怎么知道我们在这儿?"王德福惊讶地问。
"我下班路过这里,看到灯还亮着,就去食堂帮你们打了些粥。"
朴美善一边说,一边给每人盛了一碗。
简单的热粥在寒冷的夜里显得格外温暖。
王德福接过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谢谢你,朴同志。"
"叫我美善就好。"她微笑道。
"那你也叫我德福吧。"
那晚的粥格外香甜,王德福知道,不仅是因为他饿了,更是因为那份来自朴美善的关心。
随着工作的深入,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多,他们常常在设备图纸前讨论到深夜。
王德福欣赏她的聪明才智,朴美善也被这个认真勤恳的中国技术员所吸引。
工作六个月后的一天,工厂附近的小溪因连日暴雨发生洪水。
王德福得知存放在临时仓库的重要技术资料可能被淹,立即冒雨赶去抢救。
当他艰难地踩着泥泞的小路前行时,一不小心摔倒在泥水中,扭伤了脚踝。
就在他疼得站不起来的时候,一把伞遮住了头顶的雨水。
抬头一看,是浑身湿透的朴美善。
"德福,你没事吧?"她担忧地问道。
"美善,你怎么来了?"王德福又惊又喜。
"听说你一个人来抢救资料,我担心出事,就跟来了。"
她蹲下来查看他的伤势,"脚扭伤了,不能走路了。我去叫人来帮忙。"
"等等,"王德福拉住她的手,"资料还没拿到,再晚就全泡水了。"
朴美善坚定地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去拿。告诉我在哪里。"
太危险了,你不能去!"
"我认识路,比你安全。"不等王德福再说什么,她已经冲进了雨幕中。
十几分钟后,朴美善抱着一个用塑料布包裹好的文件盒回来了。
她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但脸上带着胜利的微笑:"资料安全了!"
那一刻,两人在雨中对视,心动不言而喻。
王德福望着她湿漉漉的脸庞,整颗心都在疯狂的跳动。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勇敢、聪明又善良的姑娘。
之后,朴美善每天都来工地看望王德福的伤势,带来自制的草药膏帮他敷脚。
两周后,王德福的脚伤基本痊愈,但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已经悄然加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朝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跨国恋情仍是敏感话题。
两人开始了小心翼翼的私下交往。
04
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他们偷偷相约在工厂后山的小坡上看星星。
朝鲜的夜空格外明亮,繁星如钻石般闪烁。
"在中国,我们称那颗最亮的星为北极星。"王德福指着天空说。
"我们叫它'北辰',古代航海的人们靠它辨别方向。"朴美善轻声回应。
"就像你,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为我指引方向。"王德福深情地看着她。
朴美善低下头,脸颊泛红:"德福,你知道吗?”
“我从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和其他人不一样,你专注工作的样子特别让人敬佩。"
"我也是,美善。你的聪明和勇敢让我钦佩。"
月光下,两人的手不知何时十指相扣,那一晚他们没有表白,但心意已经相通。
从那以后,两人开始了更多的秘密约会。
朴美善带王德福去大同江畔散步,教他唱朝鲜民谣《阿里郎》;
他们一起品尝平壤冷面,分享各自童年的趣事;
朴美善还带王德福参观了一些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让他更深入地了解朝鲜文化。
王德福则教朴美善做江西的客家酿豆腐,讲述赣州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他还用随身携带的小刀,为她雕刻了一个精美的木质发卡。
王德福小心翼翼地把发卡别在朴美善的发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
"这是我家乡的桂花木,据说戴着它可以保佑平安。"
朴美善感动地抚摸着发卡:"我会一直戴着它。"
1976年的中秋节,两人在平壤郊外的小山坡上共赏明月。
朴美善送给王德福一条亲手织的蓝色围巾:"冬天快到了,这个可以让你暖和一些。"
王德福接过围巾,感受着上面的温度和心意:
"美善,这辈子我遇到的最幸运的事,就是认识了你。"
月光下,朴美善的眼睛闪烁着泪光:"德福,我也是。”
“我从来没想过会爱上一个中国人,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等项目结束后,我们……"王德福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朴美善理解他的顾虑:"我知道现在谈未来还早,但我愿意等你,无论多久。"
那一刻,王德福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和朴美善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1977年的工作顺利进行,冶金厂的建设逐渐接近尾声。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两人的感情也日益加深,他们开始悄悄讨论未来。
或许朴美善可以申请去中国学习,或许王德福可以申请长期在朝鲜工作。
虽然知道困难重重,但两颗年轻的心充满了希望。
不料,好景不长,1978年初,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朝关系也受到影响。
王德福注意到工地上的朝方人员态度变得谨慎,与中方交流明显减少。
