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特种兵——耄耋老人回忆军旅生涯(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06:30 2

摘要:秦岭山每年雨季来临,降水量就很多,而两侧排出的石头,足有15 米高,须把石头铲平才能接近地面,所以公路修起来十分困难,其中最难修的是名叫“羊头湾”的地方,这一段河宽足有200米。

六、会战羊头湾

经过近十年全团指导员艰苦卓绝的努力,481驻地地下项目山洞全部竣工,由于洞内排出的山石都在两侧的河沟内,且根基松动,要把两边的公路修好,谈何容易!

秦岭山每年雨季来临,降水量就很多,而两侧排出的石头,足有15 米高,须把石头铲平才能接近地面,所以公路修起来十分困难,其中最难修的是名叫“羊头湾”的地方,这一段河宽足有200米。

如果在雨季之前不能把这段大坝修好,洪水就会把两边刚修好的公路冲垮,众多的战备物资也不能按计划运进战备区内,坦克及许多高精端的战备物资都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为严峻的是我们的一个战时指挥所也要面临被冲垮的危险。

为此,总部首长专程从北京来到48工地考察,明确下达指示,要求团首长在雨季来临前务必集中兵力把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机械车辆以及供应工程所需的足够钢筋水泥等运达指定地域,以确保大坝如期或提前完成。

接到命令,我们全团数千人,在羊头湾工地成立了指挥部,团营连领导指挥所召开了大战羊头湾会战前的誓师大会,主攻连投入十个连队及民工连队十个配属施工,行动机械车辆落实到每个连队统一调动。

相比今日,那个年代所说是机械,实际上也不过就是一些翻斗车、解放牌汽车,开挖河道的机械却是一样也没有。要修的这个坝体要求200米长,底部宽3米、深2米。

工程从1969年2月10日开始,十个主攻连的战士们穿着水鞋或站在冰冷的河水中工作,或拎着羊镐,边抬边挖边运。

在这2000米的会战工地上,红旗招展,宣传队将每天的工作日志编成快板,将各个主攻连队的好人好事及工程进度进行表彰宣传。

秦岭山区的农历二月,依然寒冷彻骨,但战士们心里不甘落后、争取早日完成任务的决心犹如火苗,让战士们不畏严寒,干劲十足。大家有的脱去外衣,仍然干活干的汗流浃背。

当挖至底部近一米五深的时候,由于河水湍急,工作难度加大,往外运送沙石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同志们就将木板搭成通道,上边钉好板条防滑,底部挖成后用几台抽水机不断的从底部基础内往外抽水。

而主攻连的战士在搅拌机的助力下把搅拌好的速凝水泥,推到底部的钢筋基础内堆彻好,再用事先准备好的片石将水泥混凝剂一层一层的铺到工地上。

高音喇叭不断的播报各连的工程进度及施工中的好人好事,工地就是战场,谁也不甘落后,真是你追我赶,广播上播报各连的进度,其他赶不上的连队就马上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如何赶超对方,哪个连队都不想落到后边。

有的战士在会战中双手磨出血泡,也一声不吭。直到被连排长发现,才强行要求下去休息。有个战友发烧到39℃以上,连首长劝他住院治疗,但他坚决不住院,他说:“请首长放心能坚持”,领导看他真的不行,没办法只能叫来救护车,强行将他送到卫生队住院治疗,但第二天他就又出现在工地上。

连队领导生气的质问他“谁叫你回来的?”他说;“是康复可以出院了”,结果领导给医院联系才知道这个战士为了不耽误工作,偷偷从医院跑回来的,我后来才知道,这个战士叫何恒发,何恒发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啥叫“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的含义,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战士们的激情时刻感染着我,鼓励着我,鞭策着我,让我忘记了遇到的苦和难,只想力争上游。

经过全体指战员的艰苦努力,在团营党委及技术人员的精心策划下,在十个民工连的大力配合下,羊头湾大坝终于提前十天胜利建成。

通过洞内两侧的公路,像两条巨龙一样蜿蜒着穿过秦岭几十个山脉、峡谷、河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峻工那天,工地上一片欢呼,欢呼声中夹杂着大家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在愉快的笑声中激荡。这群汉子,这些年轻的战友们,再苦再累,哪怕是伤了痛了,都不落一滴泪,却在这欢呼声中高兴的流出泪花。

为表彰先进人物,团委、党委在工程指挥部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经过民主推荐,群众评议,参加大坝的连队和十个民工连队团,党委决定授予我所在的连队等三个连队为“修筑大坝先锋连”,五个民工连为“支持军队大坝建设的模范民工连”,其他参战单位均受到通令嘉奖。

并评选出庞辉、何恒发、宁资深等50名模范人物、“修筑大坝典型人物”共15 名荣获“三等功”。

七、终身难忘的五七英雄

1967年5月,在羊头湾大坝建成后的一个星期天,战友们放假休息一天。那天,天气晴朗,战士们都把泡在泥水里的衣服和鞋子,拿出来清洗,有的战士到战地医务室给平时擦破的手掌上点药。

下午两点左右,大家都在宿舍午休。突然战友们听到山沟里有轰隆隆的响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大。

起初,大家以为听到的是炸山的炮声,但又一听,不对,这声音越来越响,像是很大东西的撞击声,巨大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

有经验的战士突然喊一声,“不好,山里要发水啦,马上报告连长。”连长很快也反应过来,马上吹响集合号紧急集合,同时向营团首长报告,再次到一号桥一看,河水已经迅速涨起来了,我们施工用的空压机、搅拌机、大量的木杆、钢筋被水冲进河里。

大家看到像麦草垛一样大的山石,打着滚儿往下冲去,基建材料从上游冲下来,如果不把上游冲下的基建材料移走,待冲到新建的大桥时,巨大的冲击力,有将大桥冲垮的危险,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保护一号大桥不被冲跨,经过紧急商讨,迅速成立突击队。

第一小组队员共有12名战士,面对山洪无所畏惧。立即跳入洪水中疏通一号桥析下的撞击物,班长柏雪金是1965年从陕西入伍的。他们刚下到桥底,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将所有施工设备运到岸上,河水水位突然上涨,水在桥底突然翻起一个巨浪,“形成一个漩涡,把12名正搬抬设备的战士瞬间卷入汹涌洪水中,岸上的首长看到后,立刻组织其他战友进行营救。

首长让战士们赶紧找来粗绳,将绳子末端紧紧着系住战士们的腰,突击营救的战友即便身上绑上绳子,但河深、水急,战士在水里好像片树叶,眨眼又被冲出好远,岸上的战士们赶紧将下水去营救的战士拉上来,其他人一刻不停的顺着水流动的方向,向下游寻找。

首长看到如此凶猛的洪水,如果再让战士们下去抢救物资,无疑就是牺牲我们同志的生命,于是命令组成打捞队,向下游赶,继续寻找被洪水冲走的战友。

为方便营救,战友们从河的两侧往下展开搜索,试图进行营救。突然有人看到,在陇海路一座大桥下有一个巨石,上面好像有一个人在石头上趴着,在山洪拍打岩石卷起的混浊水雾间若隐若现。

于是马上报告首长,首长用望远镜仔细一看,确实是一个人在石头上趴着,在顶部艰难的扒着岩石,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

首长立刻命令救援队系好保险绳,让几名战友在岸边打捞,万一不行,就马上把救援的战友拉上岸,经过多次努力,救援队终于接近巨石,将那位战友打捞上岸。

那位落水的战友被救上岸时,大家看到正是班长柏雪金,柏雪金已经昏迷,负责医疗的医护人员马上用双手按压他的胸部,实行抢救。按压他的腹部,让他喝进去的水慢慢地吐出来,接着给他打了强心针,柏雪金因伤势严重,还是没有恢复意识。

随后他被紧急送上救护车,送往卫生队。后经医生检查,这名战士身上多处伤口,有一处骨折,胸腔内有多处淤血,必须马上送往大医院实施手术,否则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时间就是生命,团首长立刻联系铁路部门,将柏雪金即刻从部队送往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经联系得知离我们最近的火车站实在太小,是从来不停快车的,但伤员病情严重,经过上级与铁路部门协商,临时将过路的一个快车,在那个不显眼的火车站停一分钟,以接送伤员。

之后部队首长又与西安办事处首长汇报,为缩短时间,西安办事处首长通知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直接安排医生在西安火车站接伤员,并迅速安排其住进第四军医大附属医院接受救治。

送走被抢救下来的伤员的同时,其他战友继续寻找。战友们沿着河堤两岸不停地搜索,一直搜索到快到黄河的入口处,有的战士用缆绳缆着流入黄河的水流,每个搜寻的战友的眼睛焦灼的盯着水里的每一个地方,认真仔细的搜索落水的战友。

雨停了,洪水慢慢开始消退,在河道的拐弯处和一些低洼的水坑内,陆续的出现十一名战友的尸体。看着平日里生龙活虎的他们,已经全部牺牲,变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了无生息的躺在那里,大家伤心的痛哭流涕。这次洪水给我们部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团领导逐级进行上报,西安办事处和北京总部的领导听闻也非常震惊。

等到柏雪金等七名伤员痊愈出院的那一天,我们部队全体官兵在 481工地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北京领导派特派员、西安办事处的首长都参加了这次表彰大会。

会上,总部首长把这次抗洪抢险、救国家危难的行为,确定为"五七抗洪勇士",表彰幸存的柏雪金等七名战士为"五七抗洪英雄",牺牲的11名同志命名为"五七抗洪勇士"。

柏雪金同志,经总部保送军事院校,并任命为营级教导员,其他参与"五七抢险"的同志分别受到通令嘉奖和立功奖励。一时间,各大媒体、报界刊登了"五七英雄"的先进事迹,柏雪金同志做为"五七"抗洪英雄,参加了全军的英模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从1962年开始至1972年底,历时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中,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军工部队、地方民工支援连队将近万人,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全军后勤保障的战备交通线。

所有战备设施、战备物资,包括粮食、军工弹药等先进的武器装备、油料等,都能通过这些铁路专用线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远方,以应对将来的突发战争。

近十年在481工地战斗的指战员,不算伤残的,单单为此牺牲的战友,从普通士兵直到营连干部,总共 471人,加上抗洪牺牲的11名勇士,共482人。这些英烈均被安葬在481工地西北角的一座山上,周围种满了松柏,并立碑成为481工地工程牺牲的烈士陵园。

他们为了国防建设,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伟大号召,来自全国各个省份的战士长眠在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每个清明节佳节,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和少先队员为他们扫墓,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1976年,我们部队把建成好的481重地,交给了继续在此参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993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321部队后,我们又奉命前往新疆军区,继续为修筑铁路工程,用我们一如继往的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继续奋战。

我是一个特种兵,我们的使命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奉献一个特种兵的神圣使命,为祖国建设贡献我无悔的青春。

——谨以此文献给 481工程,献给在施工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献给参加过 481工程的全体指战员官兵!

撰稿人:曾任8217部队团司令部参谋连长,冯长坡于1978年从新疆军区后勤部三十分部转业。

作者简介

冯长坡,生于1942年12月,老家在河南省社旗县下洼乡坑黄村委薄地王。1960年参加工作,1961年入伍。1978年转业地方,1981年调入社旗县人民法院任庭长,2004年退休至今。

来源:乡土大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