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丰收到来之际,会泽县“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山间田野徐徐展开,石榴晶莹剔透、黄桃饱满多汁、苹果色泽鲜艳,不仅映红了农民的笑脸,更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特约记者尹永权郭开学通讯员幸定涛
秋色染乌蒙,果香醉群山。
在丰收到来之际,会泽县“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山间田野徐徐展开,石榴晶莹剔透、黄桃饱满多汁、苹果色泽鲜艳,不仅映红了农民的笑脸,更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盐水石榴网上畅销
“盐水石榴没有盐,可甜啦!果粒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汁水直冒,大家快来品尝和购买。”在会泽县娜姑镇盐水石榴电商运营中心,主播们热情洋溢地向客商推介盐水石榴。镜头前,一个饱满的盐水石榴被轻轻切开,爆汁的感觉引得直播间的粉丝垂涎欲滴。
走进娜姑镇盐水石榴种植基地,一个个红彤彤的石榴挂在漫山遍野的石榴树上,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好一幅秋日的丰收图景。
牛泥塘村洪旭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坤介绍,他家在种植了300多亩盐水石榴的基础上,又与当地农户以股份合作的方式种植了1000余亩盐水石榴。“今年的石榴成熟得比去年晚一些,但是品质、产量并未受到影响,中秋节前后将大量上市。”李坤说,“我们去年线上线下销售各占一半,今年线上可能占70%到80%,线下占20%到30%。”李坤除了销售自己的石榴外,还帮助其他农户销售,目前,平均每天在网上销售盐水石榴2万件。
“我今年打算购买1000吨销往上海。”一位来自上海的收购商说,“盐水石榴品质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好。”
盐水石榴先后获得国家、云南省各种荣誉,去年开始远销国外市场。
今年,会泽县5.5万亩盐水石榴预计产量达7.5万吨,直接从业人数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1万人。
从枝头到舌尖,从田间到市场,会泽盐水石榴串联成一条富民产业链。
特色水果香飘万里
在五星乡干松林村的黄桃园里,套袋的黄桃沉甸甸地缀满枝头。黄桃园负责人鲍啟琼介绍,通过“绿肥+黄桃”的种植模式,黄桃果子更甜、效益更高,今年亩产1.5吨,总产值可突破150万元。
“我们果园生产的黄桃、苹果,糖分高,风味浓郁。其中‘醉花韵’黄桃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每公斤溢价2元至3元。”鲍啟琼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卫东说:“‘绿肥+’技术既能提供有机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在产业增效、企业增收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海拔2400米的宝云街道拖姑村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是苹果生长的“天然宝地”。今年,金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2000亩苹果已有300亩丰收,预计产量达500吨,产值超200万元。“果大、色艳、质脆,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杨勇说:“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订单。”
在公司仓库,150多筐苹果整齐堆放待发。杨勇说:“这些苹果即将发往上海、广东,每天发4吨,两天可发完。”
小水果撬动大产业
无论是石榴、黄桃还是苹果,会泽的特色水果产业呈现出“技术赋能+电商助力+农旅融合”的鲜明特征。
会泽县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产地直发,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举办石榴节、开展采摘观光活动、建设生态山庄等推动三产融合,这些实践与“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金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用工1.6万人次,支付工资200万元;娜姑镇有电商服务点16个、网店264家,并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分散经营到联合营销,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会泽小水果长成了大产业。
石榴的红、黄桃的金、苹果的艳,描绘出会泽县乡村振兴的温暖底色。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