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爱建·滨州记忆】棉花是滨州的一张老名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03:23 1

摘要:翻开滨州棉花生产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滨州棉花生产虽然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经过了大发展、滑坡、徘徊、再滑坡以至稳定健康发展等多个阶段性过程,但棉花生产的支柱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同时,棉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断给滨州带来各种各样的荣誉。

翻开滨州棉花生产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滨州棉花生产虽然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经过了大发展、滑坡、徘徊、再滑坡以至稳定健康发展等多个阶段性过程,但棉花生产的支柱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同时,棉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不断给滨州带来各种各样的荣誉。

1957年《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学习滨县购棉工作,1970年《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杨柳雪大队的事迹

1957年2月28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学习滨县政治思想工作经验。据《大众日报》报道,中共滨县县委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推动了购棉工作的开展。同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想尽一切办法做好购棉工作》的社论,号召全省向滨县学习。

滨县是全区棉花生产重点县,为了扶持该县的棉花生产,使其当年的47万亩棉田,亩产皮棉由上年的42.5斤增加到55斤,争取达到60斤,专署确定在农药、肥料、新式农具供应上给与适当支持和照顾,并责成滨县建立县乡两级棉花生产管理委员会和县技术指导小组,具体指导这项工作。

1970年1月,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北京召开。滨县杨柳雪大队因连续4年粮食单产超过500公斤,棉花单产超过50公斤,由靠吃国家统销粮一跃而成为向国家贡献商品粮大队,作为全省的先进代表,光荣地参加了本次大会。会上,周恩来总理称赞杨柳雪大队是粮棉双丰收,超过农业发展纲要的典型,并在接见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全体人员时,要求全国棉区向杨柳雪大队学习。《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杨柳雪大队的事迹。

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结束后,山东省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也向全省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杨柳雪大队学习活动的通知》。

此后,《大众日报》对杨柳雪大队的事迹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全省和全国各地到杨柳雪参观学习络绎不绝,使杨柳雪大队粮棉取得双高产的经验在全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滨州植棉得天独厚、群众基础广泛,历届地委、专署、行署和市委、市政府都重视棉花生产

滨州地处鲁北平原,种植棉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里土地资源丰富,宜棉地域广,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充沛,是发展棉花的最适宜区域之一;同时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良好的植棉传统和丰富的植棉经验。历届地委、专属、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一直把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紧抓好。

据统计,1950年,全区棉花产量达到2342. 15万公斤。1952年,棉花总产量提高到4230.5万公斤,小棉花加工发展到47876吨,棉籽油生产5651吨。1953年,棉花总产量达到3779万公斤。

从1953年11月开始至翌年1月底,惠民专区共计统购棉花2959.4万公斤,占棉花总产量的77.9%。1954年,棉花种植面积232.6万亩,棉花总产量4224万公斤,统购棉花仍达2514.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59.53%。1955年,因灾棉花产量有所下降。1956年棉花总产量4985.5万公斤,棉花统购4487万公斤。1957年,棉花种植面积382.7万亩,总产4088万公斤,国家对99.19%的棉花进行了预购。

“大跃进”运动的第一年即1958年,由于运动高潮的到来正值秋季,农业丰收已成定局,加之全区人民大干苦干社会主义的朝天热情和风调雨顺的年景,因此并没给农业生产造成多大影响,全区棉花总产量实现5262. 5万公斤。

经过“反右倾”后的继续“大跃进”等政治形势的影响,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使农业形势严重恶化。虽然1962年底农业受损状况已得到初步缓解,但与1957年相比,棉花产量由4088万公斤下降为291.5万公斤。到1965年,棉花产量恢复到3618.15万公斤。

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柳雪这个农业典型的树立,对全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极左方针的限制,全区经济作物仍处于下降趋势。到1977年,在夺得农业超以往好收成的情况下,全区棉花总产也只有1569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全区棉花生产实现了大发展,总产、单产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参考资料:《山东滨州市棉花生产走过60年》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