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璀璨星空中,熊松泉(1884—1961)以“海上狮王”的威名,将动物画推向了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交融的高峰。他笔下的狮子,不仅是自然界的百兽之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动荡年代里以雄浑的笔墨传递着不屈的魂魄。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璀璨星空中,熊松泉(1884—1961)以“海上狮王”的威名,将动物画推向了现实主义与人文精神交融的高峰。他笔下的狮子,不仅是自然界的百兽之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动荡年代里以雄浑的笔墨传递着不屈的魂魄。
熊松泉的艺术之路始于十岁对传统国画的研习,十八岁转学西画后,他以左手作画的独特技艺,在上海、汉口等地绘制舞台布景,兼涉雕塑。他曾为孙中山塑像,将西方雕塑的立体感与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结合,这种跨界经历为他日后的动物画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25年后,熊松泉专攻动物绘画,尤以狮子见长,与张善孖的虎画并称“张虎熊狮”,成为民国画坛“四擅”之一(张善孖画虎、熊松泉画狮、沈一斋画凤凰、孔小瑜画博古)。
熊松泉的狮子画,是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技法的完美融合。他早年研习西画,精通素描与解剖结构,在描绘狮子时,以侧光衬出皮毛质感,通过焦墨干皴勾勒肌肉线条,淡墨渲染结构,最后以赭石色点染皮肤,形成“色墨交融”的独特效果。这种技法突破了传统动物画的程式化表达,使狮子形象既具立体感,又保留了中国画的写意韵味。
代表作《九狮图》(1947年)便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画面中九狮形态各异,或昂首长啸,或低伏蓄势,或嬉戏玩耍,熊松泉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狮子毛发根根分明的质感,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这幅画不仅展现了他对狮子形态的精准把握,更通过群狮的动态组合,传递出一种团结、力量的精神内涵。
熊松泉的狮子画,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时代的见证。在抗战时期,他笔下的雄狮成为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1932年,他与张大千、张聿光等合作《醒狮图》,以雄狮怒目、利爪抓地的形象,寄寓“醒狮怒吼,振奋民族精神”的深意。画面中,狮子毛发如钢针般竖立,眼神凌厉,仿佛随时准备扑向敌人,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另一幅作品《雄狮图》中,熊松泉以单狮为主体,通过狮子的威武姿态,传递出“孤勇者”的坚韧与力量。狮子独坐山巅,目光如炬,仿佛在守护着身后的家园,这种“独狮守土”的意象,正是对当时中国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熊松泉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狮子画上,更在于他对海派画坛的多元贡献。他不仅是画家,还是雕塑家、舞台美术家,曾参与上海多家剧院的布景设计,将西方透视法引入传统舞台艺术。这种跨界实践,反过来又滋养了他的绘画创作,使他的狮子画在构图上更具空间感,在色彩上更加鲜活明丽。
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熊松泉与张大千、黄宾虹等大师交往密切,参与发起“烂漫画社”“蜜蜂画社”等艺术团体,推动海派绘画的革新。他的作品《猴》《双狮》等被上海中国画院收藏,成为海派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熊松泉的狮子画,是艺术技巧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他以左手作画的独特技艺,将狮子的威武与细腻、力量与柔情,定格在宣纸之上。在今天,当我们重读他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从画布深处升腾而起的力量——那是民族的气节,是时代的回响,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正如他在《醒狮图》中所题:“狮醒东方,气贯长虹。”熊松泉的狮魂,永远跃动在中国绘画的史册中。
来源:工笔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