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推出数学运算能力课程后,有人很疑惑,觉得数学里运算不就是计算么?这玩意儿不是小学重点练的嘛,初中高中还需要搞这个吗?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呀?
运算能力到底是个啥东东?
文章来源: 云思随想袁老师 云思随想
我推出数学运算能力课程后,有人很疑惑,觉得数学里运算不就是计算么?这玩意儿不是小学重点练的嘛,初中高中还需要搞这个吗?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呀?
也有人说,数学教育高地欧美那边压根儿就不关注计算,英国更是直接让学生带计算器参加考试。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运算不是计算。
用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来理解,计算就相当于硬件算力,运算就相当于软件算法。
还有人说,研究怎么算没有意义,还不如直接用高性能芯片输出强大算力,大力出奇迹,降维打击。
没错,你能到手高性能芯片拥有逆天算力,当然可以做到大力出奇迹。
但在我们硬件性能受限又被人封锁的时候,华为搞出芯片堆叠技术,其实就是用软件算法绕过硬件瓶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所以说算法并非没用,关键时候还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如果自己硬件性能领先,又有算法加持,那岂不是更厉害吗?
概念
解析
最新的数学高考大纲中对数学运算定位非常高,数学运算被列为六大数学素养之一。大纲明确要求高考出题人要设计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实现对六大数学素养的考查。
大纲中针对数学运算还专门提了一条:题目设计要让考生多想少算。啥意思?其实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数学运算不是机械计算!
那数学运算能力到底是个啥呢?
先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再说!
百度百科
去百度搜索有广告,但百度百科还真是板板正正的,里面定义如下:
核心就是这句: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准确实施数学运算的技能与理解运算原理的思维品质双重特性。
是不是有点云里雾里,还是搞不懂运算能力到底是啥?
再看看百度百科里对运算能力的内涵界定:
运算能力是以数学概念及运算法则为工具,通过逻辑思维实现正确求解的综合素养。其内涵突破传统计算技能范畴,强调在掌握运算程序的基础上,具备分析运算条件、选择运算路径、优化运算过程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最终达成运算准确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看了这个内涵界定是不是就清楚一些了?
翻译成人话就是:
运算能力属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只是其基础。
DeepSeek
为了避免单路径的偏颇,再用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DeepSeek问了一下,回答如下:
不是严谨的定义,但给出了运算能力衡量的几个维度,更贴近我们大众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一下DeepSeek的回答就是:
运算能力就是算得又准又快又灵活,计算过程中需要数感和逻辑推理。
综合结论
综合上面的说法,并结合我的思考与理解,我认为可以给运算能力如下的定义:
运算能力是以计算为基础,将计算与推理相结合,强化计算过程中的分析、推理与运筹,以达成快速、准确和灵活计算的一种能力,其更多地体现为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
内涵
阐释
上面对运算能力的概念与定义解析明晰后,我们再进一步阐释其内涵,以方便大家对运算能力理解得更透彻。
我将运算能力分为六个层次,下面由低到高分别说明。
第一层 利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利用运算律简便运算,这个大家很熟悉,小学就学过,所以算运算能力最低的第一层。
大家肯定觉得这个层次太基础了,小学生都具备,初中生高中生不用说。
不过,看下面这道题:
我让初中的孩子做,基本上都是一上来就先算括号内,通分,分数相加,然后再算乘法得结果,极少能想到用分配律变成整数相加得结果。
相对来说,变成整数相加比分数通分运算更简单,也更不容易出错,是更合理、更优的做法。
第二层 利用算理简化运算
相对第一层利用运算律简便运算,利用算理简化运算要求就更高一些了,因为不仅仅只是记住运算律去运用而已,还需要对算理有足够的理解。
但是,对算理理解了也还不能保证就会利用算理简化运算。比如下面这道题:
这道题弄明白了十六进制如何转化为十进制,就会做了,一般都会这么算:1×16×16+4×16+14=334。
但如果你注意到题目中给出了十六进制数10C对应的十进制数是268,想到利用算理简化运算的话,就可能会这么算:268+4×16+2=334。
第三层 利用模型优化运算
我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和学习很多数学模型,包括计算模型,这些模型就可以构成我们的经验库。
