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 英雄回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以最完美的姿态等待英雄归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08:38 2

摘要: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3日他们将执行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归安葬任务。苍松翠柏间,他们反复演练着。虽然沈阳已是初秋,但汗水仍浸透衣背……以最完美的姿态等待英雄归来,是这支光荣队伍的使命。

9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3日他们将执行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归安葬任务。苍松翠柏间,他们反复演练着。虽然沈阳已是初秋,但汗水仍浸透衣背……以最完美的姿态等待英雄归来,是这支光荣队伍的使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在反复演练。

“陪他们回家,是我们这代军人的荣光”

“这是我第三次来沈阳执行迎归任务,但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心情依然难以平静。”仪仗兵钱宏运说。作为队伍中的“引灵手”,他走在方阵最前列,控制着整个队列的步幅、速度和方向。他的脚步不仅关乎仪式的庄重,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哀思与尊崇。钱宏运曾两次随队赴韩执行任务,这次是他第三次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到烈士长眠于此,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军人就是他们的孩子。”钱宏运声音低沉,“他们牺牲时大多与我们年纪相仿,许多人没有后代。能陪他们回家,是我们这代军人的荣光。”

“老一辈人的心愿被我们稳稳地带回家”

对于邱兴辉而言,这次任务有着特殊的意义。之前的迎归,他都是在队里看直播,首次来到陵园近距离感受烈士的存在,这位年轻的口令员肩负着发出“敬礼”指令的重任。“每次看到棺椁被稳稳地抬起,仿佛感觉到老一辈人的心愿,正在被我们这一代人稳稳地接住带回家。”“这里是英雄的长眠之地,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邱兴辉告诉记者,致敬环节的口令虽然只有两个字,却凝聚着整个民族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以“厘米级”精准表达对英烈崇高敬意

负责此次沈阳迎归任务训练的负责人孙学谦,不仅是一名军人,更是一位志愿军老兵的后代。“我姥爷叫周宝凤,原68军204师1营机枪连战士。”孙学谦告诉记者,“他(姥爷)从沈阳军区参军入伍,抗美援朝时是抱着‘走了就回不来’的决心上的战场。所幸最终平安归来,后来还上了军校。他一生正直,并教育我们吃饭不能浪费一粒粮食。”

作为九三阅兵的标兵主教练,孙学谦此次来沈阳,肩负着大队迎归任务的训练工作。“沈阳是抗美援朝的出征地,能来这里执行任务,我感到使命光荣。”“在训练中,我们通过负重训练来提升动作标准,从30斤到50斤,哪怕练到手臂已经麻木,也从未想过将棺椁轻易地放下,因为手中托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训练场上,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礼兵礼步精准,脚尖下压、步速、步幅、眼神、呼吸皆融为仪式的一部分。虽然平均年龄23岁,仪仗司礼大队以“厘米级”精准,表达对英烈的崇高敬意。

“替先烈看看今天的中国!”

训练休整时,一位特殊观众的出现让官兵们动容——曾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95岁老战士程茂友在子女的陪同下来到陵园为战友扫墓。“我的小战友们,感谢你们从北京过来,与我们一起,迎接战友回家。”“你们代表了国家形象、代表军队形象,感谢你们!”老人握着年轻官兵的手激动地说。“九三阅兵时,我在天安门城楼上坚持不拄拐杖,就是想让世界看到中国老军人的骨气!沈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些年,每到清明、烈士纪念日,沈阳市民都会自发前来祭扫,这座陵园从来没有冷清过。沈阳这座英雄城市,也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强大。”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 视频:杨士明、李禹墨、贺天榆、徐小凌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