一天,朴美善告诉他,自己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不再负责他们项目的翻译工作。
"为什么突然调走你?"王德福不解地问。
朴美善低声说:"上级没有解释,但我听说是因为政策调整。”
“德福,我担心……担心我们见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王德福握紧她的手:"不会的,我们一定能想办法见面。"
但现实比他们想象的更残酷。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双方的工作交流几乎停止。
中方人员被要求尽量减少与当地人的私下接触。
王德福和朴美善只能偶尔通过工作场合远远望一眼,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三月底的一天,项目组组长找到王德福:
"小王,上面通知我们提前结束援建工作,下周就要回国。你抓紧时间准备一下。"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顿时让他不知所措了起来。
王德福连夜给朴美善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朝方熟人转交,约她在大同江边见最后一面。
第二天傍晚,朴美善如约而至。
看到王德福,她脸上的欣喜很快被得知他即将回国的消息所取代。
"为什么这么突然?"她声音颤抖。
王德福苦涩地说:"我也不知道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形势变化,美善,我不想离开你。"
朴美善强忍泪水:"德福,也许这只是暂时的分离,等形势好转,我们还能再见面。"
"我一定会回来找你。"王德福郑重承诺,"或者你可以申请来中国。"
朴美善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信封:"这是我的照片和一封信,你带在身上,别忘了我。"
王德福也给了她自己的全部联系方式:
"这是我在江西的家庭地址和工厂地址,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找到我。"
两人紧紧相拥,无言的告别比任何誓言都更加刻骨铭心。
"美善,等我。"王德福在她耳边轻声说。
朴美善点点头,泪水打湿了他的衣领:"我会等你,无论多久。"
第二天凌晨,王德福被紧急通知立即启程回国,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完整。
临行前,他拼命给朴美善所在部门打电话,想最后道别,却被告知"不方便接听"。
怀揣着不舍与遗憾,他登上了回国的火车,望着渐行渐远的平壤车站,心如刀绞。
回国后,王德福多次尝试给朴美善写信,却从未收到回复。
随着时间推移和国内工作的繁忙,加上当时中朝关系的微妙变化,他渐渐失去了与朴美善联系的希望。
1980年,在单位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杨桂香,一个温柔贤惠的姑娘。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杨桂香的善良和体贴打动了他。
经过短暂的相处,两人结婚了,婚后生活平淡却幸福。
1982年,女儿王丽出生,为家庭增添了欢乐。
王德福是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庭,很少再提起朝鲜的往事。
但在某些夜深人静的时刻,朴美善的笑容仍会浮现在他的梦中,让他在睡梦中流下眼泪。
他把那张照片和信件珍藏在笔记本里,作为青春岁月最珍贵的纪念。
05
飞机开始下降,广播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将王德福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窗外的云层渐渐散开,露出了平壤市的轮廓。
四十七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这个日思夜想的地方。
望着逐渐清晰的城市景观,王德福内心百感交集:朴美善,你还好吗?你是否还记得我?
飞机平稳降落在平壤国际机场。
王德福随着旅行团其他成员走下舷梯,熟悉又陌生的朝鲜空气扑面而来。
机场比他记忆中的大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让他有些恍惚。
一位身穿制服的朝鲜导游举着"中国友谊旅行团"的牌子,站在出口处。
王德福跟着团队走过去,导游微笑着用中文问候:
"欢迎来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我是你们的导游金正淑。”
“接下来的七天里,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我们美丽的国家。"
坐上旅游大巴,王德福透过车窗看着平壤的街道。
四十七年过去了,这座城市变化巨大:
高耸的现代建筑取代了记忆中的矮房,宽阔的马路上车辆虽不多但整齐有序,街边的广场和公园焕然一新。
唯一不变的是那些红色标语和领袖塑像,依然庄严地矗立在城市各处。
团队入住了平壤市中心的一家涉外酒店。
安顿好行李后,导游召集大家开了简短的行前会议,介绍了旅行注意事项和行程安排。
"明天上午我们将参观万寿台大纪念碑和主体思想塔,下午游览凯旋门和友谊塔…"
金导游详细地讲解着,王德福认真听着,心里却在盘算如何找到朴美善的线索。
按照行程,他们只会在平壤停留三天,然后前往开城和元山等地。
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行动。
会议结束后,他悄悄拦住了金导游:"金导游,我想请教您一个私人问题。"
金正淑礼貌地点点头:"请说,王先生。"
"四十多年前,我曾在平壤工作过,认识一位朝鲜同志,叫朴美善。”
“我想知道有没有可能找到她?"