在运算的时候,经验库就可以提供支持,我们就可以从经验库中选取合适的计算模型来优化运算。
这个就比前两个更高级了,因为需要积累足够多的数学模型,而且要能针对具体问题关联到合适的模型上去。
比如下面这道题:
第一问直接按照图上的点数数就能算出来结果,但第二问就没法这样弄了,需要先算总的移动点数,然后再算整圈之外的余数来解决。
总的点数:1+2+3+4+······+100,这时候就要利用高斯算法模型来计算了,要不然一个一个数这样加下去会累死。
第四层 探索规律突破运算
有时候会遇到一个题目中的问题没法直接计算,比如下面这道题:
第一问可以直接计算出来,第二问如果直接计算的话要算2009次,是个人都会算崩溃。那很多孩子到这儿就会停滞了,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这种情况其实可以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依托规律来突破运算。
如果我们去探索一下,尝试算一下前几次的结果:
9,4,2,1,﹣4,﹣2,﹣1,﹣6,﹣3,﹣8,﹣4,﹣2
就会发现:重复出现﹣4之后,后面就都是﹣4,﹣2,﹣1,﹣6,﹣3,﹣8重复循环。
这样利用探索发现的这个规律直接去算 (2009-4)÷6 余数为1,所以结果为﹣4。
第五层 优化思路捷径运算
有时候,一道题是可以有常规途径运算出来的,只是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或者运算量比较大。这种情况下,运算会比较耗时导致运算结果出来比较慢,同时也容易出错。
比如下面这道题:
这是带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常规思路就是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变成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虽说能算出来结果,但过程比较繁琐,要分三种情况讨论,解三次方程。
但如果换个思路,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出发来思考,|x+1|+|x-2|代表的意思就是数轴上的数x到﹣1 的距离和到2的距离之和。
那如果x是﹣1到2之间的数,这个距离之和就是3,而题目给的是这个距离之和等于7,所以x要么是在﹣1的左边2个单位处,要么是在2的右边2个单位处,所以x=﹣3或4,直接就出来结果了。
换了个更优的思路,非常便捷地就算出来正确的结果了。这不就正好体现了高考大纲中说的“多想少算”嘛。
第六层 数学建模创造运算
有些数学题目是给你一个实际生活场景,让你解决一个现实性问题,这种题往往缺少运算的数学环境,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才能有运算途径。
数学建模也是六大数学素养之一,运算能力最高一层就是利用同属六大数学素养的数学建模,来创造运算途径,帮助我们解决运算问题。
比如下面这道题:
要寻找服务点位置,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运算途径,以使得所有居民到服务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为条件,计算出具体位置点。
这时,就要抓住“距离”这个关键点,构建相关的数学模型。
于是可以设点A为坐标原点,小道为坐标轴(向右为正方向),AB=BC=CD=DE=a,再设服务点位置在A点右侧x处,则距离之和L为:
|x-0|+2|x-a|+3|x-2a|+3|x-3a|+2|x-4a|
=(|x-0|+|x-4a|)+(|x-a|+|x-4a|)+
(|x-a|+|x-3a|)+2(|x-2a|+|x-3a|)+|x-2a|
根据“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位于这两定点之间”,即可得到x=2a时,上面的距离之和L为最小,即服务点应建在C处。
总结
分享
关于运算能力,有了上面的定义和分层的内涵阐释,大家可能就比较清楚地知道,运算能力到底是个啥了。
那如何培养运算能力呢?
是不是告诉孩子用运算律、算理、计算模型去简化运算,用规律、用数学模型、想更便捷的思路去运算,然后再给相应的题目去训练就可以了呢?
由上面第一层运算律的那道题的例子就知道,最低层次的运算能力其实早在小学就已经训练过了,但仍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的数学能力,这种教导式的训练根本培养不出来运算能力。
要培养运算能力,首先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要让孩子在做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想:这道题怎么运算会更方便快捷?有没有更好的运算途径?我学过的知识,积累的模型、工具、各种经验,有没有可以用在这道题的运算中的?
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就是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个才是根本和核心。因为运算能力强调的就是将思考能力与计算相结合,没有思考能力,就只能进行机械的计算,根本没法上升到运算。
最后,才是鼓励孩子积累运算经验。这个是需要在平时数学学习中去锻炼、感受和积累的。平时做题过程中要加强分析、总结和反思,只有不断地分析、总结和反思,才能形成有效的经验,然后在后续做题运算过程中才有经验可用。
来源:教育通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