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为什么要作《十翼》?很显然的目标就是消除周文王、周公旦在卦爻辞上过多的占卜内容(我们前面的文字谈到过其中的内在原因),以适应《周易》作为六经在新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塑造成儒家思想的重镇。《周易》的体系化恰恰可以与《论语》的日常化构成一个互证互补的系统。
孔子为什么要作《十翼》?很显然的目标就是消除周文王、周公旦在卦爻辞上过多的占卜内容(我们前面的文字谈到过其中的内在原因),以适应《周易》作为六经在新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塑造成儒家思想的重镇。《周易》的体系化恰恰可以与《论语》的日常化构成一个互证互补的系统。
作为发端于源始神话的表述系统,神的威权伴随周朝的分崩离析而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说卦爻之辞继续了商朝信奉鬼神的传统(这是确立政统和道统的必要前提),事实上也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改造,由彻底的求神机制转向了一种自我生产的机制,让神退隐。孔子就在这一基础上,既保持从周信念,又彻底将《周易》摆脱神威的控制,将它拉回到人的主体自觉层面(当然,这种彻底性其实还是没有超越时代精神的局限),希望人的事人来作主,人的家园由人来构建。而人的特性就在于理性,在于心灵,在于灵魂,《周易》的人伦道德化就是绝对精神在那个时代的自我实现。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传》第七章)讲明圣人设卦观象推究易简之理的目标是效法易之生生而使人之成性存存,由此崇德广业,参赞天地,而人就成位于天地之间,人的天命才能说是得以践诺。也就是第七辜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品德是内在的,看不见的,虽然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周易》之卦既然包罗万象,对品德的表征尤其其应当重视。事实上,经孔子的求善转向之后,它不再是历史书、天文书,也不再是卜筮书,而是一本君子的修练手册,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德。
从外在的君权神威的约束,转变为道德的自我意识,把仁义智信的功能提升到礼的地位。这是对个人地位的提撕,它可以不受身份、地位、财富、官秩等等限制,人人皆可成圣人。
孔子的求善不啻是一次伟大的启蒙,它的外在化效果就是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文化知识的控制,让知识从统治技术的范畴中脱离出来,成为了公共品。宋代造纸术的出现,书籍获得了再次解放,将中国文化推上了高峰,书院化的学术路径更将知识极端公共化,开启了市民化的资本主义雏形。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其实,它的核心是人的意识对抗神的意志,把人从神话语境中解脱出来,但它放大主体性的地位,最后以工作理性为手段,一方面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技术化、物化),另一方面则是将自然乃至宇宙对象化,成为征服和控制的对象,以之替换了当初神对一切的控制。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