金导游的表情变得有些谨慎:"王先生,按照规定,我们的旅行团有固定行程。”
“不能随意更改或者进行私人活动,如果您想寻找朋友,可能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申请。"
王德福有些失望:"有什么官方渠道可以查询吗?"
"您可以向我们的涉外事务部门提出申请,但处理时间可能需要几个月。"金导游委婉地说。
王德福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婉拒。
他点点头表示理解,决定另想办法。
晚餐后,其他团员都选择休息,王德福独自一人在酒店附近散步。
平壤的夜晚比他记忆中安静得多,街上行人稀少,路灯下的树影斑驳。
他看着这座陌生而熟悉的城市,思绪万千。
朴美善现在在哪里?她是否还住在平壤?
四十七年过去了,她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中盘旋,却找不到答案。
第二天,旅行团开始了正式的参观活动。
上午参观万寿台大纪念碑时,王德福走神了好几次,引起了导游的注意。
"王先生,您看起来不太专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金正淑关切地问道。
王德福勉强笑了笑:"没事,可能是昨晚没休息好。"
下午参观友谊塔时,王德福找了个机会向一位年长的朝鲜工作人员打听:
"请问,有没有办法找到四十多年前在这里工作的人?"
那人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您应该咨询您的导游。"然后迅速走开了。
王德福意识到,在这个特殊的国家,私下打听人显然不是个好主意。
第三天行程是参观一家现代化工厂。
这是王德福最期待的一天,因为这里可能有当年的老工人,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
工厂参观过程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引起了王德福的注意。
这位老人看起来六七十岁,可能是当年的同龄人。
趁着大家听导游讲解的空档,王德福走到老人旁边,用生疏的朝鲜语打招呼:
"您好,请问您在这个工厂工作多久了?"
老人有些惊讶地看着他:"三十多年了,您的朝鲜语说得不错。"
"我年轻时在平壤工作过两年,在冶金厂。"
王德福小声说,"您知道朴美善吗?她曾是翻译。"
老人思索了一下,摇摇头:"不认识这个名字。”
“不过您可以去咸兴市问问,那里有一所外国语学校,许多翻译都是那里培养的。"
"咸兴市?"王德福记下了这个地名。
老人补充道:"如果她是翻译,很可能在那里工作过,那里有许多需要翻译的合作项目。"
这是王德福得到的第一条有用线索,他激动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照片:
"这是她四十七年前的照片,您能看一下吗?"
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了一下照片,突然眼睛一亮:
"这件传统服装是咸兴地区的样式,我妻子年轻时就穿过类似的服装。您说她叫朴美善?"
"是的,朴美善。"
"等一下,"老人回忆道,"七八十年代,咸兴确实有一位朴老师,是教中文的。”
“她很受学生尊敬,所以我印象很深刻,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王德福的心跳加速:"您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吗?"
老人摇摇头:"具体不清楚,但如果是同一个人,她现在应该退休了,可能还住在咸兴。"
就在这时,金导游走了过来:"王先生,我们要集合了。"
王德福只好匆匆道谢,跟上团队,但他的心早已飞到了咸兴市。
咸兴!朴美善可能在那里!这个认识让他兴奋不已。
06
当晚回到酒店,王德福开始谋划如何前往咸兴市。
按照行程,旅行团第五天会去元山,而咸兴就在元山以北不远处。
如果他能找个理由留在元山,然后偷偷前往咸兴,或许有机会找到朴美善。
第四天,团队前往开城参观板门店和高丽博物馆。
一路上,王德福都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如何实施自己的计划。
晚上回到平壤,王德福借口身体不适,提前回房休息。
他铺开地图,研究从元山到咸兴的路线。
根据地图显示,两地之间有铁路连接,车程约两小时。
只要他能找到借口脱离团队一天,就有可能往返咸兴。
第五天一早,团队搭乘旅游大巴前往元山。
一路上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王德福的心早已飞到了咸兴。
到达元山后,团队入住海滨酒店,下午安排了参观海滨公园的活动。
晚餐时,王德福装作身体不适的样子,对金导游说:
"金导游,我感觉有些不舒服,可能是水土不服。”
“明天的日程我可能参加不了,想在酒店休息一天。"
金导游关切地问:"需要我帮您找医生吗?"
"不用了,我自己带了药,休息一天应该就好了。"王德福坚持道。
金导游考虑片刻,点头同意了:
"那您明天就在酒店休息吧,如果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
计划的第一步成功了,回到房间,王德福兴奋得难以入睡。
明天,他将前往咸兴,寻找阔别四十七年的初恋情人。
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结局。
但内心深处,他相信朴美善一定还记得他,就像他从未忘记她一样。
第六天清晨,旅行团的其他成员出发去参观元山的景点,王德福则留在了酒店。
等团队离开后,他迅速换好衣服,带上准备好的物品,悄悄离开酒店,前往火车站。
在火车站,他买到了一张票。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从海滨城市逐渐变为丘陵和农田。
两小时后,列车到达了咸兴站。
走出火车站,王德福深吸一口气。
这座工业城市比他想象的要现代化,街道整洁,高楼林立。
但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一个人?他拿出珍藏多年的照片,决定先找当地人打听。
他走进一家小商店,用蹩脚的朝鲜语和手势向店主表明自己在寻人。
店主看了看照片,摇摇头,又指了指街对面的一所学校:"学校,老师。"
王德福顿时精神一振,快步走向那所学校,校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咸兴第二中学"。
他走进校园,找到了一位看起来像是管理人员的中年女性。
"您好,我想打听一位老师,朴美善,她可能四十多年前在这里教书。"
王德福用朝鲜语结合手势,结结巴巴的说道。
那位女性看了看照片,眼睛一亮:
"朴老师!我认识她,她曾在这里教中文,是很受尊敬的教师。"
王德福激动得心跳加速:"她现在还在这里吗?"
"不,她已经退休很多年了。不过她的儿子王哲老师现在在咸兴外国语学校教书。"
"儿子?王哲?"王德福愣住了。
朴美善有儿子?而且姓王?这是巧合吗?
"是的,王哲老师,他父亲是中国人,所以他姓王。"女管理员解释道。
这个消息如雷霆般击中了王德福,朴美善的儿子,姓王……
"您知道朴老师现在住在哪里吗?"王德福强作镇定地问。
女管理员犹豫了一下:"我不确定是否应该告诉您,您和朴老师是什么关系?"
"我是她四十七年前的朋友,从中国来看望她。"王德福真诚地说。
女管理员看着他诚恳的眼神,终于点头:
"她住在教师新村,距离这里不远。我可以给您写下地址。"
他拦了一辆出租车,向司机出示了地址纸条。
二十分钟后,车停在了一个安静的住宅区前。
"到了,教师新村。"司机说。
王德福付了车费,下车后站在小区门口,心脏狂跳。
四十七年的等待,终于到了这一刻。
他深吸一口气,走向小区内的一栋五层楼房。
07
按照地址,朴美善住在三楼,王德福一步步走上楼梯,每一步都像踏在自己的心跳上。
来到303室门前,他站住了,手悬在半空,不敢敲门。
四十七年后的重逢,会是怎样的场景?朴美善还记得他吗?她会怎么看待他的突然造访?
一系列问题在他脑海中翻腾,让他犹豫不决。
"来都来了,还怕什么?"王德福给自己打气,终于鼓起勇气,轻轻敲响了门。
门内传来缓慢的脚步声,王德福的心跳几乎要冲破胸膛,手心冒汗,喉咙发紧。
他已经四十七年没见过朴美善了,不知道她变成什么样子,甚至不确定开门的是否就是她。
脚步声越来越近,门锁转动的声音清晰可闻。
王德福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挺直腰板。
终于,在短短的几秒后,门缓缓打开了,王德福只看了一眼,顿时激动得心跳如雷….
来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