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得了高血压,就只需要从“普利类”、“沙坦类”、“地平类”、“利尿剂”以及“洛尔类”等常用降压药当中任意选择一种服用即可。
在不少人的印象当中,得了高血压,就只需要从“普利类”、“沙坦类”、“地平类”、“利尿剂”以及“洛尔类”等常用降压药当中任意选择一种服用即可。
假如这种单一降压药不能把血压给降到140/90mmHg以内,则在原有基础之上增加这种药物的剂量就行---“一片”不够,就吃“一片半”或者“两片”,直到把血压给降下来……
但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上述这种“看似合理”的操作,其实早已不符合最新的降压用药理念了!
2025年8月底,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刊发了一项重磅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这项研究基于484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超过10.4万名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首次全面量化了五大类“一线降压药”的单药及联合用药的降压效果。
从中,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也就不难看出:为何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从一开始就使用2种降压药会更好!
应该说,这项研究之所以在学术界被极为看重、同时又能登上《柳叶刀(The Lancet)》这样的顶尖学术期刊,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客观、准确地重新评估了世面上最为常用的5类“一线降压药”的实际疗效。
其中,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结果就是:对于血压大致处于154/100mmHg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在常规剂量/标准剂量下,单独使用任意一种“一线降压药”,最终所能获得的收缩压(“高压”)降幅平均只有不到10mmHg(8.7mmHg)!
尽管,分开来看,部分种类的降压药在单独使用的时候效果会稍强一些,比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在单独使用时,可以带来平均10.8mmHg的收缩压(“高压”)降压;以及,氨氯地平等“地平类”降压药在单独使用时,可以带来平均9.5mmHg的收缩压(“高压”)降幅。但是,它们依然未能带来超过14mmHg的平均收缩压(“高压”)降幅。
这意味着,原本平均血压处于154/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常规剂量/标准剂量的某一种降压药,理论上是很难让收缩压(“高压”)稳定降到140mmHg以内的。
图片来源于: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那么,在这种时候,进一步增加这种降压药的服用剂量,效果又会如何呢?
事实上,这项研究也专门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详尽的评估,结果发现:在常规剂量/标准剂量的基础之上,哪怕进一步把单一降压药的剂量翻倍,竟也只能额外带来平均1.5mmHg的收缩压(“高压”)降幅。
其中,有的降压药表现稍好一些,比如“地平类”降压药在剂量翻倍以后,可以额外带来约2.6mmHg的收缩压(“高压”)下降;但也有的降压药表现较差,比如“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在剂量翻倍以后,似乎只能额外带来约0.9mmHg的收缩压(“高压”)下降。
这则表示,对于原本平均血压处于154/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哪怕把单一降压药按照常规剂量/标准剂量的双倍服用,最终也仍然大概率难以让收缩压(“高压”)稳定在140mmHg一下。
但这样做,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绝不是一种合理的服药方式!
说到这里,可能有高血压患者会表示:我的基线血压水平并没有154/100mmHg这么高,只是刚刚超出140/90mmHg一点点儿……
那这种情况,是不是只用服一种降压药就够了呢?
毕竟,可能只需要5mmHg的收缩压(“高压”)降幅,就可以让血压降到“<140/90mmHg”了。
但事实上,即便是这种情况的特殊患者群,仅服一种降压药,也仍然大概率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140/90mmHg”早已不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该追求的降压目标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证明:与“<140/90mmHg”相比,“<130/80mmHg”甚至“<120/80mmHg”的降压目标,往往更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让心血管疾病风险降得更低,且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对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特别强调了:不论是一般高血压患者、还是65-79岁的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把血压降到“<140/90mmHg”以后,如果可以耐受,都建议进一步降到“<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而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则是更为直接地指出:所有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目标都应设定为“<130/80mmHg”。
2024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由此可见,即便是原本血压只是刚刚超过140/90mmHg的高血压患者,要想把血压稳定降到“<130/80mmHg”的理想状态,同样需要至少10mmHg的收缩压(“高压”)降幅。
而从《柳叶刀》这项最新重磅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只单独使用某一种降压药,是很难达到这种预期的。
因此,不论是血压水平本就很高、还是血压水平刚刚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光吃一种降压药,都很有可能是不够的!
既然,光吃一种降压药不太行,那么,同时吃两种降压药就能行吗?
的确,《柳叶刀》杂志上这项最新的重磅研究证明:拿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进行合理的搭配,往往就能带来更好的降压效果!
具体来说,在两种标准剂量的不同机制降压药的联合用药下,平均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高压”)降低14.9 mmHg,几乎是单一用药效果(8.7mmHg)的一倍。
尤其是,其中有高达21种双药联合方案,能够实现收缩压(“高压”)平均降低“>20mmHg”的较强效果。
这意味着,这些双药联合方案所能带来的降压疗效,已经明显超过单独用药效果的一倍有余了!
图中绿色的双药联合方案 可带来>20mmHg的收缩压降幅
被这篇重磅论文所特别提及的几种“强效双药联合方案”包括:
“地平类” + “沙坦类/普利类”:比如【氨氯地平 + 缬沙坦】或【氨氯地平 + 贝那普利】等等;“地平类” + “利尿剂”:比如【氨氯地平 + 氢氯噻嗪】等;“沙坦类/普利类” + “利尿剂”:比如【奥美沙坦 + 氢氯噻嗪】或【培哚普利 + 氢氯噻嗪】等。事实上,双药联合方案除了能够带来更好的降压效果以外,同时,它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比方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就明确提到:氢氯噻嗪等“利尿剂”的一个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钾,而“沙坦类/普利类”降压药具有轻微升高血钾的作用,因此,这两类药物互相搭配,往往可以抵消掉“血钾异常”的这种不良反应。
再比如,“地平类”降压药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是脚踝水肿,而这种不良反应则在与“沙坦类/普利类”药物的搭配当中可以被抵消。
而从《柳叶刀》最新研究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沙坦类/普利类” + “利尿剂”】以及【“地平类” + “沙坦类/普利类”】都是有望带来“>20mmHg”收缩压(“高压”)降幅的双药联合方案。
这代表,这些降压药双药联合方案不仅可以带来“1+1>2”的更强降压效果,与此同时,还明显减少了一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毫无疑问,这是“事半功倍”且“一举多得”的典型范例!
也正因为相比于单一用药,双药联合的方案更能确保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才特别强调: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需要使用2种甚至2种以上的降压药。
而这一重要的用药趋势和理念,也在《柳叶刀》杂志上最新的这篇重磅研究当中得到了充分的数据支持!
简言之,不论血压是刚好超过140/90mmHg、还是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对于80岁以下的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从确诊高血压起,就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使用至少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
这样做,不仅更有利于血压稳定地被控制在“<130/80mmHg”的目标水平,同时,还能降低某些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可以说,这是现阶段降压治疗的一个重要趋势,大家千万不要再让自己一直停留在“降压只用吃一种降压药,然后不断把这种药物给加量”的传统观念当中!
【参考文献】
1,Blood pressure-lowering efficac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2025;406(10506):915-925.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4,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年2月 第30卷 第2期
5,降压药怎么选?单药还是联合?《柳叶刀》最新研究给出权威答案!---梅斯心血管新前沿 Potato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注:本文没有使用AI辅助技术,文中主要观点均来源于医学指南、专家共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个人总结!
来源:家有好医赵博士