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飞7个小时到上海”,只为看一场话剧首演;有人在重庆方圆LIVE的“谷子店”大排长龙,只为抢购最新的动漫文创周边;还有人守着直播“拼手速”,抢着为最新的科技产品下单。
新重庆-重庆日报 杜铠兵
有人“飞7个小时到上海”,只为看一场话剧首演;有人在重庆方圆LIVE的“谷子店”大排长龙,只为抢购最新的动漫文创周边;还有人守着直播“拼手速”,抢着为最新的科技产品下单。
“抢独家”“拼首发”从新闻媒体的专属话语,已然成为消费领域新的“流量密码”。首店、首秀、首展、首演……一个个“首发”场景正成为多地消费市场的热点与亮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超2200个,今年上半年引进品牌首店数量跻身全国前四。
首发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风向标。对于正在积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而言,如何以发展首发经济为突破口,让这座城市“吸睛”更“吸金”?
两江新区光环购物公园,不少市民在此休闲打卡。记者 张锦辉/视觉重庆
首发经济有多热?
今年夏天,LABUBU可谓当之无愧的“顶流”,新品首发常常“一布难求”;今年6月,路易威登(LV)全球唯一“巨轮”——“路易号”亮相上海静安南京西路商圈,引得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去年底,达美乐比萨重庆首店在时代天街开业,现场消费者排起百米长队……
“首”字当先的模式之下,也蕴藏着城市经济进阶的深层逻辑。
以“首发”激活创新力。2024年3月28日,小米首款新能源汽车SU7发布27分钟内“大定”便突破5万台。2024年11月,4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吸引全球目光。从半夜守直播看国外品牌发布会,到如今奔赴全国各地赶首发,背后是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企业创新能力的跃升。
用“首店”满载烟火气。因为一家店,奔赴一座城。走进重庆江北观音桥街道塔坪片区,每天都有许多年轻人涌入该地,到各个店铺打卡。曾经的老旧社区,入驻了精致的美食餐厅、文创空间等众多特色小店,“独此一家”的特色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专程前来探店。
借“首秀”做足影响力。凤凰传奇2024巡回演唱会全国首站在常州启动,两天累计超过7万乐迷入场观演,累计带动各项消费约3亿元;今年5月,上海·静安戏剧节引进《朱莉》等多部国际戏剧作品来沪首演,不少剧迷“打飞的”前来一饱眼福……“首演经济”持续升温的同时,也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城市营销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首发经济已从最初的首店经济,进化为涵盖品牌首店、产品首发、技术首展、艺术首演等全链条发展的综合性经济模式,成为一个地区商业活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开放程度的重要体现,更成为各地拼经济促消费的“兵家必争之地”。
潮玩LABUBU深受年轻人追捧。徐伟杰 摄/新华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股消费新势力,当前首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仍有一些误区需要警惕。
一味“复制粘贴”,发展路径同质化严重。独特性是首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为了追逐风口,一些城市简单模仿头部城市的业态规划模式,过度关注奢侈品等高附加值业态,导致“水土不服”;一些企业盲目跟风,低成本复制“网红店”,在同区域密集开设“同质首店”,导致仿冒侵权问题严重,不仅削弱品牌独特性,更可能破坏市场生态平衡。
滥用“首”字招牌,市场供需错位。首发经济的生命力源于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满足与消费潜力的持续激活。然而一些企业“新瓶装旧酒”,在缺少市场调研和产业摸底的情况下“为首发而首发”,推出的首发产品往往“皮厚馅少”,依赖短期的新鲜感吸引消费者,但后续配套服务、产品更新存在短板,导致产业链上下游脱节,难以实现可持续的产品迭代和品牌增值。
拿“首秀”当“作秀”,陷入“流量陷阱”。部分品牌将首发视为“一次性营销”,甚至通过刷量、买粉等方式制造虚假繁荣。也有城市为博眼球,盲目追求首店数量和活动规模,花大力气引进名牌首店、落地知名品牌首发活动,结果却是“赔钱赚吆喝”。
种种现象说明,面对“首发热”,也需要冷思考:如何避免昙花一现,打造出能够持续吸引消费者、维持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价值和城市形象?
江北区观音桥商圈北城天街,消费者在一品牌概念店购物。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一场以“首发”撬动消费升级的变革正在上演。抢抓首发经济热点,对于重庆着力打造首发经济生态圈,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在首发经济热潮中“抢滩登陆”,创新是关键。首发经济,“首”字为要。每一次“首发亮相”背后,都是产品、模式、制度、技术等多个维度创新能力长期酝酿的结果。
重庆可以因地制宜整合运用创新资源,充分发挥设计之都的创新设计能力、科创之城的技术革新能力、消费高地的传播推广能力,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渝字号”首发品牌,让“重庆首发”成为持续提升城市消费国际化水平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发力“首发+”,实现从“尝鲜”消费到“长线”发展。要延长首发经济的“花期”,关键在于将首发带来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存量。
就重庆而言,可以引导各个市场主体充分结合产业特色,发展“制造业+首发”“文旅+首发”等融合业态,打造沉浸式、互动式首发体验和融合产品展示、文化体验、艺术表演等多元化内容的综合性首发活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首发市场。
比如重庆方圆LIVE商场主动打破“次元壁”,通过IP周边首发、谷子店首店、文艺首演的“二次元+首发”创新模式,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潮流消费主场。
做活首发经济,品牌要努力,城市也需给力。2024年1月,重庆市印发《支持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真金白银扶持首店经济。接下来,围绕“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打造,重庆还需持续优化完善首发经济、首店经济专属政策,建立首发经济服务绿色通道,营造首发友好型环境,吸引知名品牌在渝举办首发活动、开设品牌首店。
同时,也要加强首发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对首发产品和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进而形成企业创新、消费者认可、市场扩容的正向循环。
小到家门口的咖啡馆,大到国际大牌旗舰店,首发经济的兴起不仅是我国消费市场巨大潜力的有力印证,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首发经济撬动“消费热力”,仍有无限可能。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