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 9 月 1 日,《开学第一课》都会如约而至。这堂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的国家级课堂,不仅是一节寓教于乐的课程,更是教育新趋势的一个缩影。今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科技的深度介入。
每年 9 月 1 日,《开学第一课》都会如约而至。这堂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的国家级课堂,不仅是一节寓教于乐的课程,更是教育新趋势的一个缩影。今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科技的深度介入。
人工智能影像修复、虚拟现实、实景课堂的多元融合,让课堂从单一的“讲授”走向了多模态的“体验”。它所释放出的信号是明确的,未来教育的关键词,正在从“效率”转向“场景”。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学习者在情境中思考、感受和成长的过程。
01
节目亮点:AI 让课堂更生动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科技赋予课堂的生动性。在过去,历史、科学和人文内容往往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上,学生的理解更多依赖教师的讲解和个人想象。但今年的节目用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打破了这一局限。
AI 影像修复成为最直观的突破。原本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在人工智能的处理下被还原为清晰细腻的画面,甚至加入了动态的细节。曾经冰冷的历史资料因此鲜活起来,学生们能够直接与那些影像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代入感远比抽象的文字更能激发理解与思考。
与此同时,虚拟现实让学生“走进”黄崖洞兵工厂,感受工人以头盔锻铁、用钢轨造枪管的场景,把历史上的劳动与创造,通过虚拟沉浸方式重现课堂。他们不再只是被告知“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亲历其中,看到、听到,甚至感受到那个场景所承载的力量。
这些亮点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让课堂不再停留在“讲授”,而是变成“体验”。教育的意义因此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在获取知识,更在经历一次次真实的学习场景。
02
场景化教学:学习变成真实经历
近年来,场景化教学正在成为教育方式转型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虚拟实验环境中,他们的注意力与课堂投入显著增强,学习效果也优于传统讲授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一项涵盖 48 个国家、近 300 篇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同样显示,虚拟现实已成为高校科学与工程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扩展现实技术,其价值不仅在于可视化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做”与“感知”来理解复杂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并提升学习兴趣 。
政策层面上,中国也在积极推动这一趋势。教育部在 2025 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明确提出,将 2025 年作为“智慧教育元年”,强调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教师从课件编排、作业批改等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同年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行动指南》则提出,要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科研”的教育体系,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学习、评价与管理,推动课堂朝着更具体验性的方向发展。
地方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广东、海南等地,教育部正在推动“智慧教育综合应用”试点,整合优质数字资源,推动智能教学在课堂中的常态化应用,并逐步将经验推广到西部和民族地区,以探索教育公平与数字化融合的路径 。这些政策和实践,让场景化教学从试验探索逐步走向普及推广。
由此可见,场景化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更让学习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真实的体验。它的好处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课堂氛围更具参与感;沉浸带来的理解往往比单纯记忆更深刻,学习效果因而更加持久;课堂的边界也被打破,技术让学习能够跨越时空发生。正是这种由抽象走向具象、由单调转向生动的转变,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03
场景化教学与AI共塑未来课堂
场景化教学的价值毋庸置疑。它让课堂不再停留在“听与记”,而是转向“看、做、感受”,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知识。但问题在于,理念的提出并不等于落地。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构建沉浸式场景,需要大量资源、工具与支撑:如何在课堂中快速调取海量数字内容?如何保证沉浸体验不牺牲教学效率?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场景中获得恰当的学习支持?
因此,教育实践者和学校体系亟需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支撑框架。场景化教学不是依靠某一方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学生、教师与机器的“三元协同”。
学生是场景化学习的主体,课堂体验应当紧扣他们的学习路径展开;教师是场景的设计师与引导者,负责营造学习氛围、指引价值方向;机器则是支撑引擎,承担学情诊断、内容生成和智能推荐的任务,帮助课堂在保障效率的同时实现更完整的场景化教学。
华领的“AI水手”方案正是这样一种协同模式的落地实践。通过 S900 智能教室终端,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获得决策支持;借助 S300 AI 学伴,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获得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反馈;依托“智慧教育系统总控台”,学校端则实现资源统一调配与过程数据化管理。这样一来,场景化教学不再只是理念或展示,而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课堂形态。
从《开学第一课》到政策推动的智慧教育,再到地方试点与企业探索,我们看到教育正走向智能化与场景化的深度交织。
人工智能在课堂中的意义,不只是带来沉浸式体验,更在于通过学情诊断、资源匹配和数据驱动,让教学真正实现高效与智慧。这不仅是课堂效率的提升,更是教育对未来的一次主动跃迁,让学习不再受限于经验和直觉,而是在公平、普惠与可持续的道路上,开辟出新的可能。
来源:华